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春麗
廣西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現狀與建設路徑研究*
聶春麗
(廣西職業師范學院 教育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7)
運用文獻資料法、統計分析法、實地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對體育特色小鎮研究背景及動態情況進行梳理,分析廣西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現狀,并基于廣西實踐探討我國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路徑和優化治理問題。研究顯示:廣西體育特色小鎮發展政策利好頻出,小鎮建設數量逐漸穩步增長,體育產業融合特征日趨明顯、小鎮特色彰顯個性。建議:聚焦特色產業,疊加小鎮復合型功能;盤活文化資源,傳承和賡續文化根脈;優化治理策略,實現小鎮聯動化效應;匯聚人才智力,促進小鎮高質量發展。
廣西體育特色小鎮;發展現狀;建設路徑;優化治理策略
體育特色小鎮是“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它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新動能;同時它也使農文體旅融合共興,以“體育特色小鎮”獨特的魅力助力產業轉型發展,成為區域經濟振興的新支點。隨著現代生活水平質量的逐漸提高,人民對體育旅游、體育文化和體育醫療融合健康發展模式的關注與青睞越來越高,更多的文化、旅游、科技和健康等元素與體育產業相融合相聯通,成為新時代體育產業新業態。因此,培育“體育特色小鎮”有利于推動體育產業的轉型和升級,促進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2016年以來,全國各地“百花齊放”般的啟動體育特色小鎮的創建發展工作。隨著小鎮創建發展工作不斷推進,諸多發展困境和治理問題逐漸凸顯,面臨著政策實施、產業規劃、民族特色、文化傳承和融合、地理空間環境、資金狀況等各種因素的挑戰。在新時代發展理念和形勢下,如何破解體育特色小鎮發展困境和治理問題是學術界熱點關注的重要議題。本研究以廣西首批、第二批、第三批“體育特色小鎮”為研究對象,分析小鎮建設的現狀與發展問題,反思各種不足之處,提出促進發展的路徑和治理策略。以期打造新時代體育產業發展新載體、新平臺和新空間,發揮示范帶動效應,為體育特色小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近年來,國家職能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促進鄉鎮全民健身事業和健康事業實現深度融合與協調發展[1]。與此同時,“一帶一路”戰略布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入,《“一帶一路”體育旅游發展行動方案(2017-2020)》等文件頒布,緊接著各省、市落實文件的政策相應出臺,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培育廣西特色小鎮的實施意見》提到“培育特色小鎮,有利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與提質增效,促進產業鏈多元化延伸,推動經濟更好地發展”[2]。全國各地興起了一陣建設特色小鎮的浪潮,眾多學者對“體育特色小鎮”也進行關注與深入研究。域外優秀與成功的案例較多,我們可借鑒學習其模式但不能照搬。“體育特色小鎮”在學科和技術領域中研究動態如下:第一,學者們主要集中探討體育特色小鎮的概念、內涵、類型和功能定位研究,對于體育特色小鎮具體的產業化發展路徑和研究內容不夠深入;第二,體育特色小鎮跨區域、跨學科、跨業界、跨項目的多元化融合發展模式的研究較少;第三,對國內大范圍、大環境的研究較多,使得研究策略缺乏針對性和實際可操作性,難以解決地方的實際問題;第四,以“點——線——軸”帶動周邊區域經濟效益、結合低碳環保理念的體育特色小鎮新模式研究少見報端;第五,以“體育+扶貧”振興鄉村經濟、致富脫貧的研究,國內學者有進一步關注;第六,廣西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路徑及發展模式的深入性研究不夠充分。廣西體育特色小鎮雖起步稍晚,但處于新型城鎮化建設改革發展階段、國家政策利好和新時代發展機遇的好時期。“體育特色小鎮”跨行跨界、融合發展、共享發展的理念是今后的發展趨勢。廣西體育特色小鎮以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和豐富優質的“體育山水”資源特色品牌為主導,以“體育特色小鎮”帶動區域經濟發展,以“體”增值、以“體”扶貧、以“體”促旅、以“體”促康的“體育+”發展模式具有深遠的意義。“體育特色小鎮”發展新模式,有利于弘揚民族文化精神、拓寬體育旅游產品體系、推動體育產業提質增效、踐行全民健身的理念。同時,對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區域服務、輻射和帶動作用,推動經濟發展具有增長極的意義。因此,對“體育特色小鎮”進行研究,培育“體育特色小鎮”有利于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體育特色小鎮的發展總結探討與梳理出更為有價值有意義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促進體育旅游、體育經濟產業健康穩定有序可持續發展,提高全民健身運動和公共體育服務的水平,助力健康中國和地方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在政策引導方面,廣西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順勢出臺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培育廣西特色小鎮的實施意見》(桂政辦發〔2017〕94號)等多項政策扶持體育特色小鎮的創建培育工作。近年來,廣西初步建立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特色小鎮,經過不斷地發展和優化治理,小鎮培育和建設成效顯著。目前,體育特色小鎮發展政策利好頻出,建設數量不斷增加,體育產業融合特征日趨明顯,小鎮特色彰顯個性[3,4]。除了自治區扶持政策,市級政府和相關管理機構也同步出臺了鼓勵支持創建特色小鎮的地方性政策。如北海《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北海市培育建設特色小鎮實施方案的通知》(北政辦〔2019〕23號)等方案政策,主要內容涉及轄區內特色小鎮的創建原則和目標、實施步驟、申報條件、創建指導、個稅優惠減免、評估驗收標準以及支持產業融合多元發展等相關內容的保障措施。各類政策、文件和措施的頒布與實施,為廣西體育特色小鎮的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表1 廣西體育特色小鎮相關支持政策
注:數據來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官網,表格由作者統計分析。
表2 國家體育總局首批廣西4個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項目名單情況
注:數據來源于國家體育總局官網,表格由作者統計分析。
2017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公布了首批廣西4個(國家級)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見表2)名單,分別是防城港市防城區“皇帝嶺—歡樂海”濱海體育小鎮、北海市銀海區海上新絲路體育小鎮、南寧市馬山縣古零鎮攀巖特色體育小鎮、河池市南丹縣歌婭思谷運動休閑特色小鎮[6]。為響應國家號召,推進建設體育小鎮的各項工作,充分發揮體育的優勢作用,廣西緊隨發展趨勢啟動體育特色小鎮培育工作。2018年3月廣西體育局公布了第一批廣西5個體育特色小鎮培育名單(見表3),分別是南寧市美麗南方騎行小鎮、南寧市馬山縣古零鎮攀巖特色體育小鎮、中國·防城港體育小鎮、河池市南丹縣歌婭思谷運動休閑特色小鎮、桂林市資源縣車田鄉體育特色小鎮。2019年2月公布了第二批3個廣西體育特色小鎮培育名單,分別是柳州市鹿寨縣中渡十里洛江體育特色小鎮、河池市德勝拉浪生態休閑體育特色小鎮、貴港市桂平西山泉體育特色小鎮[7]。2019年12月公布了第三批4個廣西體育特色小鎮培育名單,分別是賀州姑婆山體育文化旅游項目、廣西古象運動休閑特色小鎮の夢溪谷溫泉康養小鎮、桂平市木樂休閑運動風采體育小鎮、荔浦市馬嶺鎮體育特色小鎮。2020年12月公布了欽州灣濱海運動休閑體旅小鎮為廣西第四批體育特色小鎮培育名單[8]。截至2021年6月,據統計,廣西區內的國家級運動休閑特色小鎮項目共4個,廣西體育特色小鎮培育項目共13個,目前已覆蓋桂中、桂南、桂北。從表3數據可知,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廣西體育特色小鎮區位分布桂北及桂西北、桂東北區域5個,桂中區域4個,桂南及桂東南區域3個,桂東區域1個,全區體育特色小鎮分布狀態基本均衡,小鎮發展主導體育產業以戶外運動、山地運動為主,呈現產業多元結合、小鎮主導產業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隨著“十四五”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快速推進,廣西部分體育小鎮也在逐漸建設中,如啟迪鴻星蒼海冰雪文體小鎮、牛坪長壽養生小鎮等,特色小鎮創建工作浪潮逐漸往高質量發展目標方向努力推進。
表3 廣西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廣西體育特色小鎮項目情況
注:數據來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官網,表格由作者統計分析。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支持本區域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給予相關政策的支持及下撥建設小鎮補助資金900萬元。體育特色小鎮建設圍繞體育產業項目、體育場地設施和體育文化的核心內容開展,結合當地特色資源、民族傳統文化、旅游、康養、新科技、商貿、農林業等產業,以及結合脫貧攻堅工作、鄉村振興發展形成“三有三結合”的發展建設方向。多產業多元素的跨界發展能夠實現體育+旅游、體育+文化、體育+康養、體育+休閑等功能的融合互聯發展,激發體育產業活力,促進區域內體育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和貢獻稅收;產業發展呈增長極狀態,擴大了小鎮影響力和提升了小鎮的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形成新興型、戰略性的體育產業品牌[9]。主要有“體育+休閑運動、體育+產研合作、體育+娛樂游玩、體育+健康養生、體育+民族文化”的體育產業核心、輻射文化、旅游、互聯網等眾多產業的綜合性發展模式。從2017年至2019年廣西前三批體育特色小鎮培育項目而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聯合多個職能部門和單位在體育特色小鎮培育項目建設的工作上投入力度較高,培育創建標準、規模和數量、服務配套、綜合效益等目標明確,小鎮組織建設日漸規范、政策保障制度逐漸完善、影響力不斷擴大。第一批至第三批培育項目的建設進展穩步向好,其小鎮的區域經濟水平、地域特色資源、體育人文資源、民族體育文化、體育產業特色等都具有雄厚的基礎。《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20年底廣西力爭在全區建成12個體育特色小鎮”。從頒布的文件和實際情況以及表3數據而知,目前廣西體育特色小鎮培育項目共13個,已完成2020年底第一階段培育12個體育特色小鎮的創建目標。小鎮的體育產業融合特征日趨明顯、特色彰顯個性。它推動了廣西體育產業發展的轉型升級,促進了體育與文旅產業的提質增效,形成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
產業是支撐小鎮的支柱,體育特色小鎮特點表現為產業定位要“一鎮一特色”“一鎮一產業”,突出“特而強”“聚而合”“活而新”的特色。“特”是指要融合體育、經濟、文化、旅游、飲食住行、環保、產業、時尚元素、高端裝備等多產業的發展,要突出自身的優勢性與獨特性;“強”是指以時尚高端產業為引領,引進領軍企業、科技人員、留學海歸人員、優秀畢業生為主的“新四軍”到小鎮“聯動賦能、同頻共振”進行創業創新創收;“聚”是力求“聚而合”,把產業、體育、旅游、科技、文化和社區這幾大功能融合發展;“合”是融合多元化發展,挖掘其內涵特色、衍生更多個性亮點的小鎮品牌;“活”是指建設發展機制要“革除舊弊、創立新制”,采用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營的機制,實施靈活動態調整;“新”是指制度供給新,采用激勵制和追懲制協同聯動的辦法,對完成目標、任務的小鎮給予“獎勵”,對未達到要求的進行革新整改,做到扶持政策獎罰分明。此外,通過對核心IP資源的發掘和傳承,吸引和帶動特色化配套的企業、機構集聚發展,延伸產業鏈聯動發展服務化,形成一批具有體育特色的“產品+服務+功能+配套”生產鏈完整的產業集群。如集聚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拓展創建文旅康養、休閑運動、體育研學、體醫融合健康養生養老等復合型產業業態。通過疊加現代社區功能、疊加文化功能和疊加旅游功能等復合型功能,打造小鎮優質生活平臺,形成小鎮發展的良性互動,拓寬小鎮特色化發展的路徑。
2021年9月《全國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導則》提出:“擁有相應資源稟賦地區可著重發展文化旅游、體育運動等類型特色小鎮。”首先,特色小鎮在聚力發展特色核心產業的基礎上,要盤活地域體育文化特色資源,疊加文化復合功能。挖掘民族體育文化、當地民俗文化以及旅游、社區、鄉村等復合文化,創建小鎮特色文化魅力的區域空間,賦予“小而美”“特而強”“聚而合”“活而新”的獨特文化內核和印記,推動小鎮文化資源的利用率。其次,盤活文化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傳承和賡續民族傳統文化。深入挖掘與小鎮文化關聯的歷史遺跡、名勝古跡、民俗節慶、文化遺產、體育文化、名優特產、手工作物、藝術瑰寶等資源,推動小鎮的文化資源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同頻共振、互聯互通、共促發展。最后,創建地理標志性、文化性的特色建筑,提升小鎮知名度和影響力。把保護傳承和弘揚特色文化的理念貫穿到地方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全領域發展中,加強歷史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歷史建筑的建檔、修繕、保護和管理工作,避免盲目的亂拆亂建或拆真建假。通過資源整合效應建設小鎮文化主地標、體育文化主題公園、體育文化遺產長廊、文化展示博物館等標志性項目。引領并推進小鎮文化的宣傳力度和社會化、市場化進程,進一步提升體育特色小鎮的知名度、競爭力和影響力,傳承和賡續文化根脈。
根據體育特色小鎮的特點和發展現狀,建議采納多維度優化策略開展小鎮治理工作。(1)ppp合作模式策略:拓寬融資渠道,減輕地方財政壓力,降低和分散風險,實現投資回報和社會效益;(2)政策法律策略:善用各種政策、制度與法律等手段,構建較為完善的政策法律保障體系,謹慎使用行政強制力去助推體育特色小鎮的健康穩定發展;(3)品牌文化策略:挖掘和梳理小鎮文化,核心主題鮮明、突出,結合體育賽事、節慶活動構建文化項目體系;(4)產業形態聚集整合策略:通過旅游引導和體驗(吃、住、行、游玩、購物、養生、體育、衍生產業等)業態規劃等形成產業聚集,完善小鎮的配套設施,形成產業格局;(5)公關網絡傳播策略:利用廣告、網絡、小紅書、抖音、多媒體媒介等途徑進行推廣宣傳,提升品牌軟實力;(6)“體育+”融合策略:發展“體育+”模式,將體育融合高科技元素強化服務,構建體育產業發展體系。進一步加強體育產業核心競爭力,努力推進體育特色小鎮產業結構化、多樣化發展,推動產業互聯互通、融合共享共贏,實現1+1>2的聯動效應,提升公共體育服務能力和擴大體育小鎮品牌影響力。
專業的復合型體育優秀人才、培訓機構是體育特色小鎮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廣西豐富的“山水特色”旅游資源和優秀的民族體育文化,需專業人才將其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來進行科學有效的開發與管理經營,打造廣西體育特色小鎮品牌。具體實施路徑為:第一,以多項政策措施,匯聚人才智力資源。建立健全有利于“引才”“留才”和“激才”的體制機制,將特色小鎮體育人才振興納入總體部署。根據小鎮建設發展需求,羅列急缺人才清單,尋求合作共建單位,落實完善人才工作待遇和福利補貼政策。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引導,匯聚人才智力資源。第二,以配套優化服務,破解人才工作生活難題。為人才振興工作謀策支援,重視引才、促進育才、善于用才、筑于留才。完善各種配套優化服務,為引進人才提供福利性保障型住房,給予專業人才物質和經濟的獎勵和激勵政策,包括項目經費支持、生活補貼、五險一金等福利,破解人才的工作生活難題。第三,以專業教育培訓,壯大人才隊伍力量。通過高校招生計劃政策傾斜、職業教育、教育對口支援、選調生等方式,依托高校人才工作創新機制,穩定培養和儲備一批體育專業復合型特色優秀人才,實施專業化人才“訂單式”培養模式,建立“一對一”合作關系。圍繞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建設、體育社區需求、體育科技創新等載體,構建多維度、多層次、多方位的專業培養格局,形成人才輩出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局面。例如鼓勵并選派體育技術/科研人員、高校體育專業師生、退休體育領導人士等服務特色小鎮建設發展工作。統籌共建、聯動賦能,為特色小鎮人才隊伍的梯隊建設提供智力保障,促進小鎮高質量發展。
體育特色小鎮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體育旅游產業和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發展出現的新興業態;是各新型鄉鎮經濟和消費發展的紐帶,它“小而美,美而精”,是以聚人氣、通人文、倡健康的形式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諧社區;是倡導共享發展的綠色環保健康理念,聚集體育特色產業與多產業多元素多維度融合發展及疊加復合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小鎮。當前,廣西體育特色小鎮發展政策利好頻出,小鎮建設數量逐漸穩步增長,體育產業融合特征日趨明顯、小鎮特色彰顯個性。體育特色小鎮大幅度拓展發展空間“體育+”概念,如“體育+休閑運動、體育+產研合作、體育+娛樂游玩、體育+健康養生、體育+民族文化、體育+影視產業”等跨區域跨業界跨學科式融合發展。這種融合賦能發展有利于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實現全民健身戰略,推動體育產業與多元化產業的提質增效。為體育產業、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文旅康養產業、體醫融合等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添磚加瓦,也為進一步拓展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新空間貢獻力量。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們要緊抓時代發展機遇,進一步優化體育特色小鎮建設發展治理路徑。聚焦特色產業,疊加小鎮復合型功能;盤活文化資源,傳承和賡續文化根脈;優化治理策略,實現小鎮聯動化效應;匯聚人才智力,促進小鎮高質量發展。基于此,筆者期望能為體育特色小鎮發展提供智力支持與實踐性的研究資料,啟發更多創新的思考。希翼盡微薄之力為體育特色小鎮的培育創建工作、落地運營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與整合服務,加快推動體育產業、文旅康養、商貿經濟、科技傳媒與各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
[1]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關于推動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工作的通知[EB/OL].[2017-5-9](2021-5-6)http://www.sport.gov.cn/n316/n336/c802334/content.html.
[2]《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培育廣西特色小鎮的實施意見(桂政辦發〔2017〕94號)》文件.[2017-7-15](2021-5-17).
[3]葉小瑜.江蘇運動休閑特色小鎮的建設實踐、問題與優化治理[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3):31-36.
[4]胡福安.廣西體育特色小鎮培育項目建設現狀與未來展望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1(6).
[5]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實施意見(桂政辦發〔2018〕5號[2018-2-8](2021-6-26)[EB/OL].http://www.gxzf.gov.cn/zfgb/2018nzfgb_35273/d3q_35277/zzqrmzfbgtwj_35279/t1512349.shtml.
[6]聶春麗.“一帶一路”視域下廣西民族體育旅游發展的策略研究[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21(6):88-94.
[7]周麗云,宋曉宇.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與非遺保護協同發展機制[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20(2):19-22.
[8]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網站[EB/OL].[2017-7-9](2021-11-15)http://tyj.gxzf.gov.cn/.
[9]王輝,李平,等.中國體育小鎮的建設路徑探析:基于江蘇體育健康特色小鎮的實地調研[J].體育科學研究,2019(1):11-16.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Sports Town in Guangxi
NIE Chunli
(Guangxi Vocational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m, Nanning 530007, Guangxi, China)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全域旅游視角下民族體育旅游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研究:模式、路徑及機制》(項目編號:21XJC890002);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廣西體育特色小鎮建設路徑及發展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8CTY001);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廣西體育旅游與遺產旅游的互動研究》(項目編號:2020KY25008)。
聶春麗(1985—),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與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