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小進
提起小女孩患腹股溝疝需要治療,家長可能會疑惑不解,腹股溝疝不是男孩才會患的疾病嗎?但臨床上,小女孩同樣會患腹股溝疝。
體內臟器或組織離開正常解剖部位,通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稱為疝,老百姓俗稱“疝氣”。疝氣是一種常見病,其中發病率最高的就是腹股溝疝。即由于腹股溝處的腹壁、皮膚組織薄弱或有先天性缺損,導致腹內器官離開了原來的位置,進入了缺損部位,形成了腹股溝位置的疝氣。
腹股溝區在醫學上是指肚臍之下的下腹壁以及兩條大腿根部之間的三角區域,腹股溝疝則是這部分位置所形成的包塊。
首先要了解男孩腹股溝疝發生機理。在男性患兒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睪丸從腹膜間隙內的脊柱兩側平第二及第三腰椎處逐漸向下移降。胚胎3個月時,睪丸下降到髂窩內;至第7月,睪丸已接近腹股管的上方開口即腹環處。在睪丸下降過程中,腹膜被睪丸向前推頂移行而成腹膜鞘狀突。胎兒出生前1個月,睪丸在腹環處連同腹膜鞘狀突共同進入腹股溝管,睪丸緊貼在腹膜鞘狀突處的后面,大多于出生前降入陰囊內。若出生后睪丸未降入陰囊,仍然滯留于腹后壁或腹股溝處,即為隱睪或睪丸下降不全。正常發育情況下,出生后不久腹膜鞘狀突開始萎縮閉塞,除在睪丸附近形成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完全閉鎖,成為韌帶或消失。如果腹膜鞘狀突沒有閉塞而繼續保持開通狀態,形成囊袋狀與腹膜腔交通,即成為先天性腹股溝斜疝或交通性睪丸鞘膜積液的解剖基礎。據Keith統計,約有30%的男性嬰兒出生后4個月腹膜鞘狀突尚未閉合,當腹膜腔內壓力增高時,即可由此發生腹股溝斜疝。
同樣,在女性腹股溝管中有子宮圓韌帶和髂腹股溝神經,以及生殖股神經的生殖支通過。子宮圓韌帶有伴行的動靜脈。出腹股溝管以后,子宮圓韌帶成散在的纖維束,終于恥骨結節和大陰唇的皮下組織中。此外,在女性腹股溝管內還有已經閉合的腹膜鞘突,其末端到達大陰唇的上部。在罕見情況下,腹膜鞘突沒有閉合仍然為管狀,由之可以發生大陰唇囊腫或先天性腹股溝疝。
小女孩腹股溝疝形成,一方面是存在先天性解剖因素,腹股溝管內腹膜鞘狀未閉合;另一方面是后天腹內壓增高因素,如經常性咳嗽、便秘、跑跳運動、哭鬧等,導致腹內壓升高,使腹腔內臟器離開正常位置,脫出到腹股溝管內或會陰部,形成腹股溝疝。
一旦發生腹股溝疝,一歲以下嬰幼兒可暫不考慮手術,密切觀察到2歲半左右。嬰幼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腹肌逐漸強壯,疝有可能自行消失,也可以輔助外用疝氣帶或繃帶外加壓腹股溝管腹環處,防止疝塊突出,給其創造自行愈合的機會。在觀察過程中,有時會發生疝嵌頓,嵌頓內容物一般為小腸管、大網膜,個別為卵巢及輸卵管、盲腸及闌尾、乙狀結腸等,一旦發生嵌頓,需要及時手法復位或急診手術治療。一般講,疝嵌頓時間在10小時內,病人全身及局部情況較好,可以試行手法復位。但手法復位僅僅是一種救急手段,治標不治本,對同一患兒不建議反復使用。6個月以上的小兒,腹股溝疝自愈的機會很少,家長不要抱有幻想,一味等待是不可取的。隨著年齡增長,活動增加,疝塊的增大,都有滋生并發癥的可能。一般建議觀察到4~5歲,患兒各方面條件都比較理想,適合進行手術。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若患兒疝經常性復發,可以到2~3歲,甚至更早點手術。手術方法之一是傳統手術切開行腹股溝疝囊高位結扎術;另一種是微創下(腹腔鏡下)行腹股溝疝囊高位結扎術。
生活中,如果發現小女孩腹股溝區或會陰部大陰唇處突出體表的包塊,若隱若現,應引起重視,謹防腹股溝疝。如果突發出現一包塊,伴有局部疼痛,腹痛、腹脹、惡心、發熱等,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發生嵌頓及絞窄疝,致腸壞死、穿孔、腹膜炎,嚴重時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