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振(甘肅:寧縣早勝鎮清華小學)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強調,學生核心素養是指當代學生應當具有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以及必備品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知識點都與學生生活有直接的聯系,學生在生活中經常能見到數學知識,可知數學也是提高學生生活技能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重要學科。在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理念下,教師開展數學教學活動還需融入素質教育,根據學生實際需求,結合時代未來發展趨勢,制定多元化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提升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教學體系改革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已經成為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教學效果是教學中的難點,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的核心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一定程度上對提高教學效果可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科素養對提高其數學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思維能力,才能夠在學習中快速思考問題,進而增強積極動腦的意識。這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果,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另外,小學數學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學生對教師講授的知識不僅要牢牢記住,還需結合數學知識思考問題。這樣就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至關重要。
小學數學教師在傳授學生數學基礎知識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符合新課標素質教育理念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積極思考的意識,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此外,學生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也能夠提高其創造能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實現自身的創造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的綜合素養自然而然就會得到提升,促使其未來的成長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因此,實現教育體系的轉型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在實行教學改革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轉變傳統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以課堂、教材為主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數學能力可以促使數學教學順利開展,確保教學效果,進而實現新課標教學理念下的數學教學目標。
數學是一門學習難度較大的學科,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小學生由于其成長特點,尚不具備較強的自我約束能力。因此,要切實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就需提高其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學習產生濃烈的興趣,才能確保其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中。為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地融入生活元素、游戲、多媒體技術等一系列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形式,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增強其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以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知識為例。這部分內容的重點是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規則以及認識四邊形,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四邊形,介紹四邊形的相關應用,并組織學生回憶生活中常見的四邊形,以此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之后,引導學生找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組成特點,并借助多媒體技術,通過動畫形式展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組成動畫視頻,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這樣,不僅可以促使教學內容更加貼合生活實際,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自主研究數學知識,其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夠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素質教育強調在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對數學學科而言,教師需深入分析數學知識重點內容,在此基礎上明確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循序漸進地拓展數學知識,促使學生把數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教師可以用提問題的方式帶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在教學中與學生共同探討數學問題,在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其創新能力。例如,在教學乘法分配律內容時,教師在講解該部分知識以后,可以通過提問題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有乘法分配率,會不會也有除法分配率?”這時會有學生回答“有”,教師于是可以組織學生根據乘法分配律運算公式自主研究除法分配律運算規則。不難想象會有學生給出除法分配率的公式,教師可以將學生給出的答案寫到黑板上,詢問學生是否正確,肯定會有部分學生產生懷疑的心理。此時教師可以繼續追問學生:“如何驗證這個公式是對是錯?”并與產生懷疑的學生一起對該計算公式進行驗證,由產生疑慮的學生給出驗證數字,多次舉證驗證證明,這個除法分配律運算公式并不成立。通過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學習數學知識不能僅僅依靠固定思維模式,還要敢于大膽猜疑并設法驗證猜疑是否正確,從而提高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培養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知識總結習慣,使其在增加數學知識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
要有效學習數學知識,能夠審題是重要前提。只有弄清題干表達的意思,才能夠細致地對問題進行解答。審題也是成功解決問題的基礎條件,否則就很難保證問題解決的正確性。小學數學題目非常考驗學生的審題水平,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導致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的審題困難問題。這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細化題目內容,一步步引導其理解題目,以此降低學生解題的難度。學生充分體會到審題的快樂以后,就會更加仔細認真地審題,以此培養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進而強化自主審題意識。例如,在傳授學生分數內容時,這部分數學題干理解起來具有一定難度。如,將一支鉛筆鋸成兩段需要2/5分鐘,如果將鉛筆鋸成10段則需要幾分鐘?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以后,可以輕松地計算出結果,卻并沒有真正理解題目的含義。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思考:在鋸鉛筆的時候,如果鋸成兩段需要鋸幾次?題目中提示鋸兩段需要2/5分鐘,我們可以從中知道哪些信息?若是鋸10段又需要鋸幾次呢?通過這樣簡單的問答,學生能夠再次對題目進行分析思考,探究問題答案。這樣,既緩解了學生審題思維難度,也能夠起到層層鋪墊的作用,促使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決定學生解決問題效果的主要影響因素就是其審題水平以及閱讀材料的效果。實際上,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審題就是對數學題的一種閱讀,是一項與數學知識密切相關的閱讀,良好的審題水平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學生在提高自身閱讀能力的基礎上,數學知識會不斷積累,審題能力也越來越高,其解決數學問題的效果也會越來越好。
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會傳授給學生一些基礎計算規律和公式,在學生掌握基礎知識以后,就要設置相應的數學練習以鞏固其課堂所學知識。對數學學科而言,一定的練習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良好計算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種類型習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基礎計算能力。教師在布置練習時,應當尊重學生之間的學習差異,要對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數學練習。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應當設置一些基礎數學問題,比如計算公式和法則掌握練習等;對基礎良好的學生,可以設置比較困難的練習,同時還應當包括基礎數學知識。制定從簡到難的練習目標,既可以起到鞏固學生課堂基礎數學知識的作用,也能夠擴展學生的基礎知識運用能力,是一種一舉兩得的練習方法。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堅持層次性、合理性原則,科學和合理設置練習量,在保證練習效果的基礎上,避免題海戰術、練習量過多的問題導致學生出現厭學情緒。另外,教師還應當重視多元化的練習形式。由于小學生的成長特點,一味地采用同一種練習方法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練習興趣,而不同的練習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期待心理。比如對小學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游戲等方式提高其參與數學練習的欲望。如在學習整數加減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小紅帽故事教學:假設小紅帽要去看外婆,準備去超市為外婆購買禮物,買了5根香蕉用了10元錢,又買了5個蘋果用了7元錢,問小紅帽一共花了多少錢?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積極運算的興趣,提高練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教學體系改革的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正在不斷滲入教學中,促使教育體系不斷更新優化。這對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以及學習意識,實現教學改革的目標。同時,社會對教師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其既保證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又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科素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基于數學教學要求及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全面提升其創新能力,基于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讓學生通過合理的數學練習培養計算能力,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