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燕
許多做過健康體檢的人,都知道在體檢報告上所有的檢查項目都標注有正常范圍或正常值。體檢報告中出現指標有異常,可以一目了然。那么,看到這些指標異常該如何處理呢?
體檢報告一般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主檢報告,第二部分是體檢結果。
主檢報告是主檢醫師根據體檢者檢查結果,總結此次體檢發現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建議及進一步診治方案。這個對您非常重要,您一定要仔細閱讀。
體檢結果就是此次體檢的每一個檢查項目的具體報告結果及診斷,包括正常及異常結果。主要是了解此次體檢做了哪些項目及具體結果如何,哪些是正常的,異常的結果具體數值是多少以及B超、CT具體描述,更好的讓專科醫生了解情況。也為您今后的體檢作對比。
1.各科室查體的時候發現異常
如內科測血壓、外科乳腺及甲狀腺檢查、眼科視力檢查、五官科聽力檢查、口腔科檢查、婦科檢查等,醫師在檢查過程中發現異常,一般都會當時告知體檢者并建議進一步如何處理。如測血壓高,一般會建議休息3~5分鐘再測;反復測血壓都高,建議心內科門診診治。口腔科檢查發現問題需要進一步處理,多會提出建議。這些一般在體檢過程中與醫師交流溝通就能了解。
2.化驗指標異常
包括血、尿、糞等化驗檢查,主要反映各臟器功能情況。如血常規檢測可以了解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生化了解肝腎功能、血糖、血脂變等化。細菌感染會導致白細胞升高,病毒感染會導致白細胞計數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白血病,可引起白細胞計數減少、血小板計數減少。
腎炎、腎小球腎病、隱匿性腎炎,導致腎功能異常、尿常規蛋白尿等化驗指標異常,醫生一般會提出建議,如發現血脂升高,醫生會告誡你需要進行飲食控制、適當運動體重控制,甚至需要降脂藥物干預治療。肝功能異常,醫生會建議你進行相應的病因檢查,如肝炎病毒檢查、肝臟B超檢查是否有脂肪肝,詢問病史排除藥物性肝臟損害,等。
還有血腫瘤標志物。我們知道不同的腫瘤有各自敏感的血腫瘤標志物。如AFP是肝癌的特征性腫瘤標志物;PSA是前列腺癌的特征性腫瘤標志物;CA125是卵巢癌等婦科腫瘤標志物;CA153是乳腺癌的腫瘤標志物;消化系統腫瘤標志物有CEA、CA199、CA72-4、CA242等;肺癌的腫瘤標志物包括NSE、CEA、SCC等。血腫瘤標志物升高不代表就是患腫瘤,要結合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等其他手段綜合考慮,而且確診時一定要有組織或細胞病理學診斷。有些血腫瘤標志物在某些生理性或良性疾病也會升高,如懷孕期婦女AFP會升高。如慢性炎癥也有可能會導致血腫瘤標志物輕度升高,但一般升高不超過正常值2倍。對于正常體檢發現血腫瘤標志物升高但不超過正常上限的2倍的,經檢查未發現有腫瘤,建議2~3月左右復查血腫瘤指標,動態觀察其變化;如進行性升高則要警惕,需要到相關專科門診進一步檢查。如果體檢發現血腫瘤標志物升高超過正常上限的2~3倍以上的,建議及時去相關專科門診進一步檢查。如果本身是腫瘤患者,體檢血腫瘤標志物升高可能提示疾病出現了進展,建議進一步專科門診診治。
3.影像學檢查異常
包括X線、CT、MRI、B超、心電圖、胃腸鏡檢查。主要觀察甲狀腺、肺、肝、膽、胰腺、胃腸、乳腺等內臟器官有無占位性病灶。
在體檢時經常可以看到胸部CT提示肺結節,那么肺結節是怎么回事呢。我們知道CT是目前肺部檢查最可靠、最敏感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肺結節按大小分為微小結節(直徑<5毫米)、小結節(直徑為5毫米~10毫米)、肺結節(直徑10毫米~30毫米)。按密度可分為實性肺結節和亞實性肺結節,后者又包括純磨玻璃結節和部分實性結節。引起肺部結節的三大原因為腫瘤(包括肺癌、轉移性惡性腫瘤)、炎癥(包括肺結核球、肺曲菌病、細菌性肺膿腫、肺炎性假瘤)、肺結節病(纖維瘤、肺錯構瘤、肺良性畸胎瘤)等;肺結節鈣化主要是由于肺部病變恢復過程中纖維索條進行修復形成瘢痕,久而久之后人體體內的鈣鹽沉積到斑痕上,就形成鈣化灶。這種鈣化灶是疾病愈合的表現,類似于皮膚破損以后留下的疤痕,對人體沒有什么太大影響,只要定期觀察鈣化灶的大小和形態就可以。如一年可以做一次體檢,注意病灶的大小以及形態。如果有變化再給予處理,如果沒變化可以繼續觀察,不用特殊處置。體檢發現肺部結節,建議呼吸內科或胸外科就診,醫師根據結節大小、邊界、密度、血管等。確定進一步診治方案及隨訪時間。
體檢發現甲狀腺結節也是比較常見。甲狀腺結節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結節的質地可能是實性的(結節內部為固體組織),也可能是囊性的(結節內部充盈著液體)。甲狀腺結節可有多種病因引起,如增生性結節性甲狀腺腫、腫瘤性結節、囊腫、炎癥性結節。
高清晰甲狀腺超聲檢查是評價甲狀腺結節最敏感的方法。如根據結節的形態、大小、數目、結節邊緣狀態、內部結構、回聲形式、血流狀況和頸部淋巴結情況進行分級。
在超聲報告中經常看到甲狀腺TI-RADS分級,是對甲狀腺結節病型的分類。
TI-RADSO級:超聲無異常所見,需要通過其他檢查進一步確定。
TI-RADS1級:甲狀腺腺體大小和回聲可正常,未見結節和無囊腫,也未出現鈣化灶。
TI-RADS2級:為甲狀腺良性結節,邊緣清晰并且以實性為主,回聲一般欠均勻,可能有鈣化或粗鈣化灶,無惡性的風險。
TI-RADS3級:大多數為良性,為實質性腫塊并且回聲均勻,也有些為低回聲并且邊緣光整。
TI-RADS4級:有惡性病變可能,有極低回聲和微鈣化,邊緣不光整等,通常惡性可能比例為5%到50%左右。
TI-RADS4a:惡性的比例在6%~11%。
TI-RADS4b:惡性的比例大約是11%~81%。
TI-RADS5級:惡性的程度比較高,超過三項惡性可能很大了。
TI-RADS6級:可以通過活檢穿刺確診為甲狀腺結節癌。
甲狀腺TI-RADS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醫學指標,需要進行詳細的檢查才能完全確診。因此如果體檢報告發現甲狀腺結節3級以上,建議甲狀腺專科門診就診。
還有體檢經常發現是肝、腎囊腫。腹部B超檢查時經常發現肝、腎囊腫,多數良性的,多無明顯癥狀,先天性囊腫最為常見。一般根據囊腫數目分類,可分為單純性囊腫(含單發性和多發性囊腫)和多囊性(多囊肝、腎);囊腫一般是圓形或橢圓形的,直徑幾毫米到幾十厘米不等。囊腫大時可有腹痛等癥狀。小而無癥狀者無需治療,定期隨訪。囊腫超過5厘米以上,建議普外科門診(肝囊腫)、泌尿外科(腎囊腫)門診進一步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