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席小兵
特教勞動教育工作旨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教師必須不斷提高學生的勞動教育水平,在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弘揚勞動的精神,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良好的品質,并鼓勵學生在未來能夠努力工作,從而順利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表示:“學生的勞動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要使學生在幼年階段就開始熱愛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特教勞動教育主要是一種有意識的身心活動,其目標是以實踐和體驗為動力,促進學生改造社會,從而不斷提高其勞動知識和技能。
為提高學生整體學習技能和生活技能,促使學生不斷積累生活經驗。教師應加大對學生勞動教育的力度,借助勞動教育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勞動教育期間掌握生活技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水平,從而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勞動實用價值。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期間,應高度關注學生勞動精神與勞動意識的個性化發展,確保學生在勞動教育期間能 夠真切感受到勞動的喜悅,以深刻領會勞動對個人、社會以及國家所產生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在當代教育教學實踐中,勞動教育始終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內容。素質教育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品德修養。勞動教育則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環節中形成靈活多變的思維邏輯,提升學生大腦靈活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勞動能夠提高學生的智商。同時,由于教師會在勞動教育環節適當融合一些學科知識,因此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和認知水平,促進學生在日常生活實踐活動中應用所學的學科知識,不斷積累生活經驗,拓寬視野。另外,受新課改的影響,勞動教育可以使學生真切體會勞動的喜悅,使其在勞動中積極思索并處理現實問題,這與現代教育教學的相關要求和標準基本一致。因此,勞動教育有益于學生累積更多的實踐經驗, 從而便于全面落實德育教育和素質教育。
學生可以通過直接的感知、行為來豐富自身經驗。而學生的勞動教育則以體驗、理解、反思自身行動為其首要目的,促進學生主動建構其心理空間。這就需要教師全方位關懷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教育資源積極構建學生的心靈空間。同時,教師也要為其提供充分的游戲場所,時刻關注其視覺感受,提升其官能,努力發展學生自身潛能,以充實其心靈世界。特教勞動教育對學生自身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成人從事的社會性生產行為相對于學生早期的勞動教育而言,往往是外在的。而學生的勞動可以最直觀地反映學生的心理需要、內在潛力和心理活動。因此,開展學生的勞動教育,有助于全面地滿足學生自身的內在需要,認識內在世界。這需要成人不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強制學生勞動,要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實現自身的真實需要,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發展。此外,從教育的對象來看,特教學校的勞動教育應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結合,發揮特教學校文化、社會實踐和家庭教育的協同作用。
隨著特教學校的不斷發展,教師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學習,部分教師忽略對學生的勞動保護。究其根源,在于教師尚未充分意識到勞動的正面作用。同時,由于缺少相關的教學方案和措施,致使特教勞動教育在學生早期教育中所占有的比例偏低。 另外,家長常常認為學生還小,會幫學生完成大量的功課,甚至會幫學生穿衣服、倒水。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一方面,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對其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活動,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以勞動興趣、勞動管理、勞動技能、勞動藝術為主體。勞動興趣主要是發展學生勞動習慣的有效途徑;勞動管理主要以學生當前的認識層次為基礎,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勞動理念;勞動技能的主要目的是繼續加強學生的勞工技術;勞動藝術的主要目的是大力培養和分解學生藝術,讓學生在此過程中,盡情地感受美,并創作出美。勞動興趣、勞動管理、勞動技能、勞動藝術這四大類相互獨立,相互補充。教師通過全面理解學生勞動行為,使其充分認識和全面感受到勞動行為,從而保證特教勞動教育對學生身體和精神的全面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開展勞動主題游戲活動。教師開展勞動主題游戲活動,其目的在于推動學生勞動與游戲相結合,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參與游戲,并切身體驗到勞動的樂趣。比如,在教師組織的“垃圾歸家”勞動競賽中,教師可以事先備好各類垃圾桶,并在特教學校或小區內正確地收集垃圾,要求學生指出哪些是垃圾以及應該將垃圾放在哪里。如果學生回答正確,教師贈送一張小貼紙;如果學生回答錯誤,教師可以請學生糾正,直至學生回答正確。最后,教師進行清點,給予得到獎勵最多的學生一個“皇冠”。這樣能使特教勞動教育既成為勞動教育活動,又成為游戲活動,從而鼓勵學生在勞動中學習,在勞動中玩耍。
勞動教育與勞動環境息息相關。合理地調整勞動環境,既要從客觀的物質條件出發,又要從教育和安全兩方面加以考量。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勞動的實際情況能夠有效地保障學生勞動的真實性,而讓學生思考教育與安全則能使其自身得到切實的保障。勞動環境的真實性能夠使特教學校與社會的關系更加緊密,并促進學生逐漸社會化,確保學生在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中勞動和發展。比如,在教師開展蔬菜生產勞動宣傳活動中,教師可提前準備好種子,提供鋤頭、水和肥料,讓學生自行播種、施肥、澆水,并與學生共同照料,直到蔬菜成熟為止。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將會有不同的體會,能夠切身感受到勞作與豐收的快樂,并且對植物的特性有更深刻的認知和理解。為此,特教學校應營造富有特色的勞動氛圍,并對學生進行合理的指導。

學生認識的層次包括勞動的基本觀念,其主要目的在于高效地引導學生的工作。同時,對于學生的勞動與人的關系、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的認識也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勞動或懶惰,都是一種社會的、文化的自覺,也是現代勞動的中心思想。這種觀念有助于學生理解勞動,同時也能使學生發自內心地熱愛勞動,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學生對于勞動觀念的深入認識與成形,自然是在整個勞動的全階段發生的。學生在體驗到勞動的果實后,就會真切地體會到其正面的影響,從而真正地愛上勞動。但是,勞動觀念與勞動實踐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只有把勞動觀念與勞動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勞動的教育價值才能得到切實的體現,從而使學生正確認識到勞動的現實含義。
榜樣具有很強的影響力。由于學生具有很好的模仿性和可塑性,他們很容易模擬成年人和同伴的行為。為此,教師應為學生樹立優秀的勞動模范,培養學生健康的勞動心態以及勞動習慣。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教師必須注意如下幾點。一方面,教師要尊重勞動。教師要從心底里熱愛、讓學生尊重、愛護、珍惜勞動結果,從而確保在不知不覺中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教師要主動與學生合作。在勞動協作中,教師要促使學生學習相互協作、相互交流、相互溝通,進而與他人建立起友好的關系。
親子關系是影響學生勞動生產率的重要因素。為此,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交流,將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傳遞給家長。一方面,教師要定期組織家長會,促使家長全方位了解勞動的真實意義,增強家長的勞動意識,讓學生去干力所能及的活,比如掃地,洗碗等。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和家長共同營造良好的勞動氛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勞動環境。比如,教師可組織有關勞動的專題班會,使學生在勞動中進一步提升勞動技能;當學生在家澆花時,家長可以正確指導學生,讓學生知道澆水的量,并且和學生一起利用廢的硬紙板做一些東西。這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又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勞動觀念,從而推動學生的身心發展。
總而言之,特教學校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勞動育人氛圍、創建舒適的育人環境、設置合理有效的勞動教育課程,大力開展勞動教育活動,還要深層次挖掘勞動資源,幫助學生樹立正向的勞動觀,以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水平,從而全面發揮出勞動教育的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