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蓉 張麗媛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
面花流傳于以耕種小麥為主的北方漢族地區,是由廣大的農村勞動婦女所創造,在民間的婚喪嫁娶、歲時節令、祭神祀祖、壽辰滿月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面花又稱面塑、禮饃、花供、捏面人等。在陜北,面花又被稱為“老饃饃”“子推饃”,是陜北特色節令面食。陜北面花造型獨特、題材廣泛、裝飾豐富,不僅是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餐桌上的美味和饋贈友人的禮品,更是民俗文化的載體和民俗活動的媒介。可以說,面花藝術集中體現了陜北的面食文化與民間風俗,承載著陜北的人文歷史,散發著黃土地的氣息,在陜北高原絢麗綻放。
陜北面花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當地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作出的集食用和觀賞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造型生動、裝飾豐富、色彩艷麗、制作精巧細膩等特點,其是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深受人們喜愛。每逢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等重要時刻,面花都是必備之品,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望、對生命的禮贊以及生殖崇拜的內涵。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陜北地區的面花藝術逐漸成為民俗活動的產物以及民俗文化的載體。面花作為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人們的保護(如圖1)。

圖1 陜北面花
陜北面花扎根于陜北,主要集中在洛川、黃陵、富縣、府谷、神木、子洲等地。這里的面花在塑造方面更加夸張,裝飾精美、色彩濃艷,并有豐富的精神內涵和獨特的審美價值。面花俗稱“面羊”“面虎”“面人”等,相傳是我國古代由金石禮品和圖騰逐漸演化的產物,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由果腹需求轉為節日祭祀,久而久之,逐漸演化成地方文化習俗,并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每逢四時八節、生、婚、壽、葬,人們以針線、梳子、剪刀為工具,用白面揉捏出千姿百態的花、鳥、蟲、魚、豬、狗、雞、人物、建筑物等,拙樸生動,與陜北人民樸實憨厚的性情相對應,蘊藏了陜北人的樸素美學觀,寄托了遠古以來陜北人對生活的美好祈福。
在古代社會,人類遭遇自然災害和意外危險的概率比現代人要大得多,加之衛生保健條件惡劣,初生嬰兒的成活率是較低的。剛出生的嬰兒要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分子,還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考驗,弱小的生命需要很多外力的扶助和呵護才能完成他的成長并完整地走完一生。禮饃的原始意義是用來食用的,是保證生存的,它自然被賦予了保證生命健康和延續的神奇魔力。因此初生禮饃就具有了呵護生命與關照生命的民俗意義。
陜北民間孩子過滿月或百天時,親朋好友會送一種名為“曲連”的禮饃作為賀禮,這種禮饃外圓中空,呈環狀,上面裝飾有花草圖案,或者裝飾有幾何紋樣,親朋好友用紅繩把“曲連”成對連接并掛在孩子身上,用來祈求保佑孩子健康平安成長;初生孩子的外婆和舅家除了送“曲連”外,還要送一種滿月花饃:如果是男孩,便送“老虎饃”,又稱為“老虎混沌”,祝愿孩子虎氣生生,富有陽剛之氣(如圖2);如果是女孩,便送“兔兒饃”,祝愿女孩乖巧可愛,同時也祈求家族興旺。

圖2 老虎饃
結婚是人生大事,在陜北民間習俗中,訂婚時女方父母要送給未來女婿一對“老虎混沌”,祈愿其得到虎神的保護,充滿活力;男方父母要送給未來兒媳一對“插花混沌”,寓意新人婚后的生活幸福美好。結婚時,由男女雙方的親戚捏制,在大喜之日送給新郎、新娘一對“混沌禮饃”。一個面龍、一個面鳳,上塑有龍鳳、魚戲蓮、鳳戲牡丹、蛇盤兔等形象,再裝飾以各種花鳥魚蟲,寓意陰陽相合、子孫繁衍,寄予了對新人的美好祝愿(如圖3、圖4);舅舅還要送給外甥一對名為“展腰虎”的面花,裝飾在新房內,寓意外甥像老虎一樣強壯,早生貴子。

圖3 混沌禮饃

圖4 婚俗禮饃
在新人未進洞房之前,新房中的炕上要頭靠頭地豎放兩個枕頭,在枕頂上放兩只面做的小白兔,白白的身子、紅紅的眼睛,非常可愛。新娘進洞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枕頭推倒,讓兔子滾到炕上,表示她愿意到這家落地生根、生兒育女。在炕上還要放一對盤成餛飩形的面團,上面捏上各種鮮花、蝴蝶、蜜蜂,還要放上四顆核桃。餛飩表現的是圓滿和混沌初開的意思,鮮花、蝴蝶、蜜蜂和核桃則表示生育力旺盛。
人誕生的那一天為“生日”,即“壽誕”,也叫“壽辰”。生日是人生旅途的起點,是人生中一個很重要的日子。因此,人們習慣于在生日這一天舉行慶賀活動,是謂“過生日”“做壽”,亦稱“祝壽”。漢族民間壽誕風俗流行于全國廣大地區,指為老年人舉辦慶賀生日的活動。古代有持酒祝人長壽之禮,然并非行于誕日。于誕日做壽起于南朝,盛于唐代以后。一般自五十歲開始,民間重視逢十的誕辰,稱“壽誕”。部分地區,男子逢九之數,提前舉行。年滿六十歲、八十歲,舉行誕生日慶賀禮儀,稱“做大壽”。五十歲以下之誕生日慶賀禮儀,則稱為“做生日”。在陜北民間傳統中,老人過了六十歲以后,兒女們要為老人過壽,本家兒女備好酒菜,女兒、女婿、外甥提上壽桃、美酒和肉前來祝壽。隆重者需設壽堂,燃燭結彩,做壽者稱為“壽星”,于中堂受親友的祝賀與晚輩的叩拜。獻壽禮畢,入席共飲壽酒,吃壽面。老人壽誕之時,晚輩們蒸制壽桃賀壽,祝愿老人健康長壽,以此表達對老人的孝敬之心。
桃子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總與仙、壽連在一起,一直是長壽寓意的代表。比如《西游記》中,王母娘娘蟠桃園里有三千六百株蟠桃樹,前面一千二百株,花果微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得道;中間一千二百株,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舉飛升,長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紋細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因此,壽桃寓意幸福健康、吉祥如意、延年益壽。把壽誕禮饃蒸制成壽桃模樣作為慶壽的賀禮送給“壽星”,是非常適合的禮物,用以表達對老人的美好祝福,祈愿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如圖5)。

圖5 壽誕禮饃
除夕夜接灶神時,用一根回旋的面條兩頭盤棗做成卷子饃,再由十個或二十個卷饃堆砌成三角形的棗山,以棗山作為祭灶供品供奉在灶神左右,祈求來年五谷豐登、步步高升(如圖6);正月十五,各街道搭建燈棚并供奉神靈,燈棚前擺放色澤艷麗、造型生動的面花,稱為“供兒”。一個個直徑約20厘米的圓饃上,塑有各種顏色的花,有菊花、牡丹、蓮花、梅花等,還有龍、鳳、鳥、兔子、蛇、鼠、蛙等動物,各種花卉寓意生活像花一樣美好,各種動物祈愿人們健康、快樂、吉祥,圓形花饃寓意生活圓圓滿滿,表達了人們趨吉避兇的美好心愿。清明節時,要蒸制“罐饃”,“掰子罐兒”是用來祭祀祖先的,“人口罐兒”祈愿家庭人丁興旺,“罐兒”代表著豐衣足食,體現著全家團圓,表現了陜北特有的鄉土風情。端午節時蒸制的“烙魚”,也叫“面魚”,是一種先蒸熟再炕干的面花,意思是把江里的魚已經蒸熟,再也不能去咬投江而死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把“烙魚”用線穿起掛在孩子胸前,祈愿驅災避邪。中秋節的“棗兒饃”,由白面加紅棗制作而成,寓意全家團圓幸福。

圖6 棗山花饃
中國民間傳統文化中,各地人民都十分重視“上梁”,無不舉行“上梁”儀式,因為人們都視上梁為大廈落成之象征,故珍重之。據史料記載,造屋上梁立柱作為禮儀始于魏晉時期,到明清年間已普及全國各地。中國自古就被稱為“禮儀之邦”,凡事都講究禮儀,建房造屋作為生產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儀式自然必不可少。上梁立柱其實是一種祈福儀式,人們舉行儀式的目的就是祈求房屋永固、生活美滿。
民間建房的程序包括選址、立中柱、上梁、立門、竣工等幾個步驟。其中“上梁”被視為建房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梁是建筑中架在立柱上面的橫跨構件,是上架木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民間認為,上梁是否順利,不僅關系到房屋的結構是否牢固,還關系到居住者今后是否興旺發達。民間有句諺語:“房頂有梁,家中有糧;房頂無梁,六畜不旺。”可見梁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性,所以每逢“上梁”都要舉行非常隆重的儀式。新房起架時,主人會用面團制作一個精美的插花“花供”來祭拜土地神,祈求房子牢固結實;新房入住時,主人還要準備精巧的“花供”來酬謝五土,恭請土地神安家,以表達房主誠邀的謝意。
面花藝術是依托民俗而生的,因此面花的內容和形式也會受到民俗活動的影響,成為民俗觀念的一種體現。在陜北,無論是孩子初生、婚俗禮儀、壽辰、喪葬祭祀、上梁立柱,還是日常生活的禮尚往來,面花都是重要的禮品,陜北面花與陜北的民俗生活密不可分。因此,面花的民俗寓意與造型特征就成為研究面花的重要理論基石,對它的發掘、研究可以極大地豐富和拓展面花藝術的創新發展之路,也可以為中國當代藝術設計借鑒傳統民間藝術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