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大型流通企業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下沉供應鏈、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農產品物流體系發展的關鍵是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作為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貴州省加速推進以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5G、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但是目前貴州省農產品物流發展仍存在許多問題,如何抓住“新基建”帶來的機遇并推動貴州省農產品物流高速發展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貴州省主要以山地、高原、盆地和丘陵四種基本地貌類型為主,“八山一水一分田”素來用以描述貴州省獨特的地形,亞熱帶季風氣候使貴州省出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多樣性氣候,鑒于貴州省獨特的地形和氣候,茶、竹、食用菌、水果、油茶、石斛、中藥材、蔬菜、刺梨、辣椒、生態漁和生態畜牧等產業成為貴州省目前大力發展的重點特色優勢產業,生鮮蔬果類產業發展離不開冷鏈物流的支持,茶和中藥材等產業發展需要專業的物流人才和暢通的流通渠道。
貴州省積極響應國家頒布的“西部大開發”政策,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2015年開始,“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組組通”和高鐵“市市通”在貴州省先后得到實現,讓貴州省逐步成為西南重要陸路交通樞紐一員,2019年貴州省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 432公里,全省民航旅客吞吐量突破3 000萬次,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為貴州省農產品物流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貴州省2019年全年社會物流總費用2 672億元,在貴州省2019年GDP中占比16%,實現全年降低物流成本累計約33.4億元。其中,在物流總費用運輸費用占比為51%,比2018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隨著標準化技術應用推廣和智慧倉儲物流發展,全省倉儲管理效率提高,保管費用在物流總費用中占比33.5%,相較于2018年下降了0.31個百分點;2020年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中現代物流業增加值占比為5.7%,在服務業增加值中比重8.42%;“十三五”期間,貴州省進一步完善物流空間網絡體系布局,基本形成物流集散功能,全省擁有冷庫1 236座,實現冷庫縣域全覆蓋,蔬菜損耗率從2016年的37.8%下降到18.3%??傮w而言,貴州省目前物流業運行情況良好。
貴州省農產品物流模式主要是自然物流和常溫物流,由于不同區域農產品物流側重點不同,貴州省形成了以批發市場為主導、龍頭企業和物流園區為輔、農產品第三方物流、物流中心和超市連鎖經營為補充的物流分布模式。目前貴州省對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按照“1+20+N”模式進行規劃建設,在貴陽市建設一個全省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運營總部,在各市州建設20個區域性農產品現代流通中心,形成“1+20”全省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并與各級供銷合作社進行有效聯結和聯動,從而實現集“交易、冷藏、倉儲、加工、配送、信息”為一體化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
一是農產品流通渠道有限,雖然貴州省農產品種類豐富,但是在自然條件和農產品生產者資本的限制下,同一農產品產業規模并不是很大,加之農產品小規模生產者較多、較為分散,而農產品有很強的季節性,很難形成區域統一的品牌,導致小規模農產品生產者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不高,處于不利地位,而將農產品銷至其他區域成本高,使其傾向于本地銷售,農產品流通渠道較少;二是農產品質量缺乏安全溯源機制,在物流運輸過程中農產品的質量很難得到有效保障,當農產品質量出現問題的時候無法有效追溯,現有農產品市場缺乏質量監管、安全預警和供求預測體系,導致農產品出現供需不平衡,加之物流企業缺少監督機制,農產品品質同樣無法得到保障。
一是傳統物流損耗過大,貴州省大部分農產品為生鮮蔬果,保鮮期很短,容易變質腐爛,鑒于貴州省特色的氣候,對冷鏈運輸有較高的要求,冷鏈運輸成本對于小規模生產者而言極高,所以存在很多農產品生產者選擇自然物流運輸或常溫物流,使用自然物流或者常溫物流導致農產品在運輸、倉儲環節中損耗率過高。二是物流體系不健全,貴州省的地勢條件導致農產品生產群體大、位置分散、規模小,加之農產品物流體系分散,各主體之間信息協調不一致,物流效率低,高效可用數據有限,難以整合農產品物流資源,有效信息遠不足以實現信息共享,農產品在整個流通環節被多次倒運,導致物流成本過高。
一是缺乏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的物流人員。隨著信息化建設逐步推進,高素質人才是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特別是擁有專業知識和高技術素養的精通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技術等信息技術物流人才的缺乏對物流發展影響極大。社會公眾對農產品物流行業的認知較淺,認為從業門檻低。目前,貴州省從事物流的工作人員整體素質提升速度遠低于物流行業的發展速度,偏遠農村地區物流從業人員缺乏系統化培訓,沒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術,對物流相關設備不知道怎么使用。二是缺乏復合型物流人才,物流教育發展緩慢,不少高校有關物流管理專業的培養方向不太符合農村物流發展需求,教育理念落后,師資水平不高,過分強調培養單一型技能人才,缺乏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而對于工作環境相對艱苦、地理位置偏僻的農村而言,更需要復合型物流人才。
目前,貴州省農產品信息化程度不高,主體之間存在信息溝通不對稱、低效性和延時性。農產品流通市場缺乏信息共享平臺,導致農產品市場價格和銷售量等信息無法準確被掌握,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云計算、互聯網和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產品物流市場的應用不高,無法精準預測農產品產量和市場需求量;物流信息系統建設程度不高,導致農產品物流智能化、數字化和信息化程度不高,沒有廣泛應用訂單、運輸倉儲等管理系統,缺少溫度監控和配備定位等設備,信息化監控手段無法做到覆蓋農產品物流全過程,從而導致農產品流通效率受到影響。
培養物流專業人才是增強農產品物流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在“新基建”背景下,貴州省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區位優勢逐漸凸顯,對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增強,政府、企業和高校應當抓住這個機遇,積極培養新時代復合型物流專業人才。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應當以培養高素質的物流復合型人才為目標,樹立正確的物流人才培養理念,增設新時代與物流相關的專業,結合物流未來發展趨勢設置教課內容,在原有課程基礎上融入物聯網、大數據技術、通信技術和云計算等理論知識,培養物流復合型人才。此外,政府應制定并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農村物流建設,投入資金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促進企業與高校共同探索現代物流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方式為農產品物流行業培養更多人才。
在“新基建”背景下,貴州省作為全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因此,貴州省要大力推進“智慧物流”應用于農產品物流?!爸腔畚锪鳌苯柚诨ヂ摼W、大數據和云計算,利用協同共享和人工智能先進技術,能夠對物流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促進物流、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深度融合,緩和物流企業規模小和農產品產地布局混亂的困境,解決傳統農產品物流方式帶來的高耗損問題。此外,“智慧物流”屬于綠色生態物流方式,通過規劃最優路徑、人工智能設備和車貨匹配等方式,加快轉變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和運作模式,對社會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和整合,提高物流產業鏈協作水平和運作效率,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
冷鏈物流能夠維持農產品在各個環節的低溫狀態,從而減少農產品的損耗,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在“新基建”背景下,5G技術在貴州省不同行業上的應用將會逐漸成熟,依托高新技術搭建冷鏈物流集成化服務平臺,提升信息存儲量和傳輸效率,滿足日益增長的農產品物流信息服務需求,有利于解決當前農產品冷鏈物流存在的諸多問題,逐步實現傳統型服務平臺向冷鏈物流集成化服務平臺的轉變,不僅順應農產品冷鏈物流智能化發展,還響應我國對農業資源節約和保護的號召,通過冷鏈物流集成化平臺應用,可以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去中心化,為搭建高度信任、全程無縫、超高效率和絕對安全的冷鏈物流打好基礎。
依托貴州省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大數據技術,在農產品流通各個環節嵌入大數據技術,對農產品流通中各類信息通過數據采集和分析系統進行處理,構建農產品大數據流通一體化鏈條。利用大數據技術篩選供應商,向農產品生產者推薦最佳供應商,對農產品種植信息進行收集并搭建流通信息數據庫,結合地理探測和生物信息探測技術所得到的種植環境信息,及時調整農產品生產種植。提高農產品加工效率,降低殘次率,提高農產品出成率,提升流通效率,并利用大數據技術篩選高運輸效率和低運輸成本的運輸方式,有效配置物流資源,保持生產者、電商平臺和消費者的密切聯系,搭建雙向供需共享信息機制,實現以需定產和以產定銷,保證三方利益。
在“新基建”背景下,對貴州省現有新型基礎設施進行充分利用,構建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對社會物流資源進行整合,促進農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建設智能化、集成化和數字化公共物流平臺有利于綜合管控物流系統,通過新信息技術,整合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終端消費者整個過程各個環節的社會物流資源,實現運輸、倉儲和配送關鍵環節的高效銜接。集成生產智能系統、物料供應商供應和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物流系統,為農產品物流提供有用的基本信息,實現各機構協同工作機制,打破信息壁壘和距離間隔,支持物流信息處理、共享和應用,促進農產品供應鏈各環節溝通。
目前,貴州省農產品物流發展仍存在諸多困境,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和缺失質量安全溯源機制導致農產品上行困難,傳統物流損耗過大和物流體系建設不健全導致農產品運輸成本高,農產品物流行業缺乏專業性人才且農產品流通信息化程度不高,使得貴州省農產品物流發展受到一定的阻礙。貴州省應當抓住“新基建”帶來的機遇,積極培養物流專業人才、推進“智慧物流”深度應用、搭建冷鏈物流集成化服務平臺、構建農產品大數據流通一體化鏈條、建設農產品物流信息平臺,解決好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推動貴州省農產品物流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