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 倩 田 云 牛秀云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要采用觀察法了解幼兒閱讀繪本的具體情況,并調整教學策略,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選擇繪本的時候,教師要挑選體現傳統文化并且能拓展幼兒視野的繪本。指導幼兒閱讀的時候,教師要引導他們從構圖和文字的角度入手,嘗試解讀繪本的內涵;在設計活動策略的時候,教師則要引導幼兒參與猜讀和品讀活動,激發他們的閱讀熱情。這樣才能充 分利用繪本資源,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
繪本圖文并茂、生動有趣,是激發幼兒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幼兒教育中,很多教師常常只是安排幼兒自主閱讀繪本,沒有加以引導,更沒有設計能夠提升幼兒綜合能力的教學策略。教師要充分利用繪本,充分挖掘其中的隱藏信息,指導幼兒深入解讀作品,以提升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其得到情感熏陶,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許多幼兒在閱讀中只關注故事是否有趣,對其蘊藏的民族精神、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刻,因此教師要加以引導。教師要選擇一些能體現民族情懷的繪本,引導幼兒關注作品中的細節,從人物形象入手,挖掘其中的隱藏信息,從而使幼兒自覺傳承傳統文化。
如在閱讀繪本《岳母刺字》的時候,幼兒雖然不理解“精忠報國”這幾個字的意思,但是筆者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首先,筆者讓幼兒說說圖片中的細節,看看主人公在干什么,他們的感受如何。幼兒回答:“畫面上畫著母親在孩子的身上寫字,孩子眉頭皺起,似乎感覺很痛。”筆者提醒他們注意圖中母親手中拿的是針,然后引導幼兒自主提出問題:“媽媽不是都很愛孩子嗎,為什么會在孩子的背上刺字呢?”接著,筆者給幼兒講述岳飛保家衛國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岳母通過刺字的行為,讓岳飛牢記報效國家。最后,筆者引導幼兒圍繞該繪本進行自主討論。有的幼兒發現岳飛雖然感到疼痛,但是卻并沒有露出痛苦的表情,而是表現得十分堅毅,由此能感受到岳飛的愛國情懷。
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幼兒產生了愛國之情,同時也了解到尊老愛幼、勤勞勇敢、艱苦樸素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對于幼兒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教師要循循善誘,引導幼兒一步步探究繪本的思想和內涵。
教師可以適當給幼兒推薦一些展現國外生活場景的繪本,并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引導他們思考外國人在生活習慣、人際關系等方面和中國人有什么不同。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入手,說說如果生活中遇到了外國的小朋友該如何應對。
筆者安排幼兒閱讀繪本《餐桌上的禮節》,通過該繪本幼兒了解了西餐的禮節。筆者首先讓幼兒討論繪本的內容,說說外國人在吃飯的時候會注意什么,然后再說說自己家是否有什么獨特的餐桌禮儀。最后,筆者再讓幼兒對比中外餐飲禮節,看看有什么不同,想象一下如果有外國小朋友來訪,要怎樣招待他們才能兼顧中外不同的禮節。通過這樣的繪本閱讀活動,幼兒認識到要以國際視角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了解各種國內外 不同的習俗,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繪本由圖片和文字組合,所以教師要引導幼兒從圖片、文字等角度入手,解讀繪本的內涵。在閱讀圖片的時候,幼兒不僅要關注圖片的內容,而且還要關注其中的構圖、造型,思考作者為何要如此設計,并挖掘出隱藏的信息。
如在幼兒閱讀《驢小弟變石頭》的時候,筆者引導幼兒關注驢小弟的動作和表情,看看它做了什么,猜測其心情發生了什么變化。有的幼兒根據驢小弟在笑的圖片猜測他的心情很好。接著,筆者讓他們互相交流,討論驢小弟為什么會那么快樂,猜猜后續會發生什么。有的幼兒提出驢小弟一定是得到了魔法石,所以才會變得開心。在看到他遇到獅子后,他們又猜測此時驢小弟一定很害怕,因為獅子可能會吃掉它。筆者還引導幼兒關注作品的構圖和造型,如在展現驢小弟的家時,讓他們說說對這個家有什么感受,家中有什么擺設,暗示了什么。有的幼兒發現墻面上有家人的照片,由此認為這是一個和諧的家庭。最后,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看看后續故事的發展是否符合自己的猜想。在這樣的閱讀活動中,幼兒認識到不管是人物造型還是構圖都能展現一定的信息,從中能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變化,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幼兒識字不多,對于繪本中的文字關注度比較低。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幼兒了解繪本中的文字。
如在指導幼兒閱讀《今天運氣怎么這么好》繪本的時候,筆者首先給幼兒講述了這個故事,并讓他們分別扮演小豬和野狼,在此過程中提醒他們注意故事中的關鍵性文字“今天運氣怎么這么好”。其次讓幼兒試著找到帶有“運氣”“好”這些字的頁面,看看上面畫的是什么,然后說說到底是誰的運氣更好。有的幼兒認為野狼的運氣更好,因為它抓住了很多小豬;也有幼兒認為野狼運氣不好,因為小豬逃走了。對于小豬,有的幼兒認為它們運氣更好,因為能從野狼那里逃脫,但是也有幼兒認為它們運氣不好,因為它們差點被野狼吃掉。筆者此時加入幼兒的討論,引導幼兒認識到運氣好不好,要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野狼雖然運氣不好,但是它去找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會安慰它,從這個角度看,它有朋友關心,這其實是運氣好的表現。由此幼兒可以認識到要辯證地看待問題,從而體會到生活哲理。
傳統的繪本閱讀活動中,往往是由教師講述故事,幼兒傾聽,但是這種方式比較枯燥,無法達到理想教學效果。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鼓勵他們勤于動腦、發散思維。比如,采用猜讀的方式能讓幼兒的思維更具有發散性,也能使其將平常掌握的語言表達技巧應用于交流過程,進而深化其對繪本的理解。
在引導幼兒閱讀《爺爺一定有辦法》的時候,筆者引導他們參與猜讀活動,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展開思考,猜猜故事后續會如何發展。筆者先提出問題:“爺爺給寶寶做了一條毯子,但是隨著寶寶長大,毯子卻變得破舊了。你是否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呢,你的爸爸媽媽會如何解決呢?”大多數幼兒的回答是爸爸媽媽會給自己買新的毯子。筆者再次引導幼兒發散思考:“可是,寶寶真的很喜歡這個毯子啊,你猜猜爺爺會如何做。”有的幼兒說:“爺爺會將毯子修補好。”有的幼兒說:“可是這樣毯子上會有縫補的痕跡,不好看。”“爺爺會不會將毯子改成其他的東西呢?”筆者抓住契機,再次讓幼兒思考:“那么,你認為爺爺會將毯子改造成什么東西呢?大家一起來說說,看看誰最有想象力。”通過猜讀活動引導幼兒討論爺爺會怎么做,可以讓他們深入了解繪本的內容。為了讓猜讀活動更有趣,教師還可以組織幼兒參與角色扮演活動,將自己猜到的內容演出來,讓幼兒更好地互動交流,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幼兒的思維能力不足,所以往往無法品味繪本中的復雜情感。教師要引導幼兒參與互動討論,通過品味賞析、交流分享的方式,說說自己的體會。
在閱讀《大衛不可以》的時候,筆者引導幼兒互動討論,談一談其中的親子關系:“媽媽為什么總是對大衛說不可以呢?媽媽是不是很可怕呢?”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幼兒認為媽媽在阻止大衛的時候樣子很可怕,但是從故事內容入手,他們又有新的體會:“媽媽是害怕大衛受傷。”“媽媽其實是喜歡大衛的,她怕大衛在拿糖的時候從椅子上摔下來,所以才阻止他。”接著,筆者讓幼兒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說說爸爸媽媽是否也會對他們說“不可以”,并說說這一般發生在什么情況。幼兒認識到爸爸媽媽總是害怕孩子闖禍,不讓他們爬上窗臺,是害怕他們摔下去;不讓他們吃糖,是害怕他們的牙齒壞掉。最后,筆者讓幼兒回憶生活中的溫馨片段,模仿《大衛不可以》,畫出爸爸媽媽阻止自己做某事的場景。有的幼兒一邊畫,一邊抒發感情:“媽媽燒飯的時候,我喜歡在旁邊看,媽媽總是讓我走遠點,怕我被燙到,我現在覺得,媽媽真的好愛我啊!”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不僅要關注繪本是否具有趣味性,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而且還要關注幼兒是否掌握了閱讀技巧,能否抓住繪本中的關鍵信息。教師應結合繪本的特點和幼兒的發展情況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環節,以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