溫嘉偉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產品;生態包裝;設計
1 鄉村振興概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 年10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首次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報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堅持鄉村全面振興,不斷提高村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確保當地群眾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此外,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任務。
2 生態包裝設計概述
2.1 生態包裝設計概念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指家庭(house)或者環境。而現代意義上的生態,除了指生物的生存狀態外,還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生態包裝是指在滿足包裝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注重包裝的生態性,并采用對環境污染較少且具備一定的循環再利用價值的包裝形式。從自然生態角度出發,以生態自然作為包裝流通的開始與結束,取之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符合環保型的生命周期理念。從人文生態角度出發,充分提取農產品產地文化內涵,以實用、安全、環保理念與文化融合,設計出符合生態環保的且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農產品包裝。
2.2 生態包裝設計原則
2.2.1 對可再生材料的運用原則
國際標準ISO14021-2016《環境標志和聲明自我環境聲明(Ⅱ型環境標志)》中[1],定義可再生材料為再生速度能夠等于或大于消耗速度的生物質原始資源。在進行生態包裝設計過程中,尤其注重可再生材料的使用。在保證對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可再生材料作為包裝材料,使生態資源可持續發展。目前常見的可再生材料可分為原生態材料與新型包裝材料:
原生態材料多為自然界中可直接使用或進行簡單加工就能使用的材料,比如竹、藤、草、麻等,其成本低廉,且容易降解,對環境污染小。此外,一些農林廢物也被列入原生態材料中,如秸稈、甘蔗渣等,經過簡單加工便可作為包裝材料使用。
新型包裝材料的使用也是目前生態包裝的熱門趨勢,主要包括可降解、可食用、抗氧化等包裝材料。其主要特性在于可降解性,例如,聚乳酸(PLA)就是一種較好的生物降解材料,主要是由甜菜、玉米、土豆和甘蔗等生物構成,將其進行發酵產生乳酸從而形成聚乳酸,具有較好的生物降解性,其主要應用范圍為包裝盒、一次性快餐盒等。該包裝材料在使用后可以有多種處理方式,無論是降解或者燃燒處理,都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其降解產物也是綠色環保的[2]。
2.2.2 對包裝結構的創新設計原則
生態包裝設計提倡減量化的結構設計,是指在滿足保護產品基本功能的同時,減少包裝材料的使用,避免出現過度包裝的現象。歐洲包裝業按照歐盟“包裝與包裝廢棄物指令(94 /62 /EC)”對消費者可以接收且相對安全的最小包裝質量和體積實施減量化,每年減少了50 萬噸材料的用量”[3]。目前,許多包裝企業通過改進整體結構,并且以替代原有的多層、多填充保護,采用原生態的填充材料的思路減少了產品受損的風險,從而增加了銷售量。此外,通過給包裝增加手提、疊放等結構性設計,增加其便攜性,以減少塑料等一次性包裝材料的使用。
3 農產品包裝設計現狀
3.1 包裝造型與結構較為簡單
以果蔬產品為例,在包裝造型設計上,多采用較為常規的紙盒包裝,美觀度、便攜性不足,沒有根據果蔬自身形狀特色、保鮮程度選擇適合的包裝形式。再如長形的蔬菜產品,有的商家因為包裝成本較高而采用不符合蔬菜尺寸的包裝造型和結構,導致蔬菜產品出現損壞、變質的問題。此外,還存在包裝結構設計簡單,保護產品效果不佳的問題。如水果包裝,往往將水果隨意放置在包裝盒內,或簡單填充一些紙類充填物,導致出現磕碰的現象。
3.2 包裝視覺設計缺少獨特個性
從目前市場農產品包裝來看,存在視覺設計較為單一,缺乏獨特個性的問題,常使用農產品實物照片,沒有體現出農產品產地的地域特色或突出農產品品質,而且部分包裝沒有產品標識[4]。沒有形成自身的品牌理念,不能抓住消費者的眼球,銷售量不佳。
3.3 包裝材料環保性較差
目前農產品包裝以紙、塑料、金屬等材料為主,生態包裝材料使用較少。拿紙包裝來說,雖然作為最常見的包裝材料,但在其加工過程中加入添加劑,比如增白劑,操作不當會通過包裝進入農產品中,危害消費者的健康,同時紙包裝采用工業印刷油墨,存在污染環境的問題。再如,塑料包裝不容易降解,并且回收難度較大,且也易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此外,金屬材料雖然易于回收處理,但其中所含的鋅、鉛、鋁等物質均會對人身體造成危害。陶、瓷等材料產生的污染問題也不容忽視,茶葉通常使用瓷罐材料進行包裝,但有些瓷罐在生產過程中存在鉛過量的問題。
4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生態包裝設計意義
4.1 促進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農產品生態包裝設計能夠提升農產品價值,以綠色發展理念支撐農村產業興旺,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動力。同時,農產品生態包裝設計能將鄉村的特色農產品與設計創意相結合,突出綠色、生態發展理念,從而促進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4.2 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通過包裝設計與生態理念結合,設計出符合時代發展需求、消費者購買需求、包裝運輸需求的農產品生態包裝,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市場核心競爭力。同時從包裝材料天然可降解、創新包裝造型與結構、視覺設計凸顯地域文化這三個角度結合生態理念進行包裝設計,能夠拓展農產品包裝的新形式,提高農產品核心競爭力與附加值,增強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進而帶動地方農產品經濟的發展,實現鄉村產業持續興旺。
5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產品生態包裝設計策略
5.1 選擇天然且可降解的包裝材料
針對農產品產地的不同,選擇當地自然材料進行包裝,比如南方地區盛產竹子,可以用竹筒進行生態包裝設計,一方面可以體現產地特色,宣傳當地文化,另一方面,也能夠降低生產成本。除竹筒、竹葉外,還可以用韌性較強的天然植物作為包裝材料,比如稻草、秸稈、芭蕉葉等自然材料,不僅可以循環利用,而且降解速度較快,真正做到“取”之于自然,“降”之于自然。如圖1,采用蒲草編織而成的雞蛋包裝,包裝材料采用湘西特色蒲草,結合編織工藝做成母雞造型,富有農村特色。同時草類作為包裝材料具有減震效果,能保護雞蛋不受擠壓。在包裝使用完畢后,還可以作為裝飾品,符合生態包裝理念。
5.2 設計具有保護功能包裝結構
可以通過改變包裝結構,如采用三角形、多邊形等結構來增加包裝的穩定性,使消費者獲得不一樣的視覺感受。如圖2,匈牙利雞蛋環保包裝設計,采用環保的牛皮紙包裝材料,利用中國傳統榫卯結構進行設計,一方面直接呈現農產品狀態,體現產品特色,另一方面減少了包裝材料的使用,還能節省運輸空間。
5.3 視覺設計凸顯地域文化
在包裝視覺設計上,需要深度挖掘地域文化,比如傳統習俗、民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歷史文物等特色符號,將地域文化與生態包裝設計結合起來[5]。此外,還可以利用農產品本身的原生態形象,根據消費主體不同進行系列化插畫設計,從而增強與消費者的互動,構建產品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聯系,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既能讓消費者了解農產品所在的地域文化,又可增加農產品的銷量。如圖3,芹壁村金銀花茶包裝,在其視覺設計上,將芹壁村海洋文化、閩東花崗巖石屋特色建筑與金銀花茶進行結合,凸顯產品特色的同時,又宣傳了當地的文化。
6 結語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農產品在帶動農村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消費市場的快速發展,消費者對農產品需求與日俱增,因此傳統農產品包裝形式需要與時俱進。將鄉村振興戰略與生態包裝設計兩者結合,從鄉村角度出發選擇具有地域特色且可降解的包裝材料、從保護功能出發選擇適合不同種類農產品的包裝結構、從視覺角度在地域文化中提煉設計元素,進而設計出具有文化內涵的農產品生態包裝,以促進生態與產品的協調融合,同時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