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明(山東:淄博市桓臺縣第二小學)
“雙減”政策提出的“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等要求,給學校管理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為了積極貫徹“雙減”政策,桓臺縣第二小學(以下簡稱學校)堅持以“雙減”為切入口,以信息技術為杠桿撬動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推進學校“雙減”工作落實落細,積極建設智慧校園,以數據驅動為引領,實現智慧育人,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推進“雙減”政策落地生效,學校是“主戰場”,課堂是“主陣地”,而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
2017年,桓臺縣第二小學成為桓臺縣第一批使用希沃電子白板的實驗校,學校為50個教學班統一配備了希沃一體機及實物投影展臺。為推進希沃電子白板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切實增強全體教師運用交互式電子白板進行學科教學的能力,學校采用“全員參與—小組實踐—達標結業”的培訓模式,以考促訓,確保學校123名教職工做到人人會用希沃白板,年輕教師能熟練應用制作電子白板課件的相關信息技術,如班級優化大師、手機投屏、微課程制作、視頻剪輯、問卷星、幾何畫板、仿真實驗等,為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山東省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學習的深入實施,學校教育教學進一步實現了教育手段信息化、應用頻率常態化。學校圍繞基于數據分析的新型教與學模式、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如何開展線上教學等熱點內容開展系列主題培訓,將信息技術培訓與教學實踐密切結合,讓教師在“應景”實戰中快速成長。教師信息化專業素養的提升對打造高效課堂、落實“雙減”政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OMO是“On line M erge Offline”的簡稱,意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是基于OTO(Online To Offline,線上轉線下)、OAO(Online And Offline,線上與線下)發展衍生的教學新模式、教學新樣態。OMO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實施形式:

模式一是以課堂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課程內容主要集中于課堂。教師在課前進行學情調查,課后借助微信平臺、釘釘平臺對學生進行作業輔導與拓展訓練。這種形式是最基礎的形式,也是最常用的模式。
以道德與法治教材五年級下冊《感受憲法日》的教學為例。課前,教師利用釘釘發布學情調查任務。課上,教師利用希沃白板的思維導圖功能,讓學生建立起憲法條文與生活事件的聯系;播放《一分鐘了解憲法知識》微課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憲法與每個中國公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習近平主席的憲法宣誓視頻,震撼每個學生的心靈,對于憲法權威的維護,提升了學生的政治素養。課后,讓學生利用手機、電腦、平板等學習設備,云游淄博市憲法教育線上3D展館。這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拓展了教學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模式二是以翻轉課堂為主。課前,學生完成相關微課資源的學習,課上,教師以學定教,針對學生的疑惑點進行點撥,強化練習,加以鞏固。這也是常用的教學形式。
學校數學學科團隊開展“以微課程為載體的小學數學不同課型的應用研究”,構建了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微課程”課程資源體系,完成了與微視頻配套相關的自主學習任務單的設計;學校語文學科團隊開展“小學生實用書寫的策略研究”,從追根溯源、字形演變、筆順書空、書寫指導、教師范寫等方面制作微課程,構建了系統的漢字書寫微課程資源庫。
課前,教師在班級微信群中推送相關內容的微視頻和相應的學習任務單,學生通過掃碼觀看微課完成自主學習。課上,學生在已有一定理解、認識和思考的基礎上開始課堂學習。教師根據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釋疑答惑。
模式三是OMO教學模式中操作難度最高的,典型案例是技術深度融合的雙師教學。即兩個課堂的師生即時互動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都能得到任課教師或線上異地教師的指導。這種形式是OMO教學模式的高級形式。傳統的教學活動往往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這不利于學生主動意識的培養和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雙師教學剛好可以彌補這些不足,通過師師互動、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提高教學效果。
雙師教學的開展,以一根網線、兩個會場,讓兩校師生相聚云端,隔空交流。聯盟校教師共同分析教材,交流學情,有效實現了資源共享,為學生互學、教師互研創造了更好的平臺,真正實現了1+1>2的效果,最大化地實現了縣域內教育資源的均衡化。
區別于傳統教學模式,OMO教學模式以“教、學、練、測”為基準,在A I、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賦能下,打破了課堂與課外的時空界限,做到了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為了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各教研組群策群力,以信息技術落實強課提質減負增效;以數據驅動,優化作業設計,做到精準練習。
以五年級上冊信息技術學科為例,復習階段,信息技術教師圍繞本冊的知識點設計相關題目,組成題庫,每個階段將相應內容組卷,經由釘釘發布給學生。教師通過釘釘平臺的分析功能,以圖表的形式直觀地看到每個學生練習的完成率、分數分布情況,試題分析則可以看到題目的錯誤率,也可以看到哪些學生選的哪個選項,進而可以看到這個學生其他題目的答題情況。通過對題目錯誤率的分析,教師可以根據試題分析報告鎖定易錯難題,課堂上對易錯難題進行再次重點講解,對出錯率較高的難題再次組卷,進行二次訓練。這樣一來,學生既減少了作業量,又提高了學習效率。
再以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表面涂色的正方體》為例,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知識難點編寫題型豐富的課堂檢測練習題,學生用希沃白板答題器進行搶答,希沃答題反饋程序能迅速記錄學生過程性學習數據。教師分析答題數據結果,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進度、反思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學校利用級部微信群,實施作業級部公示制度,以教導處、級部主任、學生、家長代表為監督主體,用問卷星對全體家長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涉及作業內容類型、作業總量控制、作業時長監督、作業能否及時批閱和反饋等,對全體教師的教學行為進行常態化評價,確保減輕學生作業量,保證“雙減”政策的實施。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學校積極開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試點工作,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深化五育融合課程改革,構建了《“金薔薇樂評+”學生智慧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學校堅持“德育為先、五育并舉”的理念,從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審美素養、勞動素養、習慣養成等六個維度,重塑“金薔薇樂評+”評價體系,設置具體評價內容指標,對必備核心素養進行賦值與量化。依托希沃班級優化大師,多維度采集結果性和過程性數據,構建多元評價模型體系,形成學生專屬的“學期圖譜”和“精準畫像”。以數據驅動引領的學生成長發展評價體系,助推“雙減”落地,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了提升課后服務質量,由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省教育廳組織實施,省科技館和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具體承辦的青少年科普教育330工程,免費為學校提供300余場線上高層次科普報告、500課時線上科普課程、200套線上科普資源包,打造線上科普服務課堂,大幅度提升了學校的課后服務品質。“與科學家同行”青少年科普報告、科教服務空中云課堂、館校合作科學家園、天宮課堂……期期精彩、豐富有趣的線上科技教育實踐活動,解決了學校科技教育師資力量弱的現實難題,推動學校科技教育由“育人”到“塑人”、由“知識補課”向“價值引領”轉型,從而實現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高質量課后服務,既滿足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多元需求,又減輕了家庭教育支出負擔,做到了全方位利民惠民。
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學校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主動搭建家庭教育的支持體系,為家庭教育賦能,為學生全面發展助力。
受疫情影響,家校聯系方式多以線上家長會為主。首先,教師采用問卷星對家長關心的問題進行征集,這一技術支撐保證了線上家長會內容緊緊圍繞家長的需求及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來制定。每個班主任教師均熟練使用騰訊會議、釘釘直播、釘釘在線課堂等平臺,讓線上家長會既節省了家長的交通成本,又減輕了人員聚集的疫情防控壓力。無法及時參加活動的家長,則可以使用回放功能了解家長會情況,非常便捷。線上視頻連線互動功能,也拉近了教師與家長的距離。
學校以山東省教育教學課題新時代勞美融合教育的實踐研究為契機,廣泛開展親子勞動實踐。每個周末,班級微信群都及時推送當周的主題勞動實踐海報。“我是大廚”“巧除污漬我能行”“衣服的晾曬與收納”“走進菜園”“曬曬我蒸的饅頭”等豐富多彩的勞動實踐活動,吸引了大量家長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勞動實踐結束后,各班班主任借助繪聲繪影、快剪輯等視頻剪輯軟件制作主題勞動教育視頻,在學校公眾號、班級微信群中分享。此舉幫助很多家長實現了周末高質量陪伴,為構建積極健康向上的家校共育生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校積極建設智慧校園,將5G、人工智能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深度融合,系統地解決了“雙減”帶來的管理難題。智慧社團管理,打造學生個性化發展平臺;智慧測溫管理,及時掌握疫情防控師生健康狀況;網絡雙師教學,打破教學時空限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作業云公示,確保控制作業總量;智能穿戴裝備,落實體制健康監測;希沃飛信傳音,實現家校溝通零障礙;智慧評價管理,實現數字畫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021年12月,學校獲批“全國‘科創筑夢’助力‘雙減’科普行動”試點單位;2022年9月,學校先后榮獲淄博市“創新素養培育基地試點學校”“教育評價改革實驗基地”稱號。
學校以教育數字化賦能“雙減”全過程,把數字化真正融入了學校教學的方方面面。切實提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推進“雙減”工作落實落細,重塑良好的教育生態,傾力培養“雋美”教師、“尚美”少年,努力把民生愿景變為學校幸福實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