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睿(甘肅:山丹縣清泉鎮北灘小學)
小學科學不僅應注重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應該注重科學的實驗性與探究性,加強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在實際的實驗應用中形成對科學的良好認知,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善于質疑、不斷創新發展的科學思維。小學科學應注入新的理念,只有及時改進教學策略,才能讓學生真正領略科學的魅力。
科學實驗被列入期末小學生成績考核,所以小學科學課堂更加注重書本教學的進度。按照課本知識刻板講解,往往會忽略教學的效果與質量。實驗探究活動的一些探究主題與內容來自課本中簡單的實驗,大多數實驗探究活動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上操作完成,學生更多的是以一種觀看的形式參與,并沒有動手操作,沒有真正參與實驗的過程,只是得到了最終的實驗結果。
小學生正處于迅速成長階段,行為意識需要教師合理引導加以規范。在接觸實驗器材和實驗量具時,學生會產生好奇心理,將更多的精力專注于實驗器材,不能專心地聽教師的講解。實驗課堂上,吵鬧、爭搶、損壞實驗器材的情況頻繁發生,導致探究活動秩序混亂,科學實驗效率降低,實驗效果較差。
學生集體意識薄弱,在探究活動中并沒有分工合作意識。每位學生的性格、對知識的認知程度都不同,能夠參與探究課堂的學生并不多,有時實驗課的完成率很低,更多的學生對實驗沒有參與感,完成實驗的學生也多是對照課本刻板地進行實驗操作,對科學實驗缺少深入的探究和創新。這時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建立合作小組,進行合作創新。
目前多方面因素造成學生對小學科學的認知不深。首先,大多數家長對小學科目的認知更多是在“語數外”三門主課上;其次,學校對小學科學教學不重視,實驗室教學器材過于簡單,實驗教學相對較少,探究活動時間較短,更多停留于書面教學,不能很好地發揮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導致學生沒有真正地學習科學的創新性和發展性。形成有效的科學課堂教學策略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運用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指導學生高效學習,可提高小學生科學探究學習的有效性。
首先,教師需要對學生做一個全面了解,規劃適合本班級每位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使科學探究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提升。確定探究內容,要注重實驗內容的豐富性、實驗內容是否有科學探究價值,而不僅僅是按照書本內容進行簡單實驗操作示范。單一的實驗操作,沒有深入的探究活動,只會讓學生失去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再次進入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學習中。所以小學科學的探究實驗可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生活的所見所聞中進行不斷的創新研究,引起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提高小學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在“水中點燈”實驗課題中,首先,擬定創新有趣的題目,吸引學生進行想象,讓學生帶著問題在探究實驗中尋找答案,從而引發學生的思考。其次,準備精準的實驗儀器,如,蠟燭、有刻度的水盆、水,以保證實驗的準確性。把一根比較粗的蠟燭黏在盆底,倒入一些水,保證水面離蠟燭面一段距離。點燃蠟燭,看蠟燭能否燃燒至水面以下。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進行觀察的同時,提出問題:“為什么蠟燭可以在水底下燃燒?”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與空間,同時,對于動手能力相對弱的學生進行鼓勵,并提供適當的幫助。讓學生各抒己見,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將問題進行延伸:“試一試,是在熱水中蠟燭燃燒到水面下更深,還是在冰水中燒得更深一些呢?”探究活動也由此進入創新性研究階段。
通過了解學生學習現狀,建立實驗小組。學生自愿選擇組建小組、選擇探究項目,能夠更加投入地去完成。確定小組內每位成員的分工情況,以小組為主體,學生有序合作,各司其職,最大限度發揮自身的優勢,為組內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組內每一位學生所承擔的角色和工作任務可以輪換,讓學生在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后,學習了解其他崗位的工作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團體意識。在探究實驗中,以小組為單位,共用一套實驗設備和實驗材料。怎樣選擇實驗設備、準備實驗材料,需要學生配合完成。在組內合作中,學生偶爾會出現將實驗設備占為己有的情況,教師要進行引導規勸,讓學生樹立團體合作意識,學會與他人共享。規范課堂秩序,培養小組長的領導意識,讓小組長發揮監督和監管作用。實驗結果的確立需要小組學生各抒己見,對實驗進行不斷討論,不斷地創新實驗過程。學生通過討論學會與他人交換意見、學會傾聽、認真分析,最終確定實驗結果。實驗小組的建立,也規范了課堂的學習秩序。無論是實驗教學還是科學理論課堂,都應該規范學生的行為。教師應該制定實驗課堂的規則,培養學生遵章守紀意識。小學階段好比小樹成長最迅速的階段,樹干要筆直才能長成參天大樹。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是教師的職責,對于學生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潛移默化地引導,用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進行勸說。
例如,實驗室不能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學習器材,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有意或無意地把一些儀器搬得靠近自己,甚至將有些小型儀器干脆抓在手中,還有的學生與同伴因為實驗器材的使用而發生沖突,導致實驗器材損壞。有些教師對此只是口頭教育,并沒有讓學生對自己不正確的行為有深刻認識,覺得東西損壞了再換一個新的就可以。這就導致以后還會出現類似情況。如何規范課堂秩序?需要教師在整理好損壞的教學器材后停止教學,將損壞實驗器材的危險性與學生講清楚。后期通知學生家長,告知具體情況,對損壞的實驗器械進行一定賠償,讓學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以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規范學生的課堂行為。
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的優勢和特長,形成有針對性的特色教學方法。按自愿分組—選擇興趣實驗—確立實驗主題—實驗器材選擇—進行科學實驗—觀察記錄—分享心得進行交流—探討創新—得出結論的程序,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發揚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大膽創新,學會研究,提高科學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同時,科學實驗探究活動與小組活動中的合作學習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合作共贏在科學實驗中有很好的體現。只有不斷合作、相互學習,學生才能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學會傾聽。
例如,在“天氣娃娃”的實驗課程中,天氣是不斷變化的,通過對不同天氣的情況進行分析和整理,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的天氣情況、了解天氣變化的規律和特征。這時需要教師通過對本班學生的了解,更好地引導組內學生進行合理的工作分工。讓身體素質較強的學生去戶外考察室外的溫度、云層的變化、風向風速的變化、降水量的大小;將部分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留在教室,觀測不同方位云層和室內溫度,繪制氣溫、云層、風速、平均降水量等統計表格,完成數據統計等相關的細致性記錄工作。經過科學觀察記錄和理論知識結合,最終將兩組數據進行匯總,統計、分析每日“天氣娃娃”不同表情,并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這種分工方式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影響、相互配合、相互幫助,共同將實驗探究活動做好。在統一目標下,大家盡力做好本職工作,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合作精神。不僅能夠促使科學探究活動有效開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增進班級學生之間的感情,使學生在班級中有歸屬感。
總之,要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有效性,教師就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加高效地開展學習,在課堂上不斷創新,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實現實驗探究活動的有效性,讓學生暢游在科學知識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