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柏 萍
做好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小學共同的教育職責。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幼小銜接受到了廣泛關注。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已將幼小銜接作為學前教育階段的重要任務,但我國的幼小銜接工作目前還沒有落到實處。有關幼兒要不要提前識字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逐年增加,但早期識字教育一直表現出不同的理論取向,導致幼兒漢字啟蒙教育難以有效推進。由此可見,幼兒要不要提前識字已成為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重要課題。
幼兒要不要提前識字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重點,并且表現出不同的理論取向。實踐研究發現,幼兒的敏感期基本從2歲開始,一般持續到7歲左右,敏感期的兒童本能地會有想要識字的獵奇心理,且表現出記憶力強、不容易遺忘的特點,如果方法恰當,識字的過程就能頗為輕松愉悅。如果能正確把握幼兒的識字敏感期,就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學習漢字的欲望和潛能。所以,學界提倡要抓住幼兒的識字敏感期,運用多樣化且具有趣味性的識字啟蒙方法,培養幼兒的識字興趣,提高其識字能力。筆者認為,在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漢字作為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同時要注重與其他知識領域相結合,使幼兒能夠運用各種方法來掌握所學知識。但是,識字教育從小學開始,幼兒園僅僅是為小學識字教學做準備。識字教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如果識字太早,易阻礙幼兒的全面發展。
在探討幼兒是否需要提前識字這一課題前,我們需要站在幼兒全面發展的立場,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出發,考察幼兒提前識字的適宜性,即分析幼小銜接階段幼兒提前識字能起到哪些作用,以此為基準并根據幼兒的天賦條件和學習能力確定幼兒是否有必要提前識字。
漢字將音與義通過筆畫巧妙地結合為一個整體,作為集合單元,漢字筆畫較多,結構復雜多變,字形變化豐富。相關研究發現,幼兒大腦皮層神經細胞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影響、制約,幼兒進入幼兒園后,很早就能夠識別很多東西,能夠辨別兩種物體之間存在的差異,所以在幼兒時期識字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簡單來說,尚不能言語和行走的嬰幼兒求知欲很強,好奇地探究著身邊的事物,如果此時教幼兒學習漢字,極易引起其對漢字的好奇心和興趣,只要引導得當,教幼兒認識幾個漢字并不困難。如果在嬰兒時期就培養他們認字的興趣和習慣,那么以后的學習會輕松很多。如果家長或者教師把識字看成進入小學后的事情,不注重教幼兒識字,就不利于幼兒智力的發展。因為上小學后,兒童六七歲了,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就要結束了,記憶力、觀察力和注意力等都有所下降,難以產生學習漢字的熱情,識字的過程對其來說變得枯燥而又漫長。
從心理學角度看,幼兒具有一定的認知潛能,能根據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來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從而形成新的概念。由上文可知,幼兒提前識字十分有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
愛玩是幼兒與生俱來的特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是在玩中學習,在游戲中不斷成長。在幼兒識字過程中,教師如果不能設置有趣好玩的游戲和豐富的活動,便會扼殺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所以,提前開展識字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是關鍵。
第一,通過游戲識字。教師要根據幼兒愛玩的特性,設置多種形式的游戲,使幼兒在愉快的狀態下學習,對漢字始終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漢字,能增強其記憶力,進一步調動幼兒學習漢字的積極性。
第二,通過故事識字。就幼兒識字教學而言,教師可根據漢字的組成部分創編簡短而富有趣味性的故事,以此幫助幼兒識字,這樣能使學生理解很多字的聲、形、義,相對于簡單的解釋漢字,這種方法比較有效。比如,在學習“月”字時,教師可創編這樣一個故事。小鳥歡歡最愛玩積木,他從日出玩到日落,又從日落玩到日出。有一次,歡歡玩積木忘了時間,月亮在升起的時候看到歡歡玩得這么高興,心想:“我也要玩積木!”于是,月亮往下一跳,一頭扎進歡歡家。玩著玩著,月亮變成了一個方月亮。歡歡說:“咦?月亮你怎么變成方的了?”月亮說:“因為我學了積木的樣子啊。”村中的小動物看到天上的月亮不見了,便四處尋找月亮。終于,他們在歡歡家里發現了月亮,仔細一看,月亮怎么變成方的了?小熊說:“我來把月亮搓圓吧。”然而月亮卻一點都不想變圓,說道:“天空好寂寞,我想跟你們玩,怎么辦?”于是,小動物們想出一個好主意,他們對月亮說:“你可以日出的時候來找我們玩,日落的時候回到天上啊!”月亮答應了,但又不知道怎么恢復圓形。歡歡想出一個妙招,他收拾好積木,拿出一只皮球。月亮學皮球,在地上一彈,一下又彈回空中。小熊說:“月亮在天上多好看啊。”小兔子說:“是啊,因為這是我們大家的月亮。”后來,日出時,月亮就下來找小動物們玩,日落時又返回天上,陪著孩子一起進入甜美的夢鄉。
幼小銜接工作是一個復雜的工程,牽涉多個主體。除教師外,家長也是不可忽視的,其與幼兒園之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對于實現幼小銜接目標至關重要。
家長要在生活中成為幼兒識字的引路人,調動幼兒識字的積極性和熱情。比如,家長可以結合繪本《蛀牙菌走開》開展情景識字活動,可從以下三個環節入手。第一,感知環節。這個階段主要是家長引導幼兒閱讀一些簡單易懂的圖畫和故事,家長先以封面為切入點,為幼兒閱讀繪本中的文字信息,使幼兒通過對畫面或聲音的感知來理解文本,使幼兒對繪本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再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閱讀,最后讓幼兒獨立地復述完整的故事情節。第二,設疑環節。這個過程要以提問的方式來啟發幼兒的思維,家長問得越多、越細致,幼兒就觀察得越仔細,思考得就越周全。通過第一個環節,幼兒對于繪本的內容已經有所認識,基于此,家長在讀繪本的時候可以與幼兒交流,開展“看圖說話”活動,促使幼兒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幫助幼兒發現其中的奧秘,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三,認識漢字環節。通過前面兩個環節,幼兒認識到保護牙齒的意義,所以在此環節可運用圖片或者實物等材料來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利用親子繪本閱讀活動,將親子互動、繪本閱讀、識字啟蒙融為一體,不但可以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為其閱讀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字和日常生活聯系較為密切,幼兒容易接受和自己生活聯系密切的物品。相應的,生活場景下的自然識字活動能更好地幫助幼兒識字,提高幼兒識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此,教師需要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指示牌、蔬菜、水果等生活元素幫助幼兒識字。

幼兒身邊到處都有與漢字學習有關的材料,教師可以合理運用這些生活場景中常見的物品引導幼兒學習漢字。比如,幼兒園教師可以利用食品包裝袋、報刊等,讓幼兒把感興趣的文字用剪刀剪下來,粘貼到卡紙上。在此過程中,教師需和幼兒互動,如幼兒剪下一個“旺仔牛奶”,教師就要問:“寶寶,那四個字是什么?你認識嗎?”幼兒可能會說:“不知道。”此時,教師可以告訴幼兒是“旺仔牛奶”,再把“旺仔牛奶”拆分成單獨的漢字進行講解,然后說:“寶寶,以后遇到這幾個字你能認出來嗎?只要你記住了,老師獎勵你一朵小紅花。”這樣,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和適當的獎勵,幼兒對所學漢字的印象會更加深刻。之后,教師可以讓幼兒準備一個本子,讓幼兒將卡片上的內容粘貼到本子上,并給它們起一個好聽的名字,通過貼一貼、畫一畫、寫一寫,制作屬于自己的“識字貼本”。教師借助生活元素開展識字活動,幼兒自然就能對識字產生興趣,能感受到識字的快樂,所學的漢字也能深深地刻在腦海里。
綜上所述,在幼小銜接階段,結合幼兒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識字方法,對幼兒進行早期識字教育,不但可以開發幼兒的智力,也有助于其樹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