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成 鄧小飛 劉蘭娟
我國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優化研究*
劉 成1鄧小飛2劉蘭娟3
(1.東華大學 體育部,上海 201620;2.東華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051;3.上海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上海 200234)
文章立足于體育公園角色定位,深入探討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構成要素與優化策略,以期為豐富與完善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供參考。
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
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體育公園具有“綠色”與“體育”雙重主題,契合新發展理念,成為重要的全民健身新載體。當前國內體育公園建設已初現規模,但對體育公園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的角色定位仍不夠明確,也較缺乏對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體系的深入研究。因此,從理念層面探尋我國體育公園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中的角色定位,并從實踐層面對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構成要素、優化策略進行分析,是指導我國體育公園建設與發展,實現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結構優化,建設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必由之路。
《意見》將體育公園定位為全民健身新載體。目前,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仍存在短板,而體育公園承載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任務,它既能直接為城市拓展體育場地,解決資源不足、分布不均衡等問題,也可以通過合理的規劃與運營提升供給質量與效率。
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前提是保障民眾體育健身的平等權利,而保障居民健身權益既是體育公園建設的出發點,也是其一項基本功能。體育公園內嵌于城市社區中,與民眾聯系密切,能為居民提供活動空間,滿足居民的健身權益及利益訴求。
全民健身與綠色生態是我國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兩大重要理念。體育公園強調將體育設施安置在風景如畫的公園綠地中,居民可以通過實地休閑游憩,感受綠色生態理念,切身參與運動健身,領略體育精神理念,進而促進全民健身文化傳播,形成濃郁體育鍛煉氛圍,激發民眾健身熱情,實現全民參與健身的目標。
體育公園為特定區域居民提供相對集中健身場地,實現了體育場地設施的集中供給,便于統一規劃與管理,提高供給效率。此外,體育公園還能通過市場性、志愿性等方式實現自我賦能,整合區域內的體育組織、體育信息、指導培訓、體育商業等優質資源,盤活區域體育資源,實現供需精準對接,滿足居民日益多樣化、高層次的體育健身需求。
圖1 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體系
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是指體育公園中,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資源的有效配置方式,主要通過供給主體、供給客體、供給方式等方面來影響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的運行規則、方式、軌跡與效果(見圖1)。
圖1顯示,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主體包括政府主體、市場主體、社會主體等三大方面。
2.1.1以均等與普惠作為供給目標的政府主體
政府主體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體育管理部門及其他相關組織機構。供給目標在于提供均等普惠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多為純公共物品,即允許全民社會成員享受且具有非營利性。作為體育公園最重要的建設與運營主體,政府在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中發揮著主導作用,以其強大的資源調配能力和權威性成為最重要的供給主體。
2.1.2以經濟與共贏作為供給基點的市場主體
市場主體通過高效的市場機制在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中發揮重要作用,包括各類私營企業或其他營利性市場組織,它們通過財政補貼扶持、委托代理、政府購買、合同承包等多種方式參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治理。市場經濟的逐利性決定了市場主體參與供給的動力源自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訴求,其在為民眾提供服務、創造價值的同時,也獲得了經濟利益或聲譽形象的回報,形成了各類以經濟、共贏為供給基點的市場供給主體形式。
2.1.3以權利與文化作為供給訴求的社會主體
各類社會組織是參與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社會主體中最重要的類型。研究顯示,有54.72%的體育社會組織以體育公園和廣場作為其主要的活動空間[1]。社會組織作為連結政府與社會的一個紐帶與橋梁,是與居民聯系最為密切的社會主體,在表達人民的體育訴求、捍衛人民的體育權利、營造社會體育文化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類社會組織以權利與文化作為訴求,以體育公園為場所,成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主體。
2.2.1體育場地設施
體育場地、健身設施及其他配套設施是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硬件部分,也是最重要的供給內容。依據《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2],可按照人口規模將體育公園建設劃分為中心城市、縣城、中心鎮(縣域次區域)和一般鎮四個級別,分別規定體育公園最小建設面積以及健身設施用地占比、綠化用地占比、健身步道長度、運動場地數量、體育項目數量、服務半徑等指標,從而提高體育公園體育場地設施的標準化程度。
2.2.2體育健身指導
體育健身指導服務分為免費與有償服務。免費服務包括體育公園內設置的體質健康監測站提供體質測試免費服務、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免費健身指導、以及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免費體育服務等,用以滿足公眾基礎的體育健身需求。有償服務包括體育公園提供的體育興趣培養、技能提升、應試培訓、運動處方等服務,用以滿足公眾更高水平的體育健身需求。
2.2.3體育賽事活動
在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中,體育賽事活動可分為體育賽事和文娛活動兩大類。體育賽事部分是為專業性競技比賽提供場地,它同時為民眾提供了競技和觀賞的機會。文娛活動包括各類體育文化節、體育講座、體育競賽表演等活動。體育賽事活動是最具活力的供給客體,能增加體育公園的趣味性,營造良好的體育健身文化氛圍。
2.2.4體育文化傳播
體育公園并非是體育項目與公園景觀的簡單疊加,而是要實現體育精神價值與公園特征的有機融合,并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中擔負傳播體育文化的使命。傳統方式主要通過體育公園內部的電子顯示屏、公告欄、展示板、橫幅、標語、傳單、手冊等物料,以及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體育賽事、體育節和文體活動來實現體育信息傳遞與體育精神文明的傳播。如今,伴隨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體育公園還可以依托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自媒體矩陣實現傳播空間的無限延展,將傳播方式從傳統的線下轉變為線上、線下相結合,傳播范圍從以往僅局限于園內民眾拓展到更多的體育迷,傳播載體更新帶來傳播內容的指數級增長。
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可分為:行政型供給、市場型供給、公益型供給和混合型供給四種類型(見表1)。
表1 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2.3.1行政型供給模式
行政型供給模式主體是政府機關等公共部門,指政府綜合運用各種行政手段,通過調配各方資源運營體育公園,向公眾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該模式下,政府通過公共財政承擔體育公園運營成本,民眾無需負擔費用。但此類供給模式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市場主體與社會力量的參與程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也比較突出[3-4]。
2.3.2市場型供給模式
市場供給主體主要是私營部門(企業)。市場型供給模式的最大優勢在于資源配置的高效率,具體形式包括自由市場、內部市場、政府補貼、合同外包、特許經營等。
2.3.3公益型供給模式
公益型供給主體主要是社會組織、個人等,尤其是體育社會組織。公益型供給是行政型供給和市場型供給的有益補充,可以豐富供給服務的類型和內容,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公益型供給主要表現為動員民眾積極參與體育健身、組織各類體育健身活動、提供體育健身指導培訓等內容,主要通過志愿服務和無償捐贈等方式進行供給。
2.3.4混合型供給模式
混合型供給是將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多主體同時納入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體系中,發揮各自的優勢與特點,實現供給效率與效能最大化。上海市閔行體育公園是混合型供給模式最成功案例之一,在投資建設中由政府主導,并融入一定的社會資本,進行一定限度的商業開發,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4]。
2.4.1需求表達機制
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需求表達機制主要包括表達主體、表達渠道與表達客體等要素[5]。體育公園在規劃、建設、運營過程中,都是以服務特定范圍內居民的全民健身需求為導向,民眾滿意度不但是評價供給效果的主要指標,也是體育公園改進供給服務質量的重要參考。
2.4.2供給決策機制
供給決策機制需要明確決策主體和決策內容。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決策主體主要是政府和委托運營主體,決策內容包括對供給主體、供給模式、供給內容的選擇。暢通的公眾需求表達機制是決策主體進行決策的制度基礎,相關決策須建立在廣泛聽取服務對象(居民)意見的基礎上。
2.4.3供給籌資機制
(1)中央預算內投資及地方政府經費
我國已將體育公園納入“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中統籌實施,中央預算內投資將重點支持體育公園等項目[6]。國家對全民健身與體育公園的預算內資金傾斜,反映出政府對全民健身和體育公園建設發展的戰略定位。
(2)體育彩票公益金
體育公園作為全民健身的重要載體,已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專項劃撥體育彩票公益金用以定向支持大眾體育發展。2021年10月,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以體育彩票公益金支持各地體育公園購置健身設施設備,這為體育公園的建設與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費保障。
(3)社會資本
在體育公園建設過程中,商業貸款、企業債券、產業投資基金等多種社會資本都參與其中,同時與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等展開合作,探索創新體育企業應收賬款、知識產權等質押貸款等模式。在體育公園運營過程中,也多采用場館出租、承包經營等方式吸納各類社會資本,依靠創新經營管理模式與各類市場主體展開合作,以提高服務供給效率。
2.4.4供給監督機制
監督機制貫穿于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的全過程,對各個環節的供給效果進行追蹤監測,監督其是否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公共政策以及體育公園管理制度。基于安全性考量,要著重關注監督供給內容,尤其是公共安全保障(如安全標準、醫療保障、突發應急預案等),從而為入園民眾提供安全的健身環境。
2.4.5供給激勵機制
雙因素理論認為激勵因素能夠激發工作熱情,提高管理效率[7]。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激勵機制主要作用于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等構成的多元供給主體,需要基于不同主體的特點、價值取向、供給目標而提供不同的激勵因素,進而實現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持續、有效供給。
2.4.6供給評價機制
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評價可通過對體育公園服務半徑內居民體質健康改善狀況進行定期監測,從而體現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效能等。此外,可基于不同特色體育公園制定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量化考核指標體系,從而反映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效率。
建立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多元協同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體育社會組織優勢,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參與、社會協同、公眾受益的供給體系。(1)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完善服務供給頂層設計。出臺相關政策明確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各項指標,促進服務供給的標準化、規范化,形成長效管理機制;關注居民實際需求,促進供給內容改善與供給質量提升。(2)高度重視引入市場主體。進一步推進相關政策落地實施,激發市場主體參與體育公園運營積極性;優化體育公園運營的市場準入環境,培育成熟的市場運作機制和創新合作模式,平衡體育公園服務供給的公益性與盈利性。(3)發揮體育社會組織的公益性優勢,進一步提升其服務承載力。
體育公園供給客體是居民評價的主要依據。因此,提升居民滿意度、獲得感的關鍵在于推進供給客體的均等化,從體育場地設施、健身指導服務、體育賽事活動與體育文化傳播四個維度推進供給客體的量質齊升。(1)補齊“量”的短板。根據居民實際需求合理配置體育項目選擇與場地數量,確保居民健身的機會均等;發揮體育社會指導員、體育社會組織的作用,提供更多體育健身指導服務;擴大體育賽事活動供給,大力培育群眾喜聞樂見的各類大眾體育賽事活動;加大體育文化傳播,在體育公園內增設宣傳點,提高民眾健身意識。(2)促進“質”的提升。根據區域特色進一步豐富體育公園場地設施種類,加強智慧化、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完善康養、沐浴、休憩、餐飲、停車等健身配套保障服務;以體育公園為平臺發展常態化體質健康監測服務,建立居民體質健康監測庫,完善體育公園常駐社會體育指導員與體育社會組織的登記管理制度,采用有償兼職與志愿服務相結合的形式,為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指導服務;豐富大眾體育賽事活動種類,加強體育公園與社會力量聯動,強化社會力量辦賽激勵機制;深化中華體育精神內涵的實踐解讀,主動服務對接國家關于體育文化宣傳的需要。
推進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跨主體、跨領域融合,完善混合型供給模式。探索跨領域融合模式,圍繞“體醫結合”“體教融合”等領域,創新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新形態。發揮體育公園的“社區優質體育資源集聚地”作用,通過醫學、教育、經濟等領域與體育的互補效應,進一步擴散體育公園的健康引領效應[9]。建立跨主體融合模式,明確政府部門、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各自承接的供給內容,進一步提升標準化、規范化、法治化水平,確保供給模式效率最大化。
理順供給運行方式,協調供給體系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確保體育公園在供給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過程中的高效發展。建立民眾需求與利益表達機制,充分考慮民眾健身實際需求。拓寬體育公園資金來源,不僅要加大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扶持,更要積極探索合理的收入來源。健全供給監督機制,特別是加強對第三方供給主體及非行政型供給模式的監督,成立專門的監督部門或引入第三方專業監督機構,確保監督機制行之有效。強化供給激勵機制,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市場主體參與供給,并為社會體育指導員、體育社會組織等提供一定的精神或物質獎勵,提高其參與服務供給的積極性。健全完善考評機制,以實現全民健身目標為最高追求,以體育公園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各要素為關鍵指標,構建符合不同區域體育公園特色的考核指標體系。
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需要積極明確體育公園的角色定位,從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新載體、保障居民健身權益新途徑、全民健身文化與綠色生態理念傳播地、區域優質體育資源集聚地等定位出發,從供給主體、供給客體、供給模式、供給運行方式來加快完善體育公園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實現供給主體多元化、供給客體均等化、供給模式融合化、以及優化供給運行方式,實現體育公園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共同發展。
[1]王文宇.體育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體育治理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9.
[2]國家發改委.關于推進體育公園建設的指導意見[EB/OL].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21-10-23.
[3]范冬云.公益性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典型:以廣州市二沙島體育公園為個案[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3(6):62-65.
[4]董海軍.上海市體育公園發展現狀及建議[J].體育科研,2011,32(2):50-55.
[5]顏雨晴.長沙市社區居民體育公共服務需求表達機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20.
[6]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關于印發《“十四五”時期全民健身設施補短板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國家體育總局,2021-04-27.
[7]赫茨伯格.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8]張瑞林.我國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動力機制建設[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3,37(1):19-22.
[9]鄭家鯤.“十四五”時期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機遇、挑戰、任務與對策[J].體育科學,2021,41(7):3-12.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 Supply System in China's Sports Park
LIU Cheng, etal.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一般課題(課題編號:19YJA890016);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課題(課題編號:2018BTY001),東華大學人文社科基地培育課題(課題編號:21D111102)。
劉成(1971—),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大眾體育管理。
鄧小飛(1998—),碩士生,研究方向:大眾體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