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
體檢前,最好將個人的有關情況詳細向醫生說明,根據受檢者的身體狀況“量體裁衣”,做出既符合受檢者的體檢需要,又比較經濟實惠的個性化體檢方案。沒有明顯不適的健康體檢者,可選擇最基本、較全面的體檢項目,對身體健康進行一個初步的篩查,如血、尿常規檢查,心、肝、脾、腎等器官的超聲檢查。除了常規檢查,可根據每個人的年齡、性別、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具體情況,在基本項目的基礎上進一步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入檢查。
體檢當天的穿搭“有講究”。首先領口要寬松、低領,檢查甲狀腺、頸部血管需充分暴露頸部區域,若領口過高過緊,有可能造成不便,還有可能導致漏診。其次,衣袖要寬松,采血及測血壓時方便挽起袖子,充分暴露采血視野,同時卷起后不壓迫上臂,以免影響血壓測量的準確性。褲腳要寬松且薄,膝關節等活動檢查時,方便露出腿部,容易將褲腳挽至膝關節以上。女性體檢時注意別穿連衣裙、連體衣、背帶褲、連褲襪,衣服款式不要過于復雜或緊身,因為乳腺彩超和檢查需要裸露上半身。選擇沒有金屬搭扣的內衣和胸罩,切忌不要穿戴有鋼圈的胸罩,做胸透等檢查時就不用提前脫褪。
體檢當天素顏最佳,避免抹口紅、胭脂、粉底等化妝品,不要佩戴任何金屬飾品。影像學檢查要求受檢者身上沒有耳環、項鏈、手表、戒指、鋼筆、硬幣、打火機等。公務員入職、駕照等特殊體檢,對視力都有明確要求,因此,近視者最好選擇框架式眼鏡參加體檢,因為隱形眼鏡可能會影響眼睛角膜、眼壓等相關檢查。另外,體檢時因檢查項目較多,需多個科室來回穿梭,多項檢查需平躺檢查,因此穿一雙方便穿脫、行走的鞋子最佳。
需要提醒的是,體檢前三天內,最好保持正常飲食。勿飲酒及油膩食物,避免劇烈運動,保持良好睡眠。體檢前一天不吃過于油膩、高蛋白食物,避免飲酒,晚8點鐘以后應禁食,以免影響第二天空腹血糖等指標的檢測。
體檢開單預約時,醫生都會告訴受檢者需空腹。通常,這是防止進食后對一些空腹項目檢查造成影響或干擾,導致檢查結果不準確或誤診等。其中需要空腹的項目主要包括抽血化驗、空腹血糖、腹部B超、胃部檢查等。受檢者最好要保證空腹8小時以上,時間選擇上午7:30~10:00比較好。不宜太遲,因為體內生理性內分泌激素的影響,雖仍為空腹,也使血糖值失真。所以受檢者應該盡早采血,不要輕易誤時。
很多單位或公司組織體檢,受檢者往往嫌麻煩或怕尷尬,見到直腸指診、糞便檢查等“繞著走”。其實,直腸指診是一種簡單、有效、經濟的檢查方法,可輔助診斷直腸癌、便秘、大便失禁、肛門直腸痛等多種疾病。大便常規檢查通過化驗大便,能夠分辨消化道感染的致病菌是病毒、寄生蟲,還是細菌,還能夠早期發現胃腸疾病。因此,這些特定檢查項目不能隨意放棄。
每一份體檢結論是對體檢者的健康狀況的概括和總結,是醫生根據各科體檢結果,經過綜合分析對體檢者開的健康處方,對糾正不良生活習慣,預防和治療疾病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提示陽性的指標,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體檢中,數值高于上限,但沒有超出太多時,可近期到相關專科復查;如果指數依然高,那么一個月后再去檢查,注意觀察動態的數據。平時一定要注意相關癥狀,比如大便的次數和形狀的改變,必要的時候做腹部的CT、胃鏡、腸鏡等進一步明確診斷。如果半個月后的檢查恢復正常值,且身體沒有特殊狀況,保持常規檢查就可以了。
對體檢報告中出現的陽性結果,過度焦慮完全沒有必要。體檢的許多指標本身就是處于一個動態水平上,體檢測到的是一個瞬間的數值,并不能作為診斷的完全依據。簡單說,指標數據不在正常值內,也不代表一定有病,例如休息不好轉氨酶會增高。因此,體檢中發現指標超標,不必恐慌,還需要復查才能確診。
“陰性”“未見異常”“完全正常”……體檢報告出來了,不少人打開隨意翻翻,看看沒有什么大問題,覺得這份報告單沒什么利用價值,就將其隨手一丟。對此,陳玉輝主任提醒說,目前,大部分體檢指標的設定是根據疾病標準而非健康標準來定,換句話說,體檢指標正常只能說明身體狀況達到60分的及格標準,卻不能說明身體是健康的。
體檢后,受檢者不要局限于結論的“正常”或“不正常”。體檢報告中的每一個數據,是對整個身體狀況的細分。“有些指標雖然看著是在正常范圍,但是一旦綜合幾年的數據來比較,就有參考價值了。”陳玉輝主任說,比如有些人的某個指標幾年來是呈一個動態變化的,雖然在正常值范圍,但一直往臨界值方向走。這一對比就知道,某些生活方式可能出現問題,需要改變了,否則日后就可能會有潛在的疾病爆發。
學會歷史地看體檢報告,縱向比較更有利于疾病的早期發現。當拿到最新的一份體檢報告,看到里面某項指標有個箭頭,哪怕數值比參考值大了很多,也不必太緊張。首先要做的是拿出去年、前年,甚至更早年的體檢報告。看看這些年身體有哪些變化,如果發現某些指標在持續升高,或者突然增高,要及時找醫生。
所以,把前幾年的體檢報告單當作私人健康檔案存檔歸類,并把重要身體數據統統制成表格,密切追蹤。這樣可以提前預知未來5~10年內患某種慢性病的概率,方便及時提醒自己。不可忽視醫生提出的各種干預、預防和治療措施,包括飲食、營養、鍛煉、作息、藥物等等。
體檢只是體檢系統工作最低端的部分,健康風險管理才是體檢的終極目標。專家強調,很多疾病是需要多次復查才能知道結果的,不能單憑一次體檢結果異常就下疾病定論。即使每年體檢都沒問題,也應該把以前的體檢報告保存起來,作為每年的體檢報告對比參考。如果患上了某種疾病,將以往的體檢報告提供給醫生,方便醫生更精準制訂治療方案。
解讀3個體檢“小術語”
人體檢報告中常出現的“復查”“定期檢查”“進一步檢查”等術語,也包含諸多奧妙。
1.復查。指某一項檢查指標此次出現異常,如尿酸偏高,可能與檢查前飲酒有關,應在一周內進行第二次檢查。
2.定期復查。指體檢的結果已有結論,為了觀察其變化,就必須“定期復查”。如在體檢中發現膽囊息肉、膽結石等,一般需要3個月至半年檢查一次,看看大小、形狀是否發生改變,如有變化就應及早手術治療。
3.進一步檢查。指在體檢中發現問題又不能確診,醫生就會建議你進一步檢查。進一步檢查的部位和方法不同于體檢,需要到醫院找專科醫生。當體檢結果已顯出某種疾病,并需要盡快治療時,醫生會建議你馬上“就醫”。此時,千萬不要耽誤時間,應立即上醫院就醫,聽從醫生的治療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