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飛,孫敬東,袁志章
(泰州市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江蘇 泰州 225300)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我國60%以上的人以稻米為主食[1]。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高品質稻米的需求日益增大[2-3],優質稻米已成為水稻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泰州市地處江蘇腹部,屬江淮平原,為長江和淮河兩大水系沖積而成,市內有里下河、高沙土和沿江三個自然生態區,且土地肥沃、光熱雨水資源豐富,灌排設施比較完善,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糧食產量在全國市場占有一定份額。本文根據當前生產中面臨的問題,結合里下河地區水稻生產實際,從多個方面集成了里下河地區優良食味水稻機插綠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以期充分發揮優質食味水稻品種潛力,提升稻米品質,促進稻米產業提質增效。
近年來,泰州市不斷強化政策引導,全面開展了優質稻米產業提升行動,通過引進推廣優良食味水稻品種、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和綠色防控示范區建設、發展稻米加工和品牌創建等,推動優質稻米產業不斷發展,形成了里下河遲熟中粳為主、高沙土遲熟中粳和早熟晚粳并存、沿江早熟晚粳為主的品種利用格局,尤其是里下河地區產出的稻米品質較好,十分受市場歡迎。泰州市常年水稻種植面積在17.3 萬hm2以上,水稻單產一直居全省前茅。2021 年泰州市里下河地區水稻種植面積10.6 萬hm2,占全市水稻面積的近60%。里下河地區的水稻生產在泰州一直處于較高水平,在近年的水稻高產競賽活動中,里下河地區水稻高產田塊頻出,最高實產達862.5 kg/667 m2。里下河地區以南粳9108 為主的優良食味稻米種植占比在95%以上。
經過近年的持續發展,泰州市里下河地區稻米產銷體系已十分健全,呈產銷兩旺態勢,其中興化戴窯糧食市場現有大米加工企業52 家,年加工能力700 萬t,交易額超80 億元,在全國糧食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泰州根據里下河地區的資源稟賦、發展基礎和能力,聚力建設了1 034 個優質稻米生產基地,認定了綠色和有機稻米基地103 個,面積達到7.6 萬hm2,成功打造了興化大米、姜堰大米和河橫大米3 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各稻米生產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主體也注重品牌創建,涌現出了“潔香河”“野里河”“水鄉老農”“潔翠康”等一批優秀稻米品牌。為全面提升興化大米、姜堰大米等品牌價值,將品牌建設與優質稻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有機結合,主要通過“生產基地+加工流通企業+品牌”聯合體發展訂單農業,打造中高端優質稻麥產加銷一條龍運營體系。興化市9 家“興化大米”授權企業與500 多家家庭農場簽訂訂單合作協議,落實訂單生產1.7萬hm2,全面推行統一的生產標準,打造中高端稻米品牌;姜堰區以姜堰大米協會為紐帶,以糧食購銷總公司為龍頭,采取子母品牌、核準使用等管理措施,共同打造“姜堰大米”公共品牌,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早有研究表明,除了水稻品種固有的遺傳特性和土壤、水分、氣候等生態環境外,栽培管理也是影響稻米品質優劣的重要因素之一[4]。近年來秸稈還田和規模化種植不斷推進,水稻生產生態環境和生產模式也隨之變化,對優質稻米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際生產中部分種植主體存在著栽培管理粗放、肥料運籌不合理等現象,導致稻米品質降低,影響到了優質大米品牌持續發展。
2.1.1 品種選擇 要選擇符合直鏈淀粉含量10%~15%、蛋白質含量6%~7%、水分含量15%~17%、糊化溫度低、膠稠度軟等優良食味粳米(軟米)指標的水稻品種,里下河地區適宜種植生育期150 d 左右的水稻品種,生產上以南粳9108、泰香粳1402、金香玉1 號等遲熟中粳為主,栽插略遲時可選用南粳5718 等優質中熟中粳品種。
2.1.2 播期確定 機插水稻播期的確定要堅持“寧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的原則,一般在5 月中下旬播種育秧為宜。芽谷播種秧齡18~20 d,干籽播種秧齡20~23 d,葉齡3.5 葉左右。種植規模較大的需根據移栽機械情況進行分期播種,每期可間隔2~3 d,確保栽插不超秧齡。
2.1.3 秧池準備 選擇排灌運輸方便且無病蟲草害的田塊,按照秧池與大田1∶80 的比例留足秧池。育秧前25~30 d 進行秧池培肥,施45%高濃度復合肥(N∶P2O5∶K2O=15∶15∶15)25~35 kg/667 m2、尿素15~20 kg/667 m2并旋耕,隨后上水耙地開溝做板,秧板要求達到“平、實、光、直”,秧板畦面寬1.4 m,溝寬0.30~0.35 m、深0.2 m,秧池圍溝寬0.25 m、深0.25 m。
2.1.4 營養土(基質)準備 選用肥沃、無污染、無雜草、病蟲害少的過篩后田園土作營養土和蓋籽土,大田用量分別為80 kg/667 m2和20 kg/667 m2,營養土可按照80 kg 細土均勻拌育苗伴侶600 g 或壯秧劑0.8 kg 制好備用[5]。采用基質育苗時,要選用充分腐熟、質地疏松、透氣性好、營養均衡、富有生物活性、經濟方便的商品育秧基質,一般容重在0.1~0.8 g/cm3范圍內、pH 值控制在5.5~6.5,大田需準備基質70~80 kg/667 m2,裝盤前將基質攪拌至蓬松狀態[6]。
2.1.5 育秧物資準備 大田需寬1.6~1.7 m 的無紡布4~5 m/667 m2,規格58 cm×28 cm 的秧盤25~30 張/667 m2或規格58 cm×25 cm 的秧盤35~40 張/667 m2。
2.1.6 種子準備 大田用種量3.0~3.5 kg/667 m2,如折算成干籽,規格58 cm×28 cm 的秧盤用種量100~120 g/盤,規格58 cm×25 cm 的秧盤用種量85~95 g/盤。播前曬種1~2 d,之后可選用殺螟·乙蒜素或氟啶·戊·殺螟或殺螟丹加氰烯菌酯等藥劑浸種或拌種防惡苗病與干尖線蟲病等種傳病害,紋枯病使用噻呋酰胺拌種[7]。
2.1.7 播種 選用水稻育秧流水線一次性完成鋪土、灑水、播種、蓋土等4 道工序,也可選用水稻播擺一體機。播種前進行機械調試,確保播種均勻,播深一致,控制在0.5~1.0 cm。
2.1.8 秧田管理“四控”技術 ①控水:擺盤后覆蓋無紡布并立即灌1 次平墑水,水不超過盤面,待盤土充分濕潤后排出并保持濕潤至齊苗。齊苗后秧苗1 葉1 心期左右,揭去無紡布并洇透水1 次,保持盤土濕潤(含水量60%)促發根。2 葉后不定根扎入土時控水旱育,原則上中午不卷葉不補水,雨天要及時排水,避免秧板長時間淹水。②控肥:育秧期一般葉色不落黃不追肥,若1 葉1 心期葉色較淡,可于傍晚秧苗葉尖吐水時建立薄水層,秧池均勻撒施尿素4~5 kg/667 m2,也可兌水1 000 kg/667 m2澆施。移栽前2~3 d 秧盤施用尿素3 g/盤左右作送嫁肥。③控旺:出現移栽期推遲或控高效果不佳的情況時,可在2 葉1 心期前后,秧池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70 g/667 m2左右,兌水100 kg/667 m2均勻噴霧,控制秧苗高度,增加秧齡彈性。④控蟲:移栽前2~3 d 秧池噴施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 g/667 m2或50%稻豐散乳油100 ml/667 m2防灰飛虱,移栽前1~2 d 噴好送嫁藥,實現帶藥移栽。
2.2.1 耕翻整地 前茬小麥實行秸稈全量還田,麥收時進行秸稈切碎,秸稈長度在5 cm 以下。小麥收獲后,及時施好基肥,使用大馬力旋耕機旋耕埋草,旋耕后上水耙田整地,達到田平、泥熟、無殘渣,田內高低差異不超過3 cm,待泥漿沉實后插秧,里下河地區需沉實2~3 d。
2.2.2 精確栽插 合理密植是水稻高產優質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8],泰州市里下河地區的優良食味稻米生產基本采用精確栽插方式,機插時要薄水栽插,水層深度2 cm,栽插深度1.5~2.0 cm。一般大田栽插基本苗7 萬~8 萬株/667 m2,其中插秧行距30 cm 的,株距11~13 cm,大田栽插1.8萬穴/667 m2左右,4 苗/穴;插秧行距25 cm 的,株距13~14 cm,大田栽插1.9 萬~2.0 萬穴/667 m2,4 苗/穴。栽插后要檢查栽插情況,對連續缺苗3 穴及以上的要人工補苗。移栽期要搶季節移栽秧苗,應力爭在6 月20 日前結束插秧。
2.2.3 精確施肥 肥料施用方面,應早施分蘗肥,穗肥以促為主、促保結合,增施磷鉀肥。有研究表明秸稈全量還田配施氮肥可增加土壤中的含氮量并提高水稻氮肥的利用率,但因秸稈分解時微生物活動耗氮,水稻生育期氮肥不宜減少[9-10]。麥秸稈全量還田條件下,為保障優良食味粳稻品質,要適當降低總用氮量和穗肥用量,一般大田施純氮18~20 kg/667 m2,基蘗肥與穗肥比例為7∶3;施純磷6~8 kg/667 m2;施純鉀8~10 kg/667 m2,基肥、促花肥各50%。基肥于整地前施用45%高濃度復合肥(N∶P2O5∶K2O=15∶15∶15)25 kg/667 m2、尿素5 kg/667 m2。分蘗肥于移栽后5~7 d 和10~12 d 分2 次施用,第1 次施用尿素7.5~10.0 kg/667 m2,第2 次施用尿素5.0~7.5 kg/667 m2(以促平衡為主)。穗肥以促花肥為主,正常情況下不施保花肥。關于促花肥,葉色正常褪淡、群體適宜的,在倒4 葉期施45%高濃度復合肥(N∶P2O5∶K2O=15:15:15)15 kg/667 m2、尿素7.5~10.0 kg/667 m2;葉色深的適當推遲施用期,且適當減少用量;葉色偏黃、群體偏小的則在倒5 葉和倒3 葉期(保花肥)分2 次施用,并適當增加用量。
2.2.4 精確灌溉 薄水栽插后,采用濕潤灌溉的方式促水稻發根活棵,秸稈還田的田塊要脫水露田2~3 次,防止出現僵苗。分蘗期淺水勤灌,灌水深度以2~3 cm 為宜,待其自然落干,再上新水;當田間莖蘗數達穗數苗80%~90%時自然斷水擱田,堅持輕擱、多次擱田,達到全田土壤沉實不陷腳、葉色褪淡為宜,同時要防止重擱影響成穗率;擱田的方式上以開溝擱田效果好。穗分化至灌漿結實期,以干濕交替、間歇灌溉為主,孕穗期和抽穗揚花期需建立淺水層,收獲前7~10 d 斷水。
2.2.5 病蟲草害綠色防控 整個水稻生長期要按照“前防、中控、后保”的策略,采取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方法,并嚴格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劑量、次數和安全間隔期等[7,11]。科學應用種子處理、苗期施送嫁藥的種苗處理技術,生長中期噴施生物農藥,穗期綠色用藥以及性誘、燈誘等措施進行病蟲害綜合防治。要根據區域病蟲害發生特點,在防治關鍵時期統籌兼顧開展防治,采用“農藥混用、一藥多治”方式,重點抓好水稻灰飛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褐飛虱、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等病蟲害的防治。草害防治采取“前封后殺”方式,在機插前和插秧后10 d 分別進行化除,后期視草害情況進行除草。
2.2.6 及時收獲 為保障優良食味稻米品質,需要在95%籽粒黃熟后及時進行收獲,避免影響下茬作物播種;一般要于露水干后收割,以降低稻谷含水量。
稻谷收獲后要及時晾曬或烘干。自然晾曬要避免在水泥場上暴曬,以免影響米質。烘干需采用低溫慢速升溫方式,稻谷溫度不超過40 ℃,烘干溫度過高易引起爆腰,使米質變壞[12]。對于高水分稻谷應采用間歇干燥或先低溫后高溫的干燥方式,干燥速度不宜過快,以免稻米出現裂紋。
稻米品質除受品種特性、栽培管理因素影響外,還會受到貯藏條件的影響。稻谷入庫前要做好入庫處理,雜質含量低于0.5%,稻谷水分要保持在14%以下,達到干、飽、凈和無蟲狀態。貯藏期間要保持低溫通風,保持稻谷堆處于低溫(15℃)或準低溫(20 ℃)狀態,減少蟲霉危害,保證稻米品質[13];要按照品種、優劣、新陳、干濕等進行分級貯藏,以利于后期適銷供應。加工后的稻米儲藏時間不宜過長,冬季不超過3 個月,夏季不超過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