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貴身
嶺南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整理*
于貴身
(嶺南師范學院 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嶺南地區傳統體育文化具有鮮明特點,文章對嶺南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進行整理,對現階段嶺南傳統體育文化的現實困境進行分析,對嶺南傳統體育文化資源的相關概念、內涵及分類做出闡釋,旨在分析嶺南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與傳承中所存在的根本問題,為區域性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提出理論導向。
嶺南傳統;體育文化;文化資源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加強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研究工作,深入調查該類文化得歷史來源、發展歷程、未來走向”,為民族傳統文化的本真傳承、活態保護、空間筑建等樹立標桿[1]。國家體育總局文化發展中心在2020年舉辦了關于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遴選活動,旨在挖掘和整理我國民族體育文化中的典型節慶項目、民族、民俗、民間項目等,以更好地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2]。
中共廣東省委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也曾提出:“致力保護嶺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打造特色區域傳統文化。”嶺南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中華傳統體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歷史原因,嶺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理論的發展與表達上還存在孤立、離散、片面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嶺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基因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出現體育項目傳承后繼無人,胡亂改造傳統項目的現象。新時代嶺南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必須從本質出發,研究文化與資源理論,挖掘其文化內涵,并將其文化按照地域特征進行分類。本研究旨在為嶺南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傳承和保護工作在傳承體系、傳承方式上提供新視角,也為區域性傳統文化發展提出理論導向。
“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勞動生產過程中所獲得與所創造的的物質、精神活動的總和。其實質是“人化”“人類化”“自然的人化”。狹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從事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進行的精神活動,只是一種存留下來的符號象征,這個過程是集精神成果、自身素質、行為方式為一體的。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也是眾說紛紜,大多數同意以下的說法:經過歷史文明演化形成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每個民族思想、精神的外在表現,內容上包括各種物質、制度、精神的具體展現。
而民族傳統體育則是基于民族傳統文化而來的,是指流傳于各個民族的歷史活動中,并且利用各種身體練習來提高人的身體和精神潛力的范疇規律制度和物質設施的總和。可以說其見證了人類文化發展,又充分體現了各個不同民族生存、生活環境的特點,是文化形態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涵蓋兩種文化涵義,第一,作為一種體育文化,它呈現出不同民族在長期歷史生活中改造社會和順從社會所產生的客觀物質活動。第二,其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文化,有著屬于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內涵與風貌,不能夠與民族文化分離[3]。
《辭海》中將資源解釋為“一個國家或一定地區物質資源、財力資源、人力資源等要素的總和,可分為自然資源(水、空氣、陽光、土地、森林、草原等))和社會資源(勞動物質資源、人力資源、信息資源等)”[4]。
體育資源的概念在已有研究中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運動員競技水平的物質資源與社會資源。第二,是指人們從事社會生產或娛樂所可以使用的一些條件要素等,包括有形的、無形的、物質的、非物質的。第三,是指為了參與體育運動的人口數量,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在財力、物力方面的一種投入。民族傳統體育產生的動因與需要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其起源與發展離不開生活、生產勞動、軍事、宗教等。因而,嶺南地區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這一概念可以被概括為:嶺南民族人們在在長時間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物質與精神文化活動,是具體呈現的社會活動,并且經過歷史的考驗而流傳下來的體育項目,它對于民族地域性的特色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嶺南是一個地域名的代表,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南越一稱,而“越”又通“粵”。嶺南傳統體育文化是當地人們在長時間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物質與精神文化活動,是嶺南文化的具體呈現,其不僅凸顯了與中原中國體育文化相同的內斂的文化共性,而且突出了融合、開放、創新等個性特征,是中國體育文化的支流,是中國體育文化的組成部分。由于歷史與地理位置的原因,它不僅包含獨特的傳統體育文化,還深受東南亞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它大量的吸收不同文化的特性,更能展現其魅力之處。嶺南文化主要有三個方面來源:
一是本土文化。嶺南位于亞熱帶山脈南部,依山傍海。江河流域交叉縱橫。古代的百越祖先就住在這里,從早期的漁獵到農耕時期的勞作都與江河緊密聯系,是其傳統體育的特性。
二是南遷中原文化。秦漢時期,天子統一天下,將中原的漢文化帶入嶺南一帶,生產技術、教育、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因而,此時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帶入了許多漢化的味道。
三是“舶來”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打開,使得嶺南成為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東南亞文化此時迅速流入嶺南地區,當地的民族傳統體育也受到了影響。鴉片戰爭后廣東也是最早、最快地接受西方文化和科學知識的地方。此時,國外的體育項目也逐漸傳入嶺南地區,如街舞、高爾夫、網球等,這些運動曾在港澳地區紅極一時,也充分體現了其時代性特征。
嶺南傳統文化是指人們通過從事生活、生產活動而形成的體育活動,這種活動的目的是能夠在人們閑暇之際來愉悅身心的一種行為方式。屬于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資源的總和。
物質文化資源的內涵主要是指該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中的物質要素,即實體的東西,例如各種具有嶺南文化特征的產品、實物等。嶺南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漢文化南遷時還有很多的保留了,又在此基礎上吸收海外文化精華,因而形成了比較獨特的文化內涵。如5月5日的端午節龍舟八、洛佛節舞龍獅,等等,這些民俗活動所展現的地域性民族風情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瑰寶。瑤族、壯族舞蹈、賽龍舟、長鼓、煙花、射擊。弩、頂杠、爬劍山、拋繡球、打陀螺等都是體育物質文化資源[5]。
制度文化資源的內涵主要是指傳統民族體育文化的行為要素,即體育文化的行為方式和制度規范的水平等。嶺南民族傳統體育充分表現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精神與物質的關系,也充分體現了其民族性與務實性。在傳承嶺南民族文化時,應當審視其發展的歷史淵源,探索其中的規律,唯有在這些規律上繼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才能使其更好地適應民族體育的發展[6]。
新中國成立后嶺南瑤族的傳統體育文化發生了顯著變化,以娛樂功能為主,其他功能有所減弱;傳統體育項目數量不斷減少,運動器材更加先進,儀式活動趨于娛樂性和審美性。這些變化引起了嶺南瑤族各階層的不同反應,嶺南傳統體育文化出現了“異化”現象,個別項目逐漸淡化。相對而言,一些學者在討論廣府文化時提出,其超脫勇敢,支離破碎,由于缺乏組織,沒有形成陣營,難以有氣氛,專論、精品稀見。因此,對嶺南體育文化的歷史流變特點總結與探索,尋找其傳承路上的缺點與不足,進而提出更加優化的策略,是十分重要的[7]。
精神文化資源主要是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精神和觀念,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結構中最基本的部分,也有人稱其為理念文化方面的資源[8]。劉云波在《晚清嶺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中對于晚清時期嶺南的文化研究成果最多的是關于基本精神與特征的研究,大概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橫向的比較研究,其著重表達的是嶺南文化在同一時期的在不同情況下的特征,例如,不同民族的文化相比較。第二,是縱向的比較研究,即對于它的歷史流變的梳理與總結。第三,后來外來文化的傳入,使西學的痕跡更廣、更深,其思想的演變與近代中國的變化密切相關,等等。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對嶺南傳統體育統文化內涵、個體表現等進行了系統論證。嶺南傳統體育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開發創新的多種先天優勢。
嶺南是一個地理上的概念,指五嶺以南的區域。現如今對于嶺南地區的劃分主要是指兩廣地區、海南、香港、澳門等。嶺南文化又分為廣東文化(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桂系文化(廣西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塊。嶺南傳統體育文化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多數是經過代際關系代代相傳,是嶺南地區行為模式、管理方式、群體意識、價值觀、精神面貌等因素的總和[9]。
廣東地區的傳統體育文化資源又可以分為廣府、潮汕、客家文化。廣府文化,主要是指粵語方言地區,包括珠江三角洲、粵西、粵北的地域文化。潮汕地區四面環山,具有“海濱鄒魯”之稱,其中潮州、汕頭、揭陽、汕尾被人們所熟知。客家人是歷史上南遷的漢族與閩粵贛交界的原住民融合形成的漢族民族。一般認為其形成時間大概在宋明時期,主要分布在嶺西、東北部。表1、表2、表3列出了廣府地區、潮汕地區、客家地區常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表1 廣府地區傳統體育項目
廣府地區的地理地貌相對復雜,既有山脈又有平原,其優越的生態環境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并在資源調查、評價和開發過程中得到認可,是以自身的物質為載體,是純粹的人類精神文化,具有明顯的時代個性、地域民族性、獨特的藝術性。例如,瑤、壯同胞能歌善舞,往往身著華麗的服飾,表演美妙的歌舞,此外,還有賽龍舟、瑤族舞蹈、長鼓、煙花、射擊。弩、頂杠、爬劍山、拋繡球、打陀螺等民族體育運動、可見嶺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體育資源呈現出良好的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和民族體育資源配置結構[10]。
表2 潮汕地區傳統體育項目
潮汕地區傳統體育文化保留是相對完整的,許多傳統體育項目廣為人知,如潮汕武術。據悉,潮汕武術始于元朝。明清時期,洪、劉、祭、李、莫、南枝六大宗派在潮汕地區有重要影響。此外尚有大量武術家,重要的武術種類有南之拳、六十拳、李家角拳等幾十種。人們學習、修煉潮汕氣功的積極性非常高,潮汕氣功在預防和治療疾病、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方面有很大作用。潮汕地區的廣場舞也是十分具有民族特色,其類繁多,猶如集戲劇、武術、舞蹈的外國戲劇,其傳說起源于宋朝,最著名的有雙鵝舞等。
表3 客家地區傳統體育項目
客家地區傳統體育項目中最著名的便是燈籠舞和舞獅,該地區許多民俗節日都與這兩個民間體育項目有關。如,元宵節燈籠舞表演動作優美,并伴隨著打擊樂器的節奏,其具有濃郁的舞蹈特質,可以看作是一種體育的娛樂活動,以表演龍燈為例,用龍珠引動龍身舞動,可昂首或彎身。還有民間體育雜耍等,客家一些地方十分注重原始的祭祀元素的融合,最為常見的便是雜技過火海、上刀山、迭燈、甩碗等。
廣西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是百越的重要一個組成部分,秦漢之后更是有許多南遷民族加入,從而形成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主要有壯族、瑤族、回族、苗族、京族等少數民族,因而其傳統體育文化資源是十分豐富的。如頂竹杠、跳蘆笙、搶花炮、打扁擔、珍珠球等民間體育活動。
廣西屬于民族自治區,其常年開展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豐富多樣,且其代表的民族特性也不盡相同。如,壯族經常開展的項目有投繡球、板鞋、打扁擔等;苗族、瑤族兩族經常開展射弩、打草球、爬坡桿等運動項目;毛南族經常開展同填、同頂和同拼等;仡佬族經常開展蕩秋千、打花籠、打陀螺、賽龍舟、武術以及舞龍舞獅等項目。而且,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有較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節日并開展比賽,其項目也是多種多樣,如,馬球、舞龍、竹竿舞、銅鼓舞、珍珠球。
海南地區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主要是指黎族與苗族文化的傳統體育項目,其充分體現了海南的海洋文化特征。黎族與苗族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了豐富的體育活動。
黎族的傳統體育文化悠久,傳統體育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富,大多數運動都是融競技與娛樂為一體的。例如,轉石競賽、射擊、頂牛、打陀螺、渡、拉烏龜、托物競、打狗歸坡、爬竿過樹、攀膝摘花、登山“搶姑娘”,等等。還有一種是歌舞一體的體育項目,如錢鈴雙刀舞、打鹿舞、跳竹竿,等等。這些傳統體育項目會在特殊的節假日進行表演,既能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又能體現閑暇之際的娛樂,帶有濃厚的民族氣息。
海南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是在生產勞動之余的淡季與特殊節日進行的,因此,具有豐富的群眾娛樂基礎,能夠很好地體現苗族人民的風俗人情與民間技藝。其主要的項目有:爬山、斗牛、賽馬、摔跤、跳蘆笙舞、木鼓舞、銅鼓舞、跳板凳舞等等,其娛樂形式也十分豐富。
粵港澳三地都屬于嶺南文化體系,它們文脈相連,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性民族文化,由于歷史與地理位置的原因,它不僅包含獨特的傳統體育文化,還深受東南亞文化以及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它大量吸收了不同文化的特性,展現出獨特的魅力。粵港澳傳統體育文化有許多共同之處,例如,在舞龍舞獅方面極為相似,再如,香港影視中體現對于嶺南武術風格的明星,黃飛鴻、葉問、李小龍等,都體現了粵港澳人的風土人情和精神寄托,同時也是成為傳統民族體育標志性的文化符號。澳門的龍舟、武術等項目是其傳統體育文化代表,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與很高的運動技能,而且這些技能都深受嶺南文化的影響[10]。因此,促進粵港澳地區交流,這些體育項目是很好的載體。
嶺南傳統體育項目背后所蘊含的文化不同,每類文化之間又具有相關性,因此,這些項目文化之間可以相互影響、轉換。從嶺南傳統體育文化概念與理論闡釋解釋何為文化、資源是從最本質上去理解傳統體育資源,并從物質、制度、精神三個方面提取其文化資源內涵,再從廣東、廣西、海南、港澳四個地域對嶺南傳統體育文化資源進行地域性發掘,能夠使嶺南傳統體育資源更加明晰、立體和系統,同時也有助于厘清嶺南傳統與文化傳統傳承和保護的工作誤區。
[1]傅芳香,胡永紅.共生理論視角下嶺南優秀傳統體育文化進校園路徑研究[J].體育學刊,2021,28(4):81-85.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20-11-30].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l.
[3]吉燦忠,陳銀鳳.游離于“文化”與“體育”間的武術發展新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5):66-71.
[4]曹大為著.建構中國通史[M].湖南:岳麓書社,2017.
[5]潘怡,姚績偉,祝慧雯.新時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價值及現實困境探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1,20(4):72-80.
[6]張馳.新媒介傳播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推廣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1,29(6):46-48.
[7]吳寶章.民族傳統體育在現代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價值[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0,37(3):123-124.
[8]康軍,陸陽.高校體育資源的內涵及其合理利用[J].哈爾濱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2011,27(1):91-94.
[9]王俊.基于網絡平臺的學校與城市體育資源整合實施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35(5):86-87.
[10]陳志柔,林佳蓉,詹雪敏.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策略:基于嶺南文化淵源史料研究[J].對外經貿,2021(6):28-31.
On the Explor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Lingnan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Resources
YU Gui-shen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Guangdong 524048, China)
廣東省2020年度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項目(項目編號:2020WTSCX052);湛江市2021年度哲學社會規劃項目(項目編號:ZJ21YB70);課題嶺南師范學院2020年度校級人才專項(項目編號:ZL2043)。
于貴身(1978—),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嶺南傳統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