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華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內容、速度、模式有了重大變化,民眾更傾向于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而今,新媒體平臺已成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之一,給黨建宣傳工作帶來新契機。面對瞬息萬變的媒體環境,傳統媒體紛紛轉向新媒體渠道生產內容。我們要把握網絡傳播規律,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主動權,用黨建主題視頻作品來宣傳先進典型,推廣黨建工作的成果與經驗,宣傳貫徹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我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這也是創作精品力作的前提和基礎”,“很多事情都是在細節,演電影、寫小說都是細節,細節感人,細節要真實,而真實要去挖掘”。當下,在創制黨建主題視頻作品時,我們只有將寫作思維與影像思維相結合,多注意細節的展現,才能讓視頻作品更加出彩,才更容易創作出精品。
用影像思維講故事首先要有“故事化思維”。黨建主題視頻作品以黨的思想為靈魂。要在素材中尋找先進典型案例,選擇最具代表性、最體現時代脈搏的故事進行講述,挖掘故事的動人元素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
其次,影像思維是指具有影像化特質的敘事方式。影像敘事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只有連續的鏡頭才能夠組成場景。因此,鏡頭的運用、攝影機位置、配樂和音效等都是在創作視頻的過程中應該考慮的因素。視聽語言的修辭手法多種多樣,在創作視頻的過程中既要重視視覺造型,也要重視音樂搭配。
再次,在“鏡頭設計思維”的基礎上,還應當融合“非線性時空敘事思維”。可將整個敘事空間打開,打破文字敘述的線性時間軸線和單一敘事場景空間的限制,運用蒙太奇手法,保證敘事的完整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重點推動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在媒體融合時代,平臺的有機交融有利于提高視頻的曝光度,擴大傳播范圍,提升傳播效果。從曾經的“兩微”到“兩微一端”,再到現在的“兩微一端一抖”,我們常用的新媒體宣發平臺正在不斷發展,視頻的傳播也是越來越受重視。
在現如今的媒體矩陣發展格局下,要想讓優質視頻內容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我們要根據微博、微信、客戶端、短視頻平臺的各自特點,使各新媒體渠道在傳播過程中協同發力。基于此,也就需要我們在推送視頻作品時,要挖掘不同新媒體平臺的特性。微博信息發布迅速,在該平臺可以重點發布視頻、動圖等,同時要注意輿論的引導。微信公眾號作為訂閱式媒體,受眾穩定,在該平臺可以上傳視頻原片、文字解讀等內容,突出深度闡述。客戶端的用戶多為本地居民,在該平臺上可發布視頻創作的幕后花絮片段,打造系列作品等。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可以直接發布視頻作品,但要注意選取精彩片段進行推送。不同的平臺有共性也有個性,傳播的佳績得益于矩陣的合謀。因此,在媒體運營過程中要按需分配、因事制宜,將內容的精品化與渠道的多樣性進行良性組合。
值得注意的是,視頻創作的投入與產出周期相對較長,因此,可大力培養創新紀錄片制作新主體,還可引導自媒體視頻制作團隊加入到黨建主題視頻作品的創制與傳播中來,對同一主題進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呈現和傳播,以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要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加快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隨著時代的發展,“內容為王”發展出了新的形態,“內容+”成為新的發展態勢。我們不僅要保證內容的品質,還應以技術為依托提供相關延伸內容,并由此延伸至視頻作品中。而今,“視頻+”成為創新趨勢,例如“視頻+小游戲”“視頻+H5”等。
技術創新為視頻多元化傳播帶來更多可能,也對創作者的視頻創制能力和美學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受眾喜聞樂見的黨建主題視頻作品,還需要繼續加強技術的運用,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應對變化中的機遇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