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藝 羅丹 董柏青 李海 邵凱 秦小玲 黎強
廣西中醫藥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南寧市 530200
【提要】 自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醫藥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醫藥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一面鮮明獨特的旗幟,必須加強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而中醫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掌握和應用流行病學方法對提高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薄弱,傳統的流行病學課程教學效果有限。新形勢下,如何培養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的醫學科研思維,提高其運用流行病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是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流行病學教學中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2019年末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公共衛生管理及其控制系統都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下,我國取得了決定性的疫情防控成績。醫護人員是疫情防控的核心力量,他們以高超的技術、崇高的醫德感動著全國人民,使人們對醫護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中醫藥研究人員采用中醫辨證等方法研究新冠肺炎發病機制并據此開發出來的藥方卓有成效,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目前,我國中醫藥大學中存在著一些優秀的臨床科研隊伍,他們代表國家對于中醫藥研究的創造性力量,在發展中醫藥研究的道路上積極進取,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效益,對中醫藥的持續性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2]。
中醫藥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一面鮮明獨特的旗幟,要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必須加強中醫藥的傳承和創新,而中醫藥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3]。流行病學作為銜接臨床與科研的橋梁課程,在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教育開展好流行病學教學,對提高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培養中醫藥研究生的流行病學思維,提高運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是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流行病學教學中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中醫藥院校是否能培養出高質量的研究生,事關我國中醫藥事業的未來。系統的理論課程學習是我國學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必備環節,其在研究生成長成才中具有全面、綜合和基礎性的作用。研究生在校期間,不應只學會課本的理論知識,更應將科研方法運用于課題研究中,通過三年的研究生科研生涯使自身具備一定的科研素養與創新能力。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院校研究生人數逐年上升,“量增質不增”現象日益凸顯。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是評估研究生教育效果和教學質量重要指標之一。有研究報告,大多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畢業論文缺乏創新性,實驗研究缺乏科學邏輯,數據統計處理不當等問題較為突出[4-6]。這可能與中醫藥院校臨床科研相關課程學時偏少、研究生課堂中所學知識不夠系統、課程學習效率低、科研能力與水平不高有關[7]。因此,如何培養并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當下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教育者面臨的問題[8]。
公共衛生在守護國民健康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內容包括重大傳染病疫情的預防和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不明原因疾病的處理等,以及疫苗接種和對民眾進行健康宣傳教育。在預防醫學這一醫學大分類中,流行病學毫無疑問是起關鍵作用的基礎學科, 利用流行病學方法對傳染性疾病分布進行調查分析,能夠為傳染病的臨床治療和流行控制提供可靠依據;在公共衛生領域,凡涉及研究的調查設計、資料收集和數據分析及解釋,都以流行病學方法為基礎[9]。隨著流行病學方法在醫學研究各領域的廣泛應用,許多流行病學分支學科不斷涌現,基因組流行病學和分子流行病學等分支學科為基礎醫學疾病機理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學支持[10]。近年來,將流行病學研究方法應用于中醫臨床研究和中藥新藥的療效觀察日益增多。但從隨機對照試驗到真實世界研究,中醫藥研究者不能完全照搬西醫藥理臨床研究的方法,而應在保持自身特色(如辨證論治特色科研體系)的基礎上完善自身的研究思路,使之適合中醫藥的特點,提高中醫藥臨床研究的效果。
學習流行病學,有助于醫學生建立科學的科研邏輯思維。了解科研的基本步驟,掌握醫學科研的基本方法,培養科研興趣和愛好,并能熟練掌握流行病學方法對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在臨床實踐和科研能力的發展重要作用。但在部分中醫藥院校的中醫藥人才培養方案中,與中醫學、中藥學等學科相比,預防醫學屬于輔助學科,在大部分專業的課程安排中屬于限選考查科目;中醫藥院校研究生中本科學過預防醫學、流行病學課程的比例較低,對預防醫學、流行病學等公共衛生學科的專業認識比較缺乏。這些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醫藥院校研究生教育的流行病學教學任重道遠。
現階段,中醫藥院校更多地采取傳統的教育方法對研究生進行流行病學授課,老師在理論課堂上講授理論知識,學生機械地被動接受知識,學生理論知識豐富,但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較弱,思考問題方式單一,綜合應用流行病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力不足。在新發傳染病頻發的大環境下,傳統的流行病學教育方法不利于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創新能力、辨證性思維的發展,也不利于其實際工作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對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的流行病學課程進行改革迫在眉睫,以適應加大力度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要,為我國中醫藥事業進步做貢獻。
新冠肺炎疫情給流行病學課程教學帶來了挑戰,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新的高效的教學模式來適應當前的復雜情況。開展線上教學是流行病學教學方法改革一大挑戰,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解決以下兩方面問題:第一,如何充分發揮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和互聯網資源的優勢,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第二,如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應用相關專業知識分析并解決現實案例,鞏固所學的專業知識。線上教學授課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即缺乏教師的管理,部分學生自律性較差導致學習效果差[11],此時需要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開展是對部分內容,尤其抽象性比較強、理論比較難理解的部分,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手寫板等移動終端設備和MOOC、微課等新型教學資源的整合應用,應用雨課堂、釘釘等工具實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混合式教學除可實現網絡優質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外,在減輕教師備課壓力、豐富教學內容等方面也有積極效果,同時還能營造更加活潑的課堂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習效果[12-13]。
鑒于以上原因,個人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中醫藥院校碩士研究生流行病學的教學改革。第一,改革教學方法。將中西醫思維相結合,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采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方式,運用翻轉課堂形式,對流行病學研究實例進行分析和討論。 第二,案例分析和案例庫的建立。首先是課堂實施,教師引入案例,提出中心問題,每組學生派代表有條理地匯報討論收獲與未解決的難點,師生結合理論內容提問、補充答疑。其次是課后反饋,小組整理完成主題報告后上交平臺,教師及時反饋相關結果。第三,實例應用,總結課堂收獲。學生完成課后報告,及時交流與反饋。第四,案例庫的建立。案例可從《中華流行病學雜志》《中華疾病控制雜志》和國際權威雜志等材料中選取,內容包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查處置、公共衛生監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疫苗和中醫藥真實世界研究、公共衛生熱點問題調查等。摘選經典案例編成案例庫供學生學習,這有助于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啟發其科研思維。第五,注重公共衛生實踐教學。邀請公共衛生資深專家講課,將其工作中的案例引入課堂教學;從公共衛生實踐的視角探討流行病學思維和流行病學方法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疫情應急處置、疫情分析研判、傳播規律研究等實踐能力。
中醫藥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一面鮮明獨特的旗幟,專業、科學的研究生教育和培養方案有助于中醫藥院校研究生全面、綜合能力的培養,助力培養更多的中醫藥高層次人才。流行病學是醫學科學研究的核心方法學,掌握流行病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對提高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臨床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薄弱,傳統的流行病學課程教學效果有限,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14],中醫藥院校碩士研究生的流行病學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培養中醫藥院校研究生的醫學科研思維,以及運用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對提高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應用能力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