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冬琴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師生互動。作為小學教育中的重要一環,語文課程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教師要深刻認識語文教學的重要意義,加強對語文教學的探索。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機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間的互動。教師在小學語文中應用互動教學,有利于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基于此,本文從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運用互動式教學的必要性出發,對小學語文課堂師生互動的優化策略進行分析、探討,以 供參考。

相對于“滿堂灌”式的傳統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強調師生雙方的共同參與,而非單一化地由教師對課堂進行控制。在互動式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意愿明顯增強,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同時,學生能更好地發揮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從而更積極地去學習、探索,這對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有利的。
小學生思維活躍,注意力不集中,難以在課堂上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力。基于此,教師可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充分調動課堂氣氛,以激發學生的溝通興趣和探究欲望,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提高課堂效率。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教學技能、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在此過程中,能夠不斷提升自己對課堂的控場能力,從而間接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另外,教師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據此適時地調整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讓課堂變得更具靈活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現階段,一些地方的小學語文課堂還存在著教學模式較為單一、師生之間缺乏互動的問題。受傳統教育理念的熏陶,部分小學語文教師習慣于采用單方面的輸出式教學,這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難以得到提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果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感到樂趣,就會使學生上課時的專注度下降,導致學生的語文水平退步,自主學習能力下降。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必須善于創新,除了對學生進行課程規定的語文教學,還要通過師生互動的方法來豐富語文教學模式,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學習樂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主動、更積極地進行語文知識的探索,從而高效完成語文課程的教學任務。

對于學生來說,課堂不僅僅是提升自我、掌握知識的殿堂,更是自我表現的舞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打造富有趣味性的語文課堂。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前預習將要學習的知識。在學生準備好之后,教師就可以安排學生上臺當“小老師”,進行“教學”。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的膽量和口才,又能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都能得到顯著提升,對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大有裨益。在成就感的驅使下,學生會拿出自己最好的狀態,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這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入理解并體會課文的核心思想及內涵,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的“教學”情況,并在課后對學生進行客觀點評。針對學生的優點,教師要給予鼓勵和贊揚,以有效增強其信心;針對學生的不足,教師要給予耐 心指導,使其在各個方面都能有所進步。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學習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主動向學生提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充分理解語文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同時,學生的答案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其近期的學習狀況,這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當學生回答正確時,教師要給予贊揚和鼓勵,當學生回答得有偏差時,教師要耐心為學生解惑。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正向的態度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互動式教學中,師生之間友好的交流和互動合作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學習狀態正向發展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例如,在小學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與植物有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教師可以設置適當的情境,把相關的植物帶到課堂上,讓學生直觀地觀察該植物,并讓學生總結其特點,以此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問題情境的創設更 加有效。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涵蓋較廣,涉獵的范圍較廣,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文意進行情景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事先預習要學的文章,并在課堂上組織情境互動,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這種方式,既能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又能增強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使其對所學的知識有較深的認識。此外,通過團隊協作進行角色扮演,還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實施互動教學時,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創造良好的互動環境,引導學生在一定的互動環境中實現全方位的發展。例如,在進行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一文教學時,教師可以積極構建相應的情景,展開互動教學。因為班上的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去過桂林,這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很難產生更深層次的體驗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積極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通過視頻、圖片、音頻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充分展示桂林的山水風光,使學生逐步進入到具體的情景內,從而達到“身臨其境”的目的,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提高互動式教學的實效性。
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包括閱讀能力、朗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等。其中,閱讀能讓學生體會文字的美妙,進而豐富情感、提升認知;朗誦能夠使學生體會文字的韻律與美,進而讓學生產生想表達、想寫作的欲望。例如,在《荷花》一課中,教師在進行互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在朗讀、品讀課文中感受荷花的美及環境的幽靜雅致之美。在朗誦的過程中,學生與作者仿佛融為一體,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之中。教師在講課時,可以利用契機向學生提問:“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池塘里的一株蓮花,你會如何?”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由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感悟。寫作結束后,教師讓學生自由地朗誦自己的作品,并與同伴進行交流,使學生的想法得到充分的表達。在教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對這種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語文學習方式越來越感興趣。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而教師采用“以讀促寫,以寫帶讀”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語文課程教學在我國基礎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夠在和諧的語文課堂環境中,自主學習語文知識,這對學生學習意識的增強、學習思維的發展都是十分有益的。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互動式教學法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使他們對語文知識產生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更多的快樂,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得到全面的提升。這樣,學生的學習成效才能被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才能得到顯著提高,為學生將來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