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美
隨著年齡增加,一些中老年人出現反復的髖、膝關節疼痛,尤其在上下樓梯時疼痛明顯,休息后可以緩解。很多人認為這是到了一定年紀不“中用”了,忍忍就過去了。其實,這多半是骨關節炎在作祟。如果關節疼痛只是一味忍耐,不及時進行干預,不保護關節功能,甚至可能致殘。
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最終發生整個關節面的損害,導致關節殘疾。有研究顯示,50歲以上人群中,80%的人在X射線下可見骨關節炎改變,僅30%的患者有臨床癥狀。因此,骨關節炎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關節病,但也是一種容易被忽視的中老年病。
骨關節炎好發于膝、髖這兩個人體主要負重的關節。中老年人如果日常上下樓梯、蹲起時膝蓋疼痛不適,早晨起床或白天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后出現關節僵硬感,活動后可以緩解,那很有可能是骨關節炎發出的信號,要及時就醫。否則隨著病情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平地走路疼痛,甚至關節變形等。檢查受累關節可見關節腫脹、有壓痛,活動時有關節彈響或摩擦感,嚴重者可出現肌肉萎縮及關節畸形。
臨床上,我們經常遇到一些關節變形已經很嚴重的患者來就醫。這些患者或多或少都曾嘗試過用敲打、貼膏藥、涂藥酒等方式來緩解疼痛,還有些患者甚至通過服用抗生素來對抗關節疼痛。然而,這些措施只能暫時緩解疼痛,不能真正起到延緩關節炎進展、保護關節功能的作用,反而耽誤了病情,最終致使疾病發展,以致關節變形。因此,關節疼痛勿忍耐,要到醫院做正規治療。
懷疑骨關節炎,一般通過血清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即可明確診斷。確診后要根據病情選擇恰當治療方式。目前,骨關節炎的治療以非藥物治療聯合藥物治療為主,必要時手術治療。
非藥物治療包括健康宣教,解除心理壓力,控制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適當的功能鍛煉和物理治療。
藥物治療包括控制癥狀藥物、改善病情藥物和軟骨保護劑。目前控制癥狀的藥物有非甾體消炎藥、糖皮質激素等,這些都是風濕免疫科的常用藥,既有止痛作用又有抗炎作用,但需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的藥物及用藥方式。改善病情藥物和軟骨保護劑一般起效較慢,需治療數周才能見效,常用藥物有氨基葡萄糖、硫酸軟骨素等。這類藥物具有抗炎、止痛、保護關節的作用,能延緩疾病的發展。
骨關節炎治療的主要目的在于延緩疾病的進展,保護關節功能。所以患者切忌只圖一時止痛快,疼痛緩解后仍要堅持使用改善病情藥物和軟骨保護劑。內科治療不能控制癥狀且伴有中、重度疼痛和功能障礙的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
最后,建議大家平時多注意對關節的保護,合理飲食,控制體重,適當運動,適量補鈣,注意走路和勞動的姿勢,防止關節受涼、受潮。當出現關節疼痛、酸脹等不適時,及時就醫,規范診治,最大限度延緩疾病進展,保護關節功能,改善生活質量。
常規情況下,醫生一般會建議患者進行物理康復,如局部熱敷、熱水浴、家用紅外線烤燈等方式進行膝部熱療。患者進行低強度的居家運動有利于緩解疼痛癥狀和僵硬程度。因此,在這里教給大家幾個居家訓練方法。
1.每次居家運動前,先進行約10分鐘的靜態伸展運動,即平躺于床上做上肢與下肢的伸展,再進行接下來的訓練。
2.肌力訓練。患者坐于床邊,雙腳懸垂,足踝處用繃帶綁約l千克沙袋(具體重量依個人體力而定),行抬腿膝關節伸直練習。雙腿同時進行,每日1次,每次15~30分鐘。
3.屈膝訓練。患者取平臥位,盡量伸直膝關節,再盡量彎屈膝關節。雙腿交替進行,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
4.柔軟度訓練。患者坐于床上,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伸直足尖朝上,雙手手指交叉掌心靠攏,自然緩慢向前伸展。每日1次,每次15~20分鐘。
運動結束后進行緩和運動(如肩部運動、臂腕伸展等),使肌肉、骨骼及關節各部位功能達到活動狀態。最好能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從而增加患者的身體活動度,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