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工博
“請問今后還會繼續開設‘文物黨課’嗎?”上海博物館現象級展覽“宅茲中國——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閉幕之際,仍有預約電話不斷打進。
2022年8月8日起,依托“何以中國”系列大展首個展覽“宅茲中國”,上海博物館以建館70周年為契機,創新舉辦了“讓文物活起來·文物黨課”特色活動。每周一次的“文物黨課”持續至10月17日,共接待來自黨委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高校、科研機構的黨組織89批次,黨員干部以及民主黨派成員和無黨派人士1762人次。不少參加過“文物黨課”的參觀者表示,這是一次關于文明起源的探尋,是一堂闡釋文明的課程,也是一次對文化自信的感悟。
每周一是博物館閉館日,“文物黨課”在下午時段開啟,以減少黨課活動對日常參觀可能產生的影響。一些人在參加“文物黨課”之前有疑慮:“文物黨課”和講解導覽是一回事嗎?上過這堂特別黨課的人就會發現并不一樣。比如,黨課講解人員對“宅茲中國”的解釋,讓不少人頗有感悟?!罢澲袊背鲎郧嚆~器何尊上的銘文,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國”一詞的出處,意為“國之中央”?!罢澲袊闭褂[以時間為線、以“王都”為面,314件文物展現了河南省內發掘的夏商周三代重要考古發現。在1小時的黨課講解中,參觀者能直觀地了解夏商周三代的社會生活、禮樂制度和文化面貌。與展覽名稱的內涵相呼應,這些文物傳遞出中國一直以來都是圍繞一個中心構建起“同心圓”的社會模式,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和而不同、兼容并蓄、多元一體、源遠流長。
高66.6厘米的商代亞長方斝,正中和邊緣都有一道挺括的棱線,這一細節修飾讓整件青銅器顯得更加立體挺拔,而這看似微小的變化也體現了當時青銅鑄造的技術水平。黨課講解人員介紹,中華文明并不是最早使用銅金屬的古代文明,但和其他文明一直使用銅制造工具、武器不同,中華文明將銅金屬和精益求精的技術用來制造“無用”之物——商代將這樣精美的青銅器用以祭祀,希望形成一種團結的精神力量?!盁釔酆推?、追求團結,刻進了中國人的血脈中?!庇悬h員說,通過這堂特別的黨課,鐫刻在一件件文物上的中華文明特質更加清晰可見。
從事數據信息整合工作的黨員小吳在上“文物黨課”時,問講解人員:“這些文物都是真的嗎?”數千年前,中國古人已能制造出外觀或雄渾或秀美的青銅器,并在青銅器上鐫刻種類多樣、形式繁復的雕塑和紋樣,這讓他感到不可思議。在得知每件文物都有系統全面的記錄和斷代研究后,小吳十分感慨:“數千年前的中國先民就有如此高超的智慧、審美和技藝,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對自己的文化充滿自信?”
“‘文物黨課’與以往的文物導覽最大的不同是擺脫了‘就文物講文物’的模式,更多地注入對策展意圖的闡釋、對中華文明探源的解讀、對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和文明傳承的剖析,讓受眾通過欣賞文物感知鮮活的歷史,在時光長廊中產生文化同源的共鳴,在對數千年中華文明史的學習中增強自豪感和自信心?!鄙虾2┪镳^黨委書記湯世芬介紹,在編寫“文物黨課”講解內容時,他們把中華文明視作一條長河,“要知道她源于何處,才能知道她流向何方,因此我們更注重將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厚度與黨課應體現的政治高度結合起來”。
除了邀請策展人、專家進行“文物黨課”講解外,上海博物館教育部的青年黨員也紛紛加入“文物黨課”講解團隊。據悉,上海博物館未來還將持續推出“文物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