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 婧
隨著幼兒教育的不斷發展,教師所面臨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而如何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提高幼兒的素養,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然而,由于幼兒年齡尚小,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沒有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就會導致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同時,由于幼小銜接階段是幼兒步入小學的關鍵時期,教師在此過程中需逐漸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因此,研究基于幼小銜接的大班幼兒任務意識的培養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大班幼兒正處于人生的第一個關鍵階段,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認知與學習能力,所以,在這個階段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兒在完成任務時的行為,能直接反映其社會適應性,而社會適應性是決定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不僅如此,許多家長反映,由于幼兒在步入小學后缺乏任務意識且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其在小學的學習中態度消極,也不具備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性,對于學習十分抗拒,這會影響其未來的發展。所以,培養大班幼兒的任務意識,既可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又可以使其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學習。
幼兒年齡尚小,常常會被各種因素所干擾,缺乏自信心,這會使幼兒在步入小學后出現不敢回答問題的情況。為此,教師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
首先,教師要尊重、關心和信任幼兒。當幼兒得到尊重和他人的信任后,就會更好地與他人合作,從而增強自信。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安排合適的活動,讓他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迅速地完成任務,從而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快樂,并增強幼兒的自信。同時,教師要對幼兒進行恰當的引導,使其在學習過程中迅速掌握知識,從而使他們的任務意識得到增強。在這個階段,幼兒的年紀較小,很難掌握大量知識。因此,教師要耐心地引導他們,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其對自己充滿信 心,這對于幼兒的成長和發展很有幫助。
其次,許多幼兒之所以會有自卑感,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不夠積極,也缺乏外界正面、客觀的反饋。而幼兒自我認識的形成,與父母、教師的評價是分不開的。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通過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并完成各項任務來得到教師的認可,這有利于其任務意識的培養。比如,教師可以讓幼兒按照指定的要求完成相關任務,檢查他們是否完成,對于那些沒有完成的幼兒,要在之后的教學中給予積極的引導,對完成任務的幼兒要予以表揚。在評價幼兒的過程中,教師要使其認可自身的能力,從而使幼兒更好地參與后續的活動和學習,使他們的任務意識得到增強。
不同幼兒的思維模式及自學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別,因此,為了進一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成長,教師還要采取幼小銜接的對策來培養大班幼兒的任務觀念。首先,教師要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幼兒,這樣才可以達到培養 幼兒任務意識的目的。比如,教師可以在每日的區角游戲中公平地評價每一個幼兒,讓幼兒明白教師對待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沒有任何偏袒。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開展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并且在活動環節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進行課堂活動。最后,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他們不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更需要做到公平對待每一個幼兒,培養每一個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幼兒時期正是思維發展的黃金時期,同時也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一些家長不愿讓幼兒承受太多的壓力,因此沒有正確地培養和引導幼兒,導致幼兒缺乏相應的認知能力和任務意識。同時,兒童的心理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完成不了任務會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落差,這對他們以后的學習和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為幼兒設置一些比較簡單的任務,使其能夠逐漸具備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任務意識。幼兒年齡較小,容易受到他人影響,希望得到他人尊重和認同。因此,要使大班幼兒形成良好的任務意識,使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教師就要不斷地鼓勵幼兒,使他們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各項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將班級幼兒進行分組,并給每個小組分配簡單的任務,對積極完成任務的幼兒進行表揚。獲得表揚和獎勵的幼兒會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從而形成任務 意識。另外,教師在鼓勵幼兒的時候也要注重語言表達的藝術性,采取合理的表達方式給予幼兒適當的鼓勵,最大限度地發揮鼓勵的作用,進一步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

在家庭和幼兒園中,幼兒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由父母和教師幫忙處理,幼兒對父母和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大,這就導致他們的任務意識比較弱。例如,有些幼兒在使用相關物品后不會歸位,總是不整理自己的物品,玩具、書、椅子隨處亂放,不會主動擺放好。此外,部分幼兒的主動性較差,遇到問題就退縮,不會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小活動來培養幼兒的責任心,讓他們樹立任務意識。比如,當幼兒不想整理自己的玩具時,教師可以給他們安排一些收拾玩具的小任務,讓其意識到整理玩具是自己的責任,并在幼兒整理完后對其進行表揚。教師采用這樣的方式,能夠進一步增強幼兒的責任意識和任務意識,促進幼兒成長。
與中班幼兒和小班幼兒相比,大班幼兒的身心成熟程度較高,因此,對于此階段的幼兒,教師可以在其能夠接受的范圍內提升教學難度。同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強調任務的重要性,引導幼兒完成自己的任務,并確保任務的趣味性,以此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其主動地完成相關任務。比如,教師可以圍繞教學內容來設定任務,讓幼兒主動地完成任務。比如,在美術課上,教師可以以四季為主題,讓幼兒結合自己的想象在畫中展現四季的特征,充分體現色彩的魅力,這樣可以強化幼兒的創造力,使其能夠更好地完成繪畫任務,從而達到培養其任務意識的目的。
情境教學是兒童早期教育中的一種常見教學方法,它可以通過創設多種情境來使幼兒獲得豐富的體驗,從而使幼兒主動參與各種活動。幼兒都是存在個體差異的,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的個性,因材施教,為幼兒創設具體的任務情境,引導幼兒完成任務,從而利用幼兒渴望獲得教師表揚和認可的心理特征,培養其任務意識。
在教學活動中,為了進一步強化幼兒的能力和任務意識,教師要和幼兒一起參與各種活動,在活動中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并提高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增強他們的任務意識。同時,大班幼兒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對許多事物都充滿好奇,此階段的幼兒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幼兒興趣,如利用游戲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積極地參與教學。但在設計游戲時,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以保證教學活動能夠有效開展。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主選擇服裝和道具,在游戲中扮演各種角色,如醫生、護士、警察、病人、老師等,自設情境并開展相應的對話。這種有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幼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培養其任 務意識。
通過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知,幼小銜接是幼兒一生中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在此過程中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使其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對此,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進而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