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清
從字面意思看,“坊”有“手工生產者的工作場所”和“里巷”等解釋。古代與“坊”對應的,還有一個“市”,意指商品交易的地方。宋代以來,“坊”和“市”的界限逐漸被打破,體現出人群的融合。時至今日,“坊”“作坊”越來越少,但傳統手工業的“慢工出細活”“精雕細琢”,給“坊”打上了品牌的烙印。近年來,教師研修坊、教師工作坊等成了教育領域的高頻詞。教師研修與“坊”相連,體現的正是教師的抱團發展。他們通過樹立共同的目標,深耕實踐、精研細思、協同努力,實現團隊的共同進步,推動自身綜合素養和職業技能的整體提升。那么,如何建設好教師研修坊呢?
首先要以德為本,實現育人。對每個區域和學校的教師研修坊而言,其成員多數是任教不同學科的教師,我們現在強調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重要意義,就是要求每一門學科的教師都有自己學科的站位與擔當。一門學科的站位與價值,就體現在該學科的育人責任與擔當中。每一門學科的教師,都要在學科教學中擔起立德樹人的使命,滲透學科的德育價值。要立德,還要培智,更要學會創造,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五育并舉下學科間的深度融合。也只有樹立這樣的意識,教師研修坊才能凸顯育人的價值,才能彰顯自己的站位。
其次要以識為務,實現創生。這里的“識”,是指知識和認識。以識為務,就是要求每一位教師掌握自己所任教學科的常識。時代在發展,每門學科的專業知識也在迭代更新。因此,在教師研修坊中學習時,每位教師都要與時俱進,了解相關學科的前沿知識,尊重學科的相關規律。只有在掌握學科常識、尊重學科規律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夠真正闡釋學科之美,發現學科的價值,最終引領學生走向遠方。
最后要以群為要,實現共贏。一般來說,各地各校成立的教師研修坊不外乎兩類:一種是通過行政手段把一個區域或學校的教師遴選出來,按照相關規定和要求組成團隊,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第二種可以說是“民間”的,即某一學科的部分教師有共同的追求或志趣,他們根據個人意愿組建為抱團發展的共同體。而無論哪種形式的教師研修坊,其實質都是為學科教師提供一個交流、體驗和共同成長的平臺。通過持續深入的研修,團隊成員創設出高質量的課程,構建出高質量的學科評價體系,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最終得以構建。
俗語有云:“獨行快,眾行遠。”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必須抓住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載體。教師研修坊就是當下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協同組織,我們要抓住這個組織,切實培育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