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耀臣(河南:許昌市建安區榆林鄉姜莊小學)
我國社會發展已進入新時代,培養具有愛國情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是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事業的重要方向。思政教育不僅是一種教學觀,還是一種課程理念,將思政教育融入小學基礎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能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能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目前,在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過程中,多數教師習慣“一對多”的教學形式,學生也習慣自主接受并針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究,這種方法可提教學效果,但該模式下的學生始終處于孤立的個體狀態,對他們日后生活、就業融入集體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從小學階段起,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至關重要。而將思政教育融于該課程,能為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奠定更堅實的基礎。該課程實踐活動比較煩瑣,且多數活動需學生互相協助完成,學生在協作完成活動目標時,其自身的集體榮譽感、團隊協作意識也將被充分激發。
傳統“小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注重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忽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實踐操作能力。在這樣教學模式下培養出的人才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21世紀是人才競爭尤為激烈的時代,社會所需要的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只有自身綜合素養較高,才能有效應對各種職場環境。因此,從學生的小學階段起,教師就不僅要向他們傳授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對他們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鍛煉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可直接動手實踐來檢驗本節課所學的理論知識。學生動手實踐過程,是理論知識再復習的過程,也是鍛煉自身實踐能力的過程。
在過去,小學課程教學模式為“灌輸式”“填鴨式”,教師主動為學生灌輸大量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小學生的好奇心及萌發出的各種想法受到抑制,阻礙了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而在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以本節課教學內容為核心,讓小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將自身產生的想法通過課堂實踐來進行探究、驗證。學生在反復實踐后,便可發現其中奧秘,能更好地滿足自身好奇心,對其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有積極意義。
盡管學校在不斷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但不同學科之間的考試也依然無法避免,因此部分學生對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投入的精力較少。加之學生對該課程不太了解,不能在第一時間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沒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去準備學習材料,只能被動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被教師“牽著鼻子走”。
部分學生家長對該課程知之甚少,對學生自身能力發展的判斷僅僅停留于考試分數層面,家長對學生參與該課程活動持懷疑態度,錯誤地認為孩子在課上就是玩,沒有認真學習。正是由于家長這種片面觀念,讓不少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積極性較低,很難主動投入課程學習。
學校容易混淆此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存在將勞動技術、信息技術教育取代該課程的問題。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缺少一定靈活性、自由度,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沉悶,也很容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學校和校外企業、社區之間缺少緊密聯系,致使可利用的社會資源較少;加之缺少活動場地、活動設施,又擔心學生課外活動時出現安全事故,這就嚴重制約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設計的多元化。
學校不太關注該課程教學。對該學科課程,學校安排少量專職教師,且該課程教師多是以學科教師或班主任任教,但這些教師也有自己的教學任務,難以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該課程上,他們往往僅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來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認為考試成績才是衡量學生能力水平的唯一標準。一些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唯分數論”,更重視學生文化課的考試成績,對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則疏于考量。這類教師的教學理念為“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但這部分教師心目中的“學習”,僅僅是學習書本的知識,以及可以拿更多分數的學科,學生的學習內容與考試成績掛鉤,其他內容均不重要,也不需要開展其他綜合性實踐活動。在這樣的教學理念束縛下,學生成了“只會學習的機器”、不懂變通的“書呆子”。
在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個教學環節,要發揮多元化教育載體作用,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讓學生全身心地感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該課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將思政教育應用于該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設計,以課程教學大綱、教材內容為主,制訂思政教育方案,增強思政教育質量;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引導思政教育內容,將熱愛自然、珍愛生命,關注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發展和為國家發展崛起與愛國情懷建立緊密聯系。在制定教學大綱、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時,教師需考慮將思政元素滲透其中,在教學課堂內容中體現“思想教育為先、育人為本、思想和能力并重”的終身學習理念,踐行育人方向、實踐取向、產出導向的方針,通過該課程的具體教學設計,塑造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為了發揮多樣化教育載體的作用,教師可以將紅色資源融入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設計,把彰顯中國特色的政治、歷史、社會文化精神落實教學中。要把握好物質形態、行為形態、精神形態等教育形式,如組織學生參觀戰爭遺址、革命紀念館,聽取紅色優良傳統及奮斗精神報告,激發學生奮發圖強的學習精神,符合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的教學設計理念。
在小學階段,小學生掌握扎實的思政知識,能加深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知,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能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學習期間掌握基礎的思政知識。而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更需要家庭的配合。在教師幫助下,學生可主動參與班級事務管理、校園美化以及文體活動等。在具體實施中,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綜合性技能,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自主能力,與此同時,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對孩子進行教育,確保孩子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家長要在實際生活中,以自身行為,為孩子做出表率,樹立榜樣。
教師可以建立“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記錄”,記錄學生的學習和成長過程,要求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這樣不僅可以鼓勵學生認真參加探究活動,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例如,部分學生喜歡玩溜溜球,教師以此為課題開展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先請科學教師為學生演示動能轉化的實驗操作,然后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簡單了解其中的原理,最后讓學生使用已有材料制作簡單的溜溜球。
在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過程中,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教師在課程教學、探究實驗、社會實踐、傳承優秀文化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并在課程中充分發揮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健全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同時,教師還要將立德樹人的目標任務貫穿于該課程教學,運用新型教學模式,將多樣化的思政元素落實到該課程中,探索高效課程教學形式。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關于思想政治的作業,引導學生善于利用不同學科知識,打破知識邊界,將所學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鼓勵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例如,在教學“探索雞蛋的力量”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帶領學生開展“雞蛋碰石頭”的實驗,先讓學生猜測生雞蛋上放磚頭會怎么樣,多數學生認為會碎。為了驗證結果,教師拿出4個生雞蛋,在上面放磚頭,一塊、兩塊、三塊……十塊,雞蛋并沒有碎。由此,教師可對學生提問“為什么雞蛋可以承受這么多磚頭?”“如果雞蛋數量少,會不會還是這個結果?”這樣,在教師演示實驗幫助下,學生會出現很多疑問,帶著這些疑問,自己動手查找資料來探究問題的根源。
綜上所述,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順應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而生的一種全新的、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綜合型課程,包括信息技術教學、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實踐及勞動性教育。將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小學科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以及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學創新精神與家國情懷融為一體。唯其如此,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