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末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打擊,人民日常生活也受到較大影響,目前為止仍處于常態化疫情防控之下,國民生活與經濟尚處恢復階段。近期疫情反復,多地政府采取相應對策以控制事態發展,對地區進行分區域的隔離性核酸檢測使得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響。其中,對物流的限制打破了居民日需品的供需平衡。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是解決供需不平衡的根本之策”,物流作為連接供需端的重要渠道,其重要性顯而易見。此外,物流關系著人民群眾“菜籃子、米袋子”等重點民生物資的供應,關系著能源、原材料等重要生產資料的供應,是恢復居民日常生活穩定的重要手段之一。2022年5月11日,交通運輸部安全總監李國平就如何保通保暢保民生等社會熱點問題作出回應,并針對物流問題提出“促復工、保運轉、優通行、強銜接”,以解決物流配送中“最后一公里”和“最后100米”的難題。由此可見,在疫情之下,保障物流的通暢是居民生活恢復常態化的關鍵,是國家重點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受各地社交隔離政策的影響,多地出現物流不通暢、供需失衡的現象,甚至出現供應鏈斷裂的問題。然而,物流是現代經濟的經脈、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撐,也是當前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所以,國家為了保證物流通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加速物流的恢復,保障居民日常生活。2022年4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強調,“要確保交通物流通暢,確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的正常運轉,實現民生要托底、貨運要暢通、產業要循環”。同年5月,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負責人韓敬華提出“將持續加強對貨車通行管控問題的跟蹤督導,指導各地嚴格落實貨車通行保障措施,切實保障貨車通行更順暢”。針對此問題,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交通運輸部安全總監李國平提出四項政策,分別是政策不加碼、查驗不勸返、檢測不等待和核酸不重檢,以落實貨車通行問題的解決。此外,在5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明確提出要推動外貿保穩提質,助力穩經濟穩產業鏈供應鏈,并針對性地提出一系列措施。
目前,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全國關停關閉高速公路收費站和服務區基本清零。隨著收費站和服務區的正常運轉,物流受阻情況迅速好轉,不通不暢等問題已得到初步緩解,且主要運行指標持續向好。根據交通運輸部安全總監李國平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10日,全國高速公路流量共2 187.73萬輛,比4月10日增長了26.39%。其中,貨車流量721.3萬輛,比4月10日增長25.65%。此外,5月10日的鐵路貨物發送量、公路貨運量、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較4月18日分別增長5.71%、6.16%、1.12%;上海港集裝箱日吞吐量穩定在10萬標箱,回升至疫情前的八成以上;上海浦東機場貨郵吞吐量回升至疫情前的六成以上。
綜上,常態化疫情防控下,我國政府對物流問題的關注度較高。同時,在大量可行政策的實施下,物流不通暢的問題已得到初步緩解。相信在國家相關部門持續的跟蹤督導下,未來物流問題將進一步得到好轉。
雖然目前物流問題已得到初步緩解,但由于受到多地隔離政策的影響,日需品、生鮮、農產品等保障居民生活的物品供應仍然面臨較大的挑戰。
由于疫情反復,核酸檢測常態化使得多地小區頻繁實施隔離政策,小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物資的獲取受到較大影響。其中,食品類物資作為居民生活必需品,對居民生活極其重要,但隔離期間該類物資的配送難度卻仍然是一個較大的問題。目前,在小區隔離期間,如生鮮、主食類、蔬菜等物資需要由政府統一配送至各家各戶。但是,由于道路封閉、交通管制、在崗員工數量不足、缺乏信息溝通平臺等因素,物資配送不及時的現象經常出現,甚至可能進一步出現供應鏈斷鏈的風險。
一方面,受疫情影響,部分員工無法按時返回崗位,供應鏈中部分工作環節缺乏專業人員,如物資的打包配送、農產品的采摘等。這一情況使得物資供應無法滿足需求,并且對于農產品等食品類物資還存在一定的囤積和滯銷風險。另一方面,受到封禁政策的影響,居民為了能有充足的日用品和糧食儲備會傾向于大量采購并囤積,這就使得對物資的需求量迅速增大。但是又因為常態化疫情防控下配送難度的提升,導致需求端往往無法被滿足,供需兩端出現不對稱的現象。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之下,農村等不發達地區的物流問題更加顯著。我國農產品的主要來源是以農戶為單位生產的,但是,由于物流體系的不完善,加之不發達地區道路的路況差等問題,導致在當今疫情之下的多數農產品無法及時售賣只能爛在地里,給農戶造成了損失并打擊了他們生產的積極性。此外,由于缺乏高效的物流信息整合平臺和相關專業人才,供應鏈中往往會出現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這必然對物資的運送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封禁期間外來人員無法進入小區,使得居民物資選擇受到限制,并且物流配送也受到較大影響。使得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傳統的購買方式已不再適用,應針對性地作出改變。社區團購誕生于2016年,是一種能夠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并增強消費者獲取效率的購物方式,如美團優選、多多買菜、誠心優選等。這種購買方式對標買賣雙方接觸受限的問題,在當今常態化疫情防控之下應當被大力推崇和發展。并且,社區團購以生鮮農產品為主要流通產品,這極大地解決了疫情防控期間被封禁小區的居民獲取新鮮食物難的問題。此外,國家逐漸加大對社區團購行業的監管力度,使其能夠向著良好的形態發展,這也能夠使得居民買的放心、吃得安心。因此,為了保證居民日常生活,減輕現階段物流壓力,應當繼續推動社區團購的發展,讓居民不再因物流配送問題而受困。
以往產品從賣家到消費者手中經過的環節多、鏈條長,尤其是網絡購物,產地分散,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很難進行靈活調整,增大了供需的不穩定性。所以,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時期,應當大力提倡短鏈物流,減少當中不必要的環節。一方面,這樣的簡化可以減少流通成本,使得物流配送更加扁平化;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更快地拿到所需產品,在如今不確定性較高的時期能夠提高居民的心理安全水平。
在人民對生活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的今天,傳統的物流體系顯現出弊端,如物流資源配置不合理、物流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加之新冠疫情的影響,這些問題更加顯著。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已逐漸成熟。為了解決傳統物流體系中已顯露出的問題,政府和企業應當結合新興技術建立物流實時信息管理平臺,使物流信息能被多方企業共享,以解決物流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此外,還應當對物流資源進行合理的整合,并在區域內合理配置,以降低供需不平衡、供應鏈斷鏈的風險,從而構建合理、高效率的物流體系。
基礎設施是保證物流時效性的關鍵因素。尤其在新冠疫情影響的特殊時期下,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顯得更加重要。政府應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運輸服務方式對物流配送的支持能力,從而提升物流配送環節的效率。此外,我國高素質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缺口仍然巨大,這也是物流體系發展路上的一大阻礙。因此,一方面,政府可以出臺一些福利政策以吸引物流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企業可以與高校合作以培養高素質物流人才,比如企業與高校合作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簽訂合同以進行產教結合、合同就業,以滿足物流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服務區和收費站已逐漸全面開啟,為了防止疫情蔓延,物流配送過程中的防疫檢查也成為必不可少的環節。針對物流運輸難的問題,相關部門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減少防疫檢查中不必要的環節,以提升效率。因此,未來還應繼續堅持“政策不加碼、查驗不勸返、檢測不等待和核酸不重檢”的政策,并不斷優化,以保證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盡可能小的影響。
現階段疫情防控已進入常態化,風險地區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可避免的會受到影響。同時,在這一特殊時期下,也暴露出物流體系存在的許多不足之處。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時代,應當推動多種購買形式、不斷優化物流體系、培養高素質物流人才,以提升特殊時期下居民的心理安全感,進一步推動現代物流的發展,提高我國物流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