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偉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種病毒引發的肝炎,其中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通過消化道傳播的,也就是人把病毒吃進去后引起發病。在受災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破壞及衛生條件差,可能出現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散發病例,甚至暴發流行,因此災后救援人員要特別注意識別和防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是通過血液、體液傳播,一般的接觸不會造成感染。
病毒性肝炎根據起病情況、病程長短及病情輕重等,又分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可引起肝炎后肝硬化、原發性肝癌等。急性肝炎應及時到醫院就醫,慢性肝炎除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防治肝炎的藥物外,平時應著重注意養肝、護肝。
人們對病毒性肝炎往往有較深刻的認識,一旦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黃疸、發熱、腹部不適、乏力等癥狀,首先就會想到病毒性肝炎。這時需要仔細辨別,區分開肝炎與其他疾病。
非肝炎病毒感染
由非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近年有上升趨勢,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EBV感染)、巨細胞病毒、柯薩奇B組病毒等引起的肝炎。其臨床表現和肝功能檢查與病毒性肝炎相似。因此,當肝功能異常,而肝炎病毒相關指標均陰性時,應注意檢測上述病毒指標,有助于明確病因。
酒精性肝損傷
大量或長期喝酒,肝臟負擔過重,會導致肝細胞損傷,發生肝細胞的壞死和炎癥。酒精性肝損傷早期可表現為酒精性脂肪肝,逐步發展為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藥物性肝損傷
由藥物引起的肝損傷非常普遍,目前已發現有近千種藥物可導致肝損傷。常見情況有兩種,一種是藥物的毒性作用,如多種抗癌藥可能直接或間接損傷肝細胞;另一種與人的特異性體質有關,也就是說,某一類人用普通人不會引起肝損傷的某種藥物后,所發生肝損害,發生率較低,但無法預測。
自身免疫性肝炎
是患者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肝臟引起的炎癥和肝細胞壞死,一般表現為慢性和進展性。盡管是慢性的,但許多患者出現嚴重的黃疸、發熱和肝功異常,與急性肝炎癥狀相似。
常見癥狀包括食欲減退、腹脹、厭油膩食物、惡心、嘔吐、易疲倦等。外觀表現有面色晦暗、眼睛及皮膚發黃、肝掌、蜘蛛痣等。
面色晦暗 與太陽曬黑的皮膚不同,該情況面部暗淡而無光澤度。除此之外,嚴重的黑眼圈也是慢性肝病患者的早期癥狀,其中大多數為慢性乙肝。
皮膚發黃 從未患過肝炎的患者.在患急性肝炎后,早期可表現為畏寒、發熱、惡心、嘔吐、肝區不適、乏力,之后可突然出現眼睛及皮膚發黃。慢性肝炎患者若出現上述情況,往往表明病情加重。
肝掌 與常人的手掌顏色不同,普通人的手掌顏色紅潤,而患有肝病的病人手掌心泛白,無血色。
蜘蛛痣 中間有一紅點,周圍有血絲狀,當用棉簽一端壓迫痣中心時,全痣消失,放開后又會出現。這一肝病患者早期癥狀可與其他血管痣相區分。
肝病的危害不僅僅局限在肝臟,還可能發展為肝炎一肝硬化一肝癌,更可引發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如癌癥和各種心腦血管病。肝病患者由于肝臟解毒能力和免疫能力的下降,導致各種癌癥多發;由于肝臟代謝能力降低,可引起蛋白質、脂肪、糖的代謝異常,導致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病等。
肝炎防治原則
肝臟是個“沉默”的器官,即便出現病變也不會引起人體強烈反應,因此常被忽視,有的人甚至發展到肝硬化才知道自己有肝病。因此,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病毒性肝炎患者控制肝炎發展的根本措施,是進行積極有效的抗病毒治療。只有控制住病毒的復制,才能夠減少肝細胞損傷,減慢或阻斷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發展。
肝硬化防治原則
各種肝炎都可導致肝臟的炎癥和肝細胞壞死,甚至發展到肝硬化。因此,針對各種肝炎發病的原因,要進行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療,去除引發肝炎的病因。預防肝硬化的治療一定要早進行,而且要長期進行。
如果已經發生肝硬化,更要抓緊時機治療。治療過程中要隨時觀察病情和監測各項指標的變化,避免肝硬化發展到后期,出現肝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等肝硬化并發癥。
肝癌防治原則
及早發現肝癌能爭取到早期治療的機會。早期發現肝癌的有效方法,包括定期檢查甲胎蛋白等腫瘤標志物,以及肝臟的影像學檢查。肝癌的治療要盡可能采用創傷性小的方案,如肝動脈介入栓塞化療等。
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病,都需要長期、規范地治療,往往會牽扯患者及家屬巨大的精力和財力。希望通過世界肝炎日這樣的健康日,引起全社會對肝病的關注,認識肝炎,科學防治。
應急總醫院消化內科是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醫院。對消化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均有豐富的診治經驗。近期也將開設胃食管反流病、消化道早癌篩查、便秘、腸病等專病門診,特別是在內鏡及介入聯合治療消化道瘺、消化道梗阻、肝臟惡性腫瘤的介入診療等方面有豐富的診療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