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勤余
在任何一場有效對話中,言說者必須選擇可被領會的表達以便聽者能夠準確獲取信息,而遵守正確的規則,比如用對“的地得”,就是保障對話順利進行的必要前提。
在豆瓣上有個“的地得警隊”小組,顧名思義,這個小組的成員以糾正“的地得”用法為己任。他們自稱“警員”,將糾錯稱為“出警”,這個有數萬成員的小組,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的地得警隊”的壯大也從側面說明“的地得”的誤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會不會用“的地得”,真的那么重要嗎?我們可以從語言規范的角度加以說明。比如,有年語文高考作文題目是《詩意地生活》,有考生理解為“詩意的生活”,結果當然是偏題了。然而,還是有不少人追問,為什么一定要在生活中遵守這個規范?
由此可見,“的地得”的誤用不僅是語法問題,還體現出了規范語言在生活語境中遭受的沖擊。法國哲學家利奧塔認為,當代文化最鮮明的特點就是象征權威語言的“元敘事”將失去效用。在互聯網時代,語言規范似乎不再是確定的,比如,從“火星文”到“yyds”,互聯網時代的表達一直在沖擊傳統表達。
確實,語言規范的自由和彈性可以為個人的思維、心靈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但這種“自由”的危險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任何一場有效對話中,言說者必須選擇可被領會的表達以便聽者能夠準確獲取信息,而遵守正確的規則,比如用對“的地得”,就是保障對話順利進行的必要前提。例如,“你說得對”和“你說的對”,意思其實大不相同。如果輕視語言規范,我們失去的可能不只是正確使用“的地得”的能力,還有連接彼此的“共同語言”。
今年8月,《小說月刊》官方公眾號發文提醒作者要給直接引語加上冒號、引號。這件事引發了不小爭議,有人質疑這樣做的必要性。這類質疑和使用“的地得”時的隨心所欲有著相似特點,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表達者主體性的膨脹 — 我想怎么說就怎么說,并不在乎別人能否聽懂。就此而言,能否正確使用“的地得”,不只是簡單的語言規范問題,更涉及人們對待交流的態度和立場。
當然,也有許多人真的不知道怎么用“的地得”。這或許與大環境有關 — 在網絡文學、影視作品,甚至正規紙質出版物中,“的地得警隊”小組的成員都找出過不少錯誤。一錯再錯造成的“積非成是”,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人們的認識,以至于我們在生活中和一些朋友談起如何正確使用“的地得”時,換來的可能是對方的一臉茫然。怎么讓大家意識到語言規范的重要性?顯然,光靠一個“的地得警隊”是遠遠不夠的。
有人說,不想好好用“的地得”,可能和年輕人的叛逆有關。但值得玩味的是,根據公開數據,豆瓣用戶中,30—39歲用戶占比近一半,20—29歲用戶則將近30%?!暗牡氐镁牎毙〗M的橫空出世,恰恰說明,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反思:互聯網時代的自由表達和嚴謹的語言規范不該是非此即彼、相互沖突的關系。強調正確使用“的地得”,絕不是小題大做,因為維護語言規范,就是在保障順利和暢通的交流,它關系到的,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