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慶
學術出版是科技社團最基本的職能之一,這種職能伴隨科技社團的創建持續至今。學會是我國科技期刊辦刊的主要力量,是期刊發展的重要支撐。近年來,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堅持強化監管職責,重視品牌建設,統一辦刊思想,積極探索期刊集群化發展路徑,深入研究和開展了一系列促進學會期刊集群化發展的工作,并初步形成以《機械工程學報》為核心引領、其他期刊協同發展的模式,切實發揮了一流期刊作為一流學會建設基石的作用。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立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專門負責指導學會期刊的發展。學會制定《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期刊管理辦法》,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討論通過后,由理事長簽發施行。《辦法》對期刊各角色的職責做出明確規定,要求各期刊組建編委會,編委會成員主要由學會理事或分會委員等本領域知名專家擔任,編委會負責確定刊物的辦刊方針、選題方向等重大問題。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作總部建立編輯出版工作機構,由一名副秘書長負責,履行學會期刊管理職責,承擔具體管理事務。期刊管理納入學會“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規范學會對所屬期刊的管理。
在《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的政策指引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以中國科協期刊集群(聯盟)建設項目為基礎,制定了學會期刊集群化發展的工作目標,將培育精品科技期刊作為重點任務列入學會五年規劃,明確要求整合學會期刊資源,推動學會期刊協同發展。
2015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期刊聯盟成立,旨在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為加盟期刊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爭取更大利益,探索學會期刊集群化發展的新路徑,為學會期刊的集群化發展奠定基礎。
2017年,在中國科協期刊集群(聯盟)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學會期刊信息化平臺建設進程加快,建立了以學會主辦期刊為核心的統一平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期刊網,通過網上平臺聯合學會系統期刊資源,充分發揮學會專家和會員資源優勢,突破區域限制,突出辦刊特色,開拓學會期刊集群化、集約化、規模化、特色化發展之路。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有40 個專業分會,團結了一大批各領域的頂尖專家,特別是180 多名理事,涵蓋20 多位兩院院士,是學會工作的核心力量。這些專家工作在科研一線,多數在學會期刊編委會任職,相當部分任編委會領導,對期刊工作十分熟悉,對學會期刊的集群化發展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指導性意見和建議。
國際交流優勢也為學會期刊的國際化發展創造條件,如邀請國際編委和國外專家學者對編輯進行培訓、與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開展出版合作、與國外學術組織交換刊物、派出編輯到國外進修等等,提高學會期刊的國際化視野和能力。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具有與國際出版集團合作的經驗,具有一定的國際宣傳、交流基礎。學會加入了11 個國際學術組織,與眾多國際組織簽訂合作協議,其中交換期刊是重要內容。期刊交流成為彼此交流學術觀點、溝通學術信息的長期有效通道。在國際會議上,學者通過刊物加深了解,尋求合作,發揮了很好的橋梁作用。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中國機械工程學報(英文)》先后與國際出版集團合作,包括培格曼、斯普林格、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出版部等,在多年的合作、交流中積累了豐富的國際辦刊經驗。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正在探索辦刊體制、機制創新,為期刊集群化發展提供長期的制度保障。一方面,以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為對標目標,探索學會的辦刊模式;另一方面則與大型出版機構合作,探討成立期刊出版集團。目前,學會正在與相關出版社磋商,合作出資成立期刊出版集團,集團具有獨立的法人資質,探索市場化運作。
【學會名片】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成立于1936年,1951年重建,迄今已有86年的歷史。目前,學會設有專業分會40 個,個人會員8萬多名,匯聚機械工程領域大批專家學者和優秀人才,是我國成立較早、規模最大的工科學會之一。
學會業務資源豐富,除主辦眾多科技期刊外,還打造10 多個學術活動品牌,搭建5個有影響力的綜合活動平臺,設立3 項科技獎項,形成4 大智庫品牌,建有7 個科普教育基地,牽頭發起成立4 個協同創新聯盟或聯合體,建立11 家院士/專家工作站,與26 個國家的45 個學術團體和專業組織簽訂合作協議,代表國家加入11個國際組織。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對學會期刊集群化發展的基本設想,就是要構建“一核多層,協同發展”的模式。在理事會的指導和協調下,學會刊群已初步形成以《機械工程學報》編輯部4 刊為核心,學會主辦的其他期刊、合辦期刊為外圍的圈層化期刊集群。
《機械工程學報》作為學會創辦的第一本學術期刊,經過近70年的發展,被學界公認為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是學會期刊集群的“旗艦”。1988年,學會創辦《機械工程學報》英文版,目前的刊名是《中國機械工程學報(英文)》。2020年,學會創辦的《中國機械工程學報:增材制造前沿(英文)》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高起點新刊項目”,2021年獲批創刊。2020年,《中國表面工程》編輯部并入《機械工程學報》編輯部。
目前,上述4 本期刊由統一的工作團隊運營,已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流程和制度規范,運行良好,在提升質量水平、擴大學術影響方面成效顯著,是學會期刊集群的核心。學會期刊充分利用學會的學術資源,在核心期刊對刊群建設的帶動效應下,共同提升了學會期刊集群的品牌影響力。


期刊編輯部與專業分會聯合開展學術活動
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的期刊工作,在制度層面和體系框架上,確立了期刊與學會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會每年召開期刊工作研討會,交流經驗、探討問題,研究對策。此外,總會組建綜合期刊編委會,分會組建專業期刊編委會,總會理事和分會委員成為學會期刊編委會的主干力量。
學會期刊是學會掌握學科建設主導權、話語權和保證學科知識體系完整的重要體現。學會與期刊共同策劃重大選題,并組織實施。比如,《中國機械工程》策劃出版展望新世紀機械工程學科前景專輯,產生重大影響,引領學科發展方向。
期刊編輯部與專業分會合作組織學術活動、共同策劃組織專題,成為學會組織學術交流的常態化形式。在學會大型活動期間,期刊組織相應活動,相互支撐,比如,評選期刊高影響力論文,在學會年會期間發布。而在各類學術會議發表的優秀論文,均被推薦到期刊發表。學會連續7屆承擔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制造業與材料集群)遴選推介工作,促進優秀論文的傳播和推廣。學會還連續4年遴選在科技前沿有突破和建樹、對原始創新有引領作用的優秀論文,促進其在國內科技期刊首發,推動我國科技期刊質量提升。
隨著網絡化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于學術知識獲取的方式和要求也發生了改變。科技期刊的內容傳播形式正在逐漸從紙質刊物向網絡平臺轉移,科技期刊不僅是刊登論文的平臺,也成為科技傳播的媒體。近年來,學會期刊借助新媒體,不斷提升期刊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機械工程學報”微信公眾號每日發布2 條信息,已形成“論文推薦”“論文100 秒”“論文寫作指導”“最關注論文Top 6”等固定欄目。2021年,《機械工程學報》JME 學院開通視頻號直播平臺,與“機械工程學報”微信公眾號聯動。組建短視頻團隊,以展示試驗過程為主的短視頻,吸引粉絲近8000 人,2021年發布短視頻90 多個。線上直播2021年電力電子化未來能源系統國際論壇等,實現首次國內外三地連線、首次同聲傳譯、首次在院演播廳舉辦。
2021年,《中國機械工程》創建學術交流品牌“機械人學堂”,以線上、線下、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展示學科內高質量學術報告、前沿技術網絡課堂和優秀作者學術成果,共舉辦3 次學術交流活動,逾7800 人次在線收看,取得良好的讀者反饋和社會效益,也有效豐富深化了專題出版的內容。
同時,學會期刊群也認識到,科技期刊不 是只為作者發表論文,為讀者訂閱期刊,而應該面向科技工作者,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知識服務。學會期刊群借助多媒體學術交流平臺,著力進行全數據搜索平臺開發,為提供更優質的知識服務做充分的前期準備。
在期刊集群化建設過程中,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充分發揮主導和協調作用,更好地配置和整合旗下的期刊資源,目前已經形成以旗艦期刊《機械工程學報》為核心的“一核多層,協同發展”的期刊集群發展模式。下一步學會將繼續以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繼續升級和改造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期刊網,完善和更新部分功能模塊,實現主要期刊的投審稿等工作流程在統一平臺完成,逐步實現期刊資源的積累和專家資源、知識資源的共建共享;繼續探索與出版機構合作,籌建學會期刊出版的法人實體,逐步實現管辦分離、編輯與出版分離,促進學會期刊出版的集約化、集團化發展。
鏈接
學會主辦的期刊概況
目前,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主辦的科技期刊共37 種,其中,第一主辦(中國科協主管)期刊21 種,包括英文期刊3 種(《中國機械工程學報(英文)》《中國機械工程學報:增材制造前沿(英文)》和《中國焊接(英文)》),主辦期刊數量位居全國科技期刊主辦單位前列。
學會具有多年的辦刊經驗,期刊整體水平高,在業界影響大。學會主辦的期刊覆蓋機械科學與工程各個分支領域,并與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科學與技術等多個學科交叉,是我國工程領域極具代表性的一個期刊集群。各期刊普遍創刊時間較長,最早創刊的是《機械工程學報》,于1953年創刊。
學會主辦的期刊在歷次年檢和質量檢查中都質量優良,每次年檢均為合格期刊。根據《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機械工程學報》綜合評價指標排名多年來一直位居第一,《中國機械工程》位居第三,其他多種期刊學術指標在同行中名列前茅,在國家及相關部門的歷屆評獎中表現突出,在業界具有較大影響,有一定的品牌基礎。截至2022年底,學會期刊已榮獲各類獎項29 項,獲項目資助20 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