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兵 王韶穩 吳 雷
(時代新媒體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合肥,230071)
2022年5月27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出版作為文化傳播重要手段,肩負著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在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橋梁作用。各出版機構借助技術革新帶來的成果,推動出版融合,幫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充分激活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提升了宣傳效果,讓中國聲音傳播得更廣、更深、更響亮。國家新聞出版署組織實施的“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更是從國家層面助推出版繁榮。
依照國家新聞出版署2019年7月頒布的《有聲讀物行業技術標準》,有聲讀物(audio book)是指以文字內容為主的聲音出版產品。在技術的推動下,有聲讀物因其極大的便捷性和聲音表達的獨特魅力,越來越受到市場歡迎。隨著出版業的深度融合,有聲閱讀已從紙質閱讀的補充方式,變為國民閱讀的新選擇。據《2021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報道,2021年我國數字閱讀行業整體營收規模達415.7億元,其中有聲閱讀營收規模85.5億元,人均有聲書閱讀7.08本,較2020年增長12.4%。在有聲讀物高速發展的同時,有聲閱讀市場也存在著資源分散、內容良莠不齊、不重視版權等問題。為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國家新聞出版署自2018年開始組織實施“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該工程的目的和意義在于通過優秀項目的示范作用,引導行業切實把出版傳播優秀作品作為中心環節,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創作出版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有聲作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閱讀需求,推動有聲讀物行業健康持續有序發展。
2018年和2019年的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主要目的在于進一步提升優質有聲讀物的影響力,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有聲讀物閱讀氛圍。重點扶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加強對傳統經典文學的當代解讀、展示中國智慧,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俱佳的經典文學類有聲出版產品。入選項目名稱的關鍵詞多次出現“名家經典”“四大名著”“論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文學”等。2020年在原申報基礎上增加了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反映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創新成果,抗擊新冠肺炎,原創經典有聲童書等申報重點。2021年的申報重點包括五方面: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述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和偉大業績,展現人民群眾奮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信心面貌,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普及科學文化知識。
綜合來看,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實施的最初兩年,主要是為了提升優質有聲讀物影響力,營造有聲讀物閱讀氛圍,重點支持的是經典文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入選數量相對較少。自2020年開始,該工程重點在引導有聲讀物創作生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申報重點也增加了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慶祝建黨百年、謳歌新時代、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等內容。
自2018年該申報工程實施以來至2021年,共確定入選項目112個。2018—2019年,申報數量相對較少,每年也僅有10種項目入選。2020年申報數量猛增至694種,入選數量也增長至55種。2021年的申報和入選項目數有所回落,分別為495種和37種[1]。
從入選單位情況來看,累計共有91家單位入選過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85家為傳統出版單位,6家是具有網絡出版服務資質的單位。入選項目最多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含高等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共有5種入選,入選項目數量在2種及以上的單位共18家。中央級出版單位以其相對優越的資源在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中占據主導地位,共37家單位入選項目58種,入選品種數占比超過50%[2]。
從入選項目主題來看,隨著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述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和偉大業績、決戰脫貧攻堅、宣傳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謳歌新時代等主題內容列入了申報重點,入選項目呈現出明顯的主題性和時代性[3]。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仍是一大特征,2018年入選5種占比50%,2019年入選8種占比高達80%。2020年以來,申報重點雖逐漸豐富,但優秀傳統文化項目仍然保持了一定比例,如2020年入選25種,占比45%;2021年入選11種,占比30%[4]。
在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的推動下,有聲讀物市場越來越意識到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高質量發展,探索新技術創新,提高原創能力,主動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將美好情感融入有聲讀物的創作中。
申報主體全覆蓋。“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申報通知指出,申報主體為“國家新聞出版主管部門批準,具有出版資質、音像電子制作資質或網絡出版服務資質的單位”。申報主體范圍覆蓋圖書出版、音像出版、電子出版及網絡出版服務單位全出版形態,筆者從國家新聞出版署提供的“從業機構和產品查詢”,圖書出版單位584家、音像出版單位404家、電子出版單位328家、網絡出版服務單位933家,符合申報條件的申報主體有2000余家。從歷年來入選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的112個項目實際情況來看,累計共有91家申報主體單位,涵蓋了傳統的圖書出版單位、音像電子出版單位、網絡出版單位以及音頻制作與服務單位等機構。與圖書、音像、電子、游戲、網絡文學等單一形態的出版申報主體相比,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緊扣“出版”本質,打破了申報主體的身份界定,全覆蓋的申報主體體現了“融”的理念。
創作主體多元化。隨著有聲讀物的迅猛發展,創作隊伍已極大豐富。創作者來源主要有傳統專業機構、新興機構以及個體創作者,其中,傳統專業機構包括出版機構、廣播電臺及新聞媒體。許多出版機構特別是音像電子類出版單位不再僅僅扮演出版的角色,而是主動出擊,或自主原創或合作生產,以期實現雙效統一。傳統的廣播電臺更是充分發揮“聲音”的優勢,積極投身到有聲讀物的創作中,成為有聲讀物創作的主力軍。有聲讀物精品工程中的《中華人文精神讀本》《矛盾文學獎精選有聲作品集》,就是由北京廣播集團有限公司創作并申報的。新聞媒體利用新技術手段,在微信客戶端除用聲音播報新聞外,也紛紛推出人文、社科等有聲閱讀內容。新興機構一方面指擁有網絡出版服務資質的互聯網平臺,另一方面指致力于有聲讀物創作的專業文化公司,此外還有垂直領域的文博機構。喜馬拉雅、懶人聽書、蜻蜓等互聯網平臺和凱叔講故事、樊登讀書等內容生產公司和博物館、藝術館等文博機構共同構建了有聲讀物的堅實基礎。在科技及政策的雙重推動下,越來越多個體創作者開始進入有聲讀物領域。據喜馬拉雅數據顯示,2020年僅喜馬拉雅就擁有活躍內容創作者520萬以上。艾瑞認為,內容創作者整體從業規模應該已達千萬量級。這些創作者猶如星星,綴滿了天空。由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作權已進入公版領域,內容生產上,無論是二次還是多次創作,都不必支付稿酬;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歷史的積淀,更易于創作者選擇,因此在創作主體多元化的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有聲讀物創作優先考慮的素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聲讀物精品旨在用有聲的方式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堅定文化自信、表達中華文化理念,闡發中華文化價值,邏輯主線清晰且精準。
受眾上以面向青少年構建入耳入腦入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聲讀物體系為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聲讀物精品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為青少年群體量身定做的,如人民教育電子音像出版社的《聲聲入耳—少兒國學系列》,精選豐富的經、史、子、集等國學知識和衣、食、住、行等傳統文化內容幫助孩子們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接力出版社的《春秋少年風云傳》則是以小說形式,將春秋時期的思想、人物聚于一體,用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把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孩子們,展現國人智慧、勇敢、寬厚、進取的精神面貌。其他如浙江文藝出版社的《莫言給孩子的100堂文學課》、中國唱片總公司的《北京童謠》、遼寧人民出版社的《小米多詩詞王國漫游記》、完美世界網絡技術公司的《創新有聲兒童版西游記》等。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出版項目均以青少年讀者為受眾,用精湛的內容讓讀者感受中華民族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傳統美德、文學藝術,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作品題材上以易于創造性轉化的文學作品有聲讀物為主。分析4年入選的數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聲讀物精品中,文學作品超6成,如小說類有《春秋少年風云傳》《權威定本四大名著有聲讀物》《矛盾文學獎精選有聲作品集》《創新有聲兒童版西游記》等,其中《大秦帝國》是山東人民出版社根據同名暢銷歷史類小說改編,由一批“國字號聲音”領銜主播,上線喜馬拉雅后,連續位居“年度經典名著Top10”。詩歌類有《小米多詩詞王國漫游記》《詩話湖泊》《少兒樂唱古詩詞》《中華之美:許譯中國經典詩文集系列有聲讀物》等。其中《中華經典詩詞分級誦讀》由教育部語用司委托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組織專家科研攻關,實現對中華經典詩詞的科學分級,是“中華經典誦讀工程”進校園的重點用書,雙效凸顯。此外還有散文隨筆類,如《莫言給孩子的100堂文學課》《經典文學音頻文庫:“布老虎”聽書》《“故事中國”有聲讀物系列》《古典音樂故事》。這些承載了中華民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能讓讀者受到恒久的文化熏陶。縱觀以上有聲讀物精品,不難發現,出版社選擇了更易于創造性轉化的題材來進行二次創作。相比于自然科學、醫藥衛生、工業技術等內容,人文類更加適合用聲音來傳播,將躺在書本上的文學知識,聲情并茂地表現出來。
作品主旨以展現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中國文明”“中國精神”有聲讀物為主。縱觀四年來入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一不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無一不是以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為著眼點,無一不是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為落腳點。入選項目有傳播中華文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誦讀系列》《中國文化ABC:山水與建筑》,有講述中國文明的《不斷裂的文明史:對中國國家認同的五千年考古學解讀》《了不起的中華文明》,有彰顯中國精神的《中華人文精神讀本》以及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了不起的熊貓寶貝》等[5]。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創作者的手里,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并用有聲讀物的新型表現形態,在堅守中實現創新,在創新中表達了對民族根與魂的堅守。
人類自有文明以來,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是“視覺”,文字和圖像作為主要表達符號,占據了人類幾千年的文化傳播史。聲音這種表達符號,在人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被用來傳遞語言、交流思想、傳播知識,但缺點也顯而易見,聲音在介質中傳播的距離有限,留存時間有限,因此在技術還沒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前,人類更多選擇了文字和圖像這兩種表達符號。隨著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有聲出版成為可能并迅猛發展,“耳朵經濟”隨之誕生[6]。有聲讀物是以聲音為核心,對文字內容進行再創作,其實質是文本+聲音的雙效加持,更具兼容性和感染力。以人民音樂出版社參考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創作的《少兒樂唱古詩詞》為例,該有聲讀物遴選100首古詩詞,以名家領唱、歌曲伴奏、詩詞誦讀與朗讀、詩詞課堂師生對話及精美插畫等形式,將古詩詞立體化呈現給青少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的《中華人文精神讀本》,精選多個主題,如正氣浩然、格物致知、天人合一等,以經典原文、背景知識、典型故事、名家講讀的融媒體形式呈現給讀者。有聲讀物在不摒棄紙質出版的同時,依靠新技術手段,給出版賦予了更多的可能,“數字技術的發展促使文字、圖像與聲音三大符號體系深度融合”,使得產品形態更加立體。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第19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21年我國有32.7%的成年國民有聽書習慣,較2020年的31.6%提高了1.1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國民加入到有聲閱讀之中。究其原因,應用場景多樣化帶來的便捷至關重要。國家新聞出版署對有聲讀物的定義是指以文字內容為主的聲音出版產品。這個定義已經完全摒棄了盒式磁帶、高密度光盤、U盤、移動硬盤等傳統物質介質,即有聲讀物既可以被容納在以上介質中進行傳播,也可以用純數字的方式進行傳播[7]。傳播介質的數字化極大解放了有聲讀物的傳播途徑,大大拓展了用戶的應用場景。如智能手機的應用,讓有聲讀物不受時空限制,用戶可以隨時隨地“聽”;智能車載裝備,讓開車一族可以在駕駛期間實現閱讀需求;智能家用電器、智能音箱等讓用戶可以一邊做家務,一邊享受聲音……多樣化的應用場景,讓有聲讀物突破時空限制,以更加便捷的方式抵達用戶,在滿足普通用戶的同時,還兼顧了老年群體、視障群體等[8]。
項目實施以來,在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的引領下,有聲讀物涌現出越來越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有聲讀物機構更加關注品控,有效推動了有聲出版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行業發展越來越健康成熟,人民群眾多樣化的閱讀需求也得到較好體現。與美國在有聲出版領域有代表性的奧迪獎(Audie Awards)相比,中國有聲讀物呈現出“精品化、智能化、場景化”[9]以及“導向正確,內容創新,思想、學術、文化、技術和藝術價值融合的有聲讀物精品化出版模式”[10]的特點。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2022年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出臺了《關于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意見指出,要加強出版融合發展戰略謀劃、強化出版融合發展內容建設、充分發揮技術對出版融合發展的支撐作用、打造出版融合發展重點工程項目、加強出版融合發展人才隊伍建設、健全出版融合發展保障體系。實施意見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聲讀物精品出版指引了方向,明確了思路。
一是品類將更加豐富。分析4年來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數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品類還不夠豐富,題材多限于人文領域,尤其以文學作品為主。涵蓋核心思想、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等涉及民族文明、風俗、精神題材的有聲讀物還需要進一步激發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要建設內容的古籍類出版社目前還尚未有作品入選。隨著更多彰顯主流價值、富有文化內涵、產生廣泛影響的有聲讀物項目的出版發行,將會有越來越多擁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優勢的創作主體參與到有聲讀物精品工程的建設中來,會整合、帶來更多的題材及優質內容,創作出更多精品。
二是時代內涵將更加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聲讀物將在揚棄繼承中發展前進,在轉化創新中煥發新貌,“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11]。
一是更加突出“聲”情并茂的內容。“有聲讀物之所以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正是因為聲音的情感性和藝術可感性,與文本、技術相融合,在讀者中引發強烈的情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詩詞曲賦、小說散文等在遣詞造句時就極具美感,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聲音,利用技術手段,讓聲音對文本內容進行再加工,彰顯文字的張力和情感,創造聽覺審美,會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更多的藝術感染力,給閱讀者帶來沉浸式的感官盛宴[12]。閱讀者通過聲音,能夠進一步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因此,越能表現內容精髓、越能發揮聲音優勢的有聲讀物將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
二是更加凸顯“融”為一體的形態。出版融合發展,正在充分挖掘滿足出版融合發展業務需要的各類適配技術,促進文字、圖像、聲音三大表達符合的深度融合,創新內容呈現傳播方式,打造“融”為一體的新產品[13]。有聲出版作為出版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正在積極探索與其他出版形態的有機結合。有聲讀物既可以作為獨立的數字出版產品附載于各類互聯網平臺,又可以與圖書結合,如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立體3D版發音書《西游記》,充分利用聲、光、電技術,把故事、插畫、紙藝等多種元素有機融合,并錄制有80集音頻內容穿插于書本的每一頁,從而使圖書變成了場景,看、聽、玩一體,是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的有機結合體。此外,有聲讀物也可以與智能穿戴設備、VR技術等結合起來,營造沉浸式、場景式閱讀空間[14]。
有聲讀物作為出版的形態之一,其本質是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文化產品。既叫好又叫座的產品才能起到宣傳、教育、滌蕩心靈的作用,束之高閣、藏于深巷的出版物顯然只能孤芳自賞。全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在遴選時,非常重視申報作品的到達率、閱讀率和影響力,雙效凸顯的有聲讀物才有機會入選。《實施意見》也明確提出,要“貼近讀者,增強服務意識,適應網絡傳播分眾化、差異化趨勢,探索通過用戶畫像、大數據分析等方式,充分把握數字時代不同受眾群體的新型閱讀需求,推出更多廣為讀者接受、適合網絡傳播的數字出版產品和服務”,相信有聲讀物的創作者會高度重視,推出更多一“鳴”驚人的好作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不斷挖掘優質內容,傾聽時代聲音、把握時代脈搏,對內容進行創造性轉化,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的人文素養、審美趣味、情感追求,表現中國智慧、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氣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聲讀物發展永遠的主線。
注 釋
[1]數據來源:https://www.nppa.gov.cn/nppa/channels/279.shtml
[2]數據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網站通知公示內容整理:https://www.nppa.gov.cn/nppa/channels/279.shtml
[3] 王太星.從有聲讀物精品看主題出版融合發展新趨勢[J].出版發行研究,2021(12):16-18
[4] 數據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網站通知公示內容整理:https://www.nppa.gov.cn/nppa/channels/279.shtml
[5] 張建鳳,吳濾.生態再造:創新主題出版有聲書內容生產與傳播策略:基于建黨百年主題有聲出版物分析[J].出版廣角,2022(1):23-68
[6] 馮聞文.以耳代目:早期有聲書的發明及其在中文世界的回響[J].出版科學,2022,30(1):108-113
[7] 岳鴻雁,戴力農,于釗.有聲閱讀平臺用戶的電子空間認知特征研究[J].出版發行研究,2022(2):35-40
[8] 姜澤瑋.內容、形態、場景與滿足:移動新媒體有聲書的用戶使用研究——以移動應用“微信讀書”與“微信聽書”為中心[J].出版科學,2021,29(5):31-40
[9] 2021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OL].[2021-09-10].http://www.chuban.cc/yw/202110/t20211027_17228.html
[10] 孔雅潔,陳丹.中國有聲讀物精品出版工程與美國奧迪獎的對比分析[J].新閱讀,2021(8):58-61
[1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OL].[2022-01-1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12] 吳瑤.具身性、物質性與互動性:有聲閱讀可供性實踐的三重面向[J].編輯之友,2022(3):13-20
[13]范雨竹,周安平.全域知識的語言超市:有聲讀物功能價值新談[J].中國出版,2022(6):35-40
[14]王正祥.智能音箱有聲書布局和用戶收聽特征研究[J].出版科學,2020,28(3):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