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強
(河北省秦皇島市昌黎縣文物研究保護所,河北 秦皇島 066600)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發展,預防性文物保護工作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黨中央、國務院辦公廳出臺多項政策意見,安排專項資金,全力推進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發展。特別是從2012年后,文化部門專門出臺指導意見,引導各博物館建設文物環境監測系統,推廣環境質量綜合評定技術,為珍貴文物配置儲藏柜和保護囊匣等,最大限度降低文物自然損耗,保護珍貴文物。經過10年發展,我國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立足全國整體形勢上來看,博物館館藏文物腐蝕損失率依然居高不下,現有硬件條件、資金投入、管理方式與嚴峻保護形勢相比,十分捉襟見肘。比如,庫房面積不足、分級分類不細、現代化保管設施不足、環境控制系統匱乏、溫濕度不達標、防震技術落后等,這些都有待后續工作中進一步改進落實。
“文物預防性保護”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1930年羅馬國際藝術品保護研討會上首次提出[1]。最初的文物預防性保護主要作用是保護文物完整性,減少外界修復干預措施等。隨著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發展以及理念不斷創新,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無論從理念認識還是保護的措施、方式、范圍都發生了不小變化。文物預防性保護是指在不危及文物真實性的前提下,延遲任何形式的可以避免的損害所采取的必要措施和行動[2]。具體任務就是應用一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打造適宜文物保存的最佳環境,并對環境進行有效監控,延緩文物的自然侵蝕和損壞,從源頭上保護文物。核心是通過一系列措施手段,讓文物始終處于相對穩定、污染物嚴格控制、恒溫恒濕的綜合環境中,全力延緩文物自然衰老和侵蝕腐化。一般來說,文物特別是珍貴文物大多都在博物館內保存,因此館內綜合環境、文物儲存微觀環境就顯得尤為關鍵。常見環境因素包括溫度濕度、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含量、光照輻射、化學腐蝕、環境震動等。
相對國外發達國家而言,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整體起步較晚,2005年,國家文物局出臺文物保護“十五”規劃,將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列為下一階段重點工作,并組織《影響文物保護的環境因素及環境質量標準》的起草工作,逐步展開相關工作。2005年開始,國家文物局在全國開展館藏文物環境以及損壞調查行動中,有針對性地制定了相關保護政策。在甘肅、湖北等國家重點博物館開展試點工作,從庫房面積、硬件設施、規范管理等方面進行標準和規范化。組織相關單位開展了相關方面專題研究。
“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間,隨著國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我國館藏文物保護工作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了一批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評估、調控的技術成果,館藏文物環境調控、文物環境控制系統等先進技術得到研發推廣。對館藏文物整體環境參數設置、質量評估指數等也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標準體系,智能展柜、防震裝置等全新設施先后研發出臺。
“十三五”以后至今,我國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開始由重點博物館向基層博物館進一步拓展延伸,國家文物局也提出了兩個轉變,即“由注重搶救性保護向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并重轉變,由注重文物本體保護向文物本體與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轉變”,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被再次提到了新高度。各類技術標準、相關防護設備設施、智能信息化檢測系統等進一步優化,相關企業和市場進一步規范。
1.管理體制僵化,保護理念意識有待升級
我國大部分博物館屬于國有博物館,歸屬地方政府管理,因此,管理體制機制相對傳統落后僵化,文物保護理念意識與時俱進不足,這些問題在一些縣級或基層博物館尤其明顯,保護方式、防護方法因循守舊,不愿創新不敢創新,特別是預防性保護理念和意識相對缺乏,有待進一步轉變升級。
2.忽視館藏文物保護主責主業,過分追求經濟效益
博物館歷來屬于“清水衙門”,很難與經濟效益聯系在一起。但近年來,隨著國家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博物館與文創旅游產業交融合作進一步升級。在這一大背景下,不少博物館特別是經費較少的基層博物館,在工作中過于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文物保護工作主責主業,將文物當作搖錢樹,過度開發、展覽和使用,保護措施不到位,甚至為制造噱頭,擅自對文物進行包裝加工,雖然表面一時光鮮亮麗,但實質上卻加速文物衰老。
3.制度機制不健全,整體管理不到位
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涉及博物館各個部門,需要一整套制度機制、管理規范和參數標準進行有效支撐。目前很多博物館特別是基層博物館,預防性保護制度機制不健全,執行不到位,管理不到位,措施不到位,工作標準要求較低,早文物運輸、保養、維護過程的精細化、系統管理不夠,無法對文物起到更好保護作用。
1.硬件設施不到位,文物儲存環境不達標
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最重要的是對文物儲存整體環境的控制。目前有些博物館特別是基層博物館,由于經費、投入等方面原因,導致基礎設施不完善、整體儲存環境不達標,比如,建筑物材料不達標、釋放有毒有害物質、基本三防不達標;館內布局、功能區劃不合理;文物庫房面積小、缺乏防震設施;展柜陳舊老化、缺乏恒溫恒濕系統、真空充氮滅菌設備缺乏等。而更高一個層次的文物預防性保護綜合監控平臺系統、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環境監測調控系統等,對于基層博物館來說無疑是一種奢望。對于較高層次博物館來說,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監測手段單一、調控措施不到位、設備維護不及時等問題,比如,中央空調、除濕設備老化功率下降,囊匣密封性下降等,不利于文物長期保護。
2.重前期項目建設,輕后期運行管理維護
重前期項目建設,輕后期運行管理維護是目前很多博物館存在的普遍問題。為進一步加強文物預防性保護,很多博物館上馬很多項目,比如,自動恒溫恒濕調節系統、文物保護環境安全檢測系統、可移動文物溫濕度調控、文物預防性保護監測系統等,但后期的運行維護管理卻沒能做到與之匹配,沒有專人負責管理,系統維護不及時,數據匯總分析未發揮作用等。一些基層博物館日常經費不足,無法負擔恒溫恒濕柜、系統正常維護費用,缺乏技術型人才,過于依托外包管理等,這些都導致很多高技術項目未能發揮應有作用。
3.整體投入不足,人才隊伍比較缺乏
各級博物館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每年經費相對固定,很難提高投入,特別是一些財政情況較差的縣級和基層博物館,每年經費更加捉襟見肘。而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卻又是一項經費需求量較大的工作,相關項目建設、設備設施、維護管理都需要大量經費,投入不足與工作開展要求矛盾日益凸顯[3]。另外,由于館藏文物保護工作技術含量高、細致繁瑣、專業性強,對專業性人才要求也比較高。而目前我國博物館特別是基本博物館,高端人才、復合性人才相對匱乏,無法有效支撐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
前面兩個方面的短板和不足,都是基于博物館自身而言的。而以下方面問題,則是立足整個文物保護行業領域的宏觀性問題。首先,關于文物保護基礎科學方面研究,我國整體開展較晚,特別是在文物預防性保護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基礎理論、技術標準等還不完善,比如,對低濃度、小容積的文物保存微環境細化規定不足等。其次,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目前我國文物保護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市場秩序還沒有形成,創新型產品少,無法有效對接博物館需求等。
博物館特別是基層博物館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明確自身職責定位,確保回歸到文物保護主責主業上來。各博物館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負責的態度,進一步增強文物保護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加強和改進文物保護工作,充分發揮博物館應有職能和作用,保護珍貴文化資源。統籌好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關系,合理規劃安排博物館市場化行為,減少珍貴文物不必要地移動,降低損壞侵蝕風險。要創新考核方式方法,增加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考查比重,強化工作指引和導向性,推動工作發展。
加強館藏文物的預防性保護工作,基礎研究與整個產業鏈發展是技術支撐和有效保障。建議國家或省級文物部門,一是成立專門研究機構,進一步完善相關基礎理論研究,細化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風險管理理論與方法,建立分級分類的館藏文物風險管理規程,研究不同場景下的監控策略,并采取試點推進的方式,逐步落地實施[4]。二是立足高位,進一步研究館藏文物保護的管理機制、服務模式、系統管控方法、整體解決方案等,特別是提高普適性、針對性,為基層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和業務指導。三是出臺相關產業引導政策,扶持引導文物預防性保護相關上下游產業發展,推動文物保護裝備集成應用、在線監控系統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為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歷史文物經過數千年歷史,本身十分脆弱,對保存環境要求相對較高。加強博物館保管環境建設就成了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的重要工作。博物館應結合實際,從場館面積、陳列設施、環境控制、儲存匣柜等多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加強文物保管環境建設,采取有效合理的舉措降低文物自然損耗。首先,結合實際對現有文物庫房進行升級改造,確保屋頂防水防潮,整體材料隔音隔熱,環境密封性好、遮光性好,將外界因素對文物干擾降到最低。比如,江蘇武進博物館全力推進文物標準化建設,完善庫房分區布局、功能設施,并按照一級風險防護級別設計配置安防、消防系統,還引進了高精度圖像以及數字化處理軟件和設備,榮獲江蘇“金牌庫房”稱號。
其次,建立完善恒溫恒濕系統,配備密封儲藏柜及囊匣,特別是要避免文物直接與空氣接觸,防范空氣氧化、陽光照射、溫度變化等對貴重文物的侵蝕。比如,成都博物館,通過“中央空調系統+除濕機”“恒濕機+調濕劑”“干燥劑+防霉劑”“真空充氮”“惰性密閉”等組合方式,打造庫房整體環境、提升柜架保存環境、強化囊匣密封環境三重防護系統,全力保障館藏文物安全。
最后,全面加強防震預防性保護,對博物館組織進一步升級改造,安裝橡膠底座、隔震層等裝置,通過設置防震臺、防震隔層、防震地板等加強展陳展柜防震,確保文物安全。比如,陜西省博物館,對于珍貴文物,特別采取粘、捆、卡、支等方法,盡可能使浮置文物固定于基礎面上,或增加接觸面的摩擦力,減少外部震動作用力,防止滑動、搖晃或顛覆[5]。

圖1 展柜防震臺

圖2 恒溫恒濕柜
當前我國已全面步入智慧時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已經全面融入生產生活,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也要堅持與時俱進,充分運用大數據、自動感應、智能檢測、自動控制等技術,建設完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評估和環境調控系統,打造智慧指揮平臺,全面監視博物館整體環境參數,及時主動干預調節,并對重點文物實行24小時視頻及環境監控,確保萬無一失。有條件的博物館,還可通過無線傳感監測和實驗室監測分析系統,全面收集博物館展廳、展柜、囊匣等各類環境數據,及時發現環境問題,分析原因并采用調控措施,確保文物始終處于最佳環境狀態中。比如,上海博物館,建設全國首家數字化管理平臺,按照“人、館、物”三個層次,對博物館運行管理進行整體調控。在“館”的方面,通過環境監控系統與自動控制系統,對文物保存環境參數(溫度、濕度、浮塵污染物、光照輻射、SO2濃度、CO2濃度等)進行實時監測,超過閾值,系統將自動關聯空調系統、除濕系統、空氣凈化系統,自動進行調節,持續保持良好環境狀態。在“人”的方面,通過展館App、Wi-Fi信號等設施,抓取客流數據,可實時反映博物館實時游客數量、觀眾的實時方位以及整體分布,并根據場館承載量和預設閾值進行預警,方便運營方及時調整入場人數,為游客營造更加舒適的參觀體驗。在“物”的方面,通過系統對文物庫房、恒溫恒濕柜等的實時監控,掌握文物保存環境,及時進行干預調整,確保文物始終處于最優保存環境中。又如,重慶博物館,采用中電科方案,打造博物館綜合管理平臺,集環境監測、自動調控、數據存儲、關聯分析四大功能為一體,致力于為文物創造穩定潔凈環境,成為行業標桿。這些都值得各地博物館參考學習。

圖3 重慶博物館綜合管理平臺

圖4 重慶博物館綜合管理平臺
日常養護是館藏文物保護的基礎性工作,也是最重要工作之一。加強館藏文物日常維護保養,可以延緩文物腐蝕過程,是保障文物的長久保存和傳承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博物館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其館藏文物類型,采購充足的真空充氮消毒設備和輔助設備材料,科學制訂養護計劃,嚴格按照標準要求,謹小慎微地進行維護保養工作,確保文物始終處于一個良好的保存狀態。此外,博物館還要進一步加強各類設施設備的運行維護管理,中央空調、加濕除濕、防火防盜等大型系統制訂詳盡維護計劃,定期維護保養,及時更換老舊零部件,確保館內保存設備健康穩定運行。有條件的博物館應對各類囊匣柜架每天巡查,保證密封完好,各類文物修復保養專用耗材(清洗材料、保養溶劑、保護膜、保護袋等)要配備充足,滿足日常需要。對于已經配置數字化監控平臺系統的,要定期對平臺系統進行掃描殺毒,科學設置權限,確保系統連續平穩運行。
加強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工作,投入經費是基礎,人才隊伍是保障。首先,博物館要轉變思路理念,強化事前預防理念,調整投入方向,將經費更多運用于專業設備采購、場館升級、環境監控系統等文物預防性保護項目中。要建立完善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專項經費制度,加強經費使用與管理,確保專款專用。其次,結合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要求,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外部引進+內部培養”相結合方式,積極引進領域內高精尖人才,帶動整體工作,同時針對現有人員加大教育培訓力度,特別是圍繞計算機、環境監控、文物環境影響因素、文物保管設施等預防性保護方面內容,開展專題業務培訓,提高專項工作能力和水平。
文物預防性保護是一項周密性、系統性工作,必須依托一整套嚴密規章制度和管理機制進行有效支撐。首先,博物館要進一步加強文物預防性保護規章制度建設,細化內容完善流程,強化執行能力,確保不折不扣執行到位。其次,強化內部考核,將文物保護工作列為內部考核重要內容,增加考核分值權重,推動工作深入落實。最后,加強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日常監督檢查,確保各類設施設備正常運轉,日常維護管理及時到位,切實提升文物保護效果。
新時期,進一步加強館藏文物預防性保護,是一項艱巨和重要的工作任務。有關部門、博物館要進一步轉變思想認識,明確把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作為重點工作任務,加大資金人員投入,完善制度機制,強化信息化、智慧化技術支撐,加強文物保存環境監測和調控,抑制各種不利環境因素對文物的危害,為文物打造一個更加健康和安全的保管環境,讓歷史文物永葆“青春亮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