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紅婷 李恬 尹曉媚 張淼
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引發了嚴重的浪費現象,而在高校這一培育人才的搖籃,浪費現象也是層出不窮。本文立足于青海民族大學的實際情況,聚焦主要存在浪費現象的三個區域,從“三位一體”的角度探究青海民族大學浪費現象背后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針對“三位一體”糧食浪費現象提出對策。
引言
2020年全球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在后疫情時代的背景下,糧食浪費這一問題逐漸被推向風口浪尖。近期,有關討論餐飲浪費行為的話題也沖向了熱搜。在疫情的影響下,國家及群眾都意識到了節約糧食的重要性,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應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從自身做起,在黨的領導下,從最簡單的每日“光盤行動”做起,以微薄之力將糧食來之不易的意識傳遞下去,如此才能更好地專注于學業,更好地成長。經過初步實地調研,青海民族大學主要在三個主要的用餐地點(食堂、超市以及宿舍)存在著“三位一體”的糧食浪費現象。本文從“三位一體”的角度進行相關調查,對糧食浪費的原因進行剖析并提出應對措施。
1. 青海民族大學“三位一體”浪費現狀
1.1 食堂浪費現狀
青海民族大學主要在東序校區、文實校區開辦了兩個食堂,食品種類豐富,兼顧了多民族的飲食習慣,但在對兩個食堂的調研過程中發現,有大部分同學把吃了一半的食物扔到餐桌上,有的同學甚至只吃了幾口,就把剩下的飯菜連同其他的食物一起倒進垃圾桶。同時,也存在塑料袋和一次性用筷的浪費。
1.2 超市浪費現狀
青海民族大學東序校區共有兩家超市,一家超市可以使用校園卡,另外一家主要是微信、支付寶支付。隨著電子支付的日趨便利,已經鮮少有學生再使用現金支付。相較于超市所售賣的日常用品,學生們更傾向于購買食品及飲料。隨著夏天的到來,天氣日漸炎熱,學生對冷飲的需求日益增多,但是其他類似于面包、餅干之類的食品,購買極少,導致食品過期,也存在一定的浪費情況。
1.3 宿舍浪費現狀
宿舍就餐產生的食物浪費現象主要來源于外賣。在疫情封校期間,外賣并不是學生的主要三餐來源。封校結束后,外賣開放,點外賣的人數逐漸增多,選擇外賣用餐的同學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帶來的是更為嚴重的外賣浪費現象。隨著各類APP極力推銷,外賣日益發展成為高校學生平常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數量呈現增長較快的趨勢。在青海民族大學校內,針對此問題發放問卷,其結果如下:問卷共256份,認為自己點外賣時存在浪費現象的同學有198位,占比為77.4%。由此可見,大部分青海民族大學的同學都認為在外賣層面上存在著糧食浪費現象。同時,根據對調查結果數據的定量分析可知,性別對浪費行為的主觀看法及態度、是否滿足用戶預期口味以及美團外賣騎手情況,在外賣食物浪費方面產生了明顯差異。
2. “PEST”模型下的青海民族大學“三位一體”浪費現象的原因分析
2.1 Politics(政治因素)
首先,對于青海民族大學糧食浪費問題中的政治因素,主要由學校和國家兩個方面的政策組成。第一個方面,青海民族大學作為一個民族類院校,學校對本專科學生有餐食補貼政策,如此一來,學生在三餐上的消費就寬松了許多,定時定額發放餐食補貼緩解了學生的經濟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浪費情況的出現。第二個方面,國家的宏觀政策。國家對糧食問題十分重視,對糧食類作物的種植投入力度很大,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以及科技方面的幫扶。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農民負擔減輕,糧食價格適當下降,飯菜價格相對較低,可能導致學生的浪費情況發生。
2.2 Economy(經濟因素)
對于浪費現象經濟因素的分析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其一,對于經濟水平而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人均可供支配收入明顯增加。當代大學生又多是獨生子女,生活費也隨之增加。在食堂吃飯不可避免的多點多要、節約觀念的缺乏和錯誤的糧食觀念是造成浪費的主要原因。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家長和老師對大學生的節約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再加上他們幾乎沒有挨餓的經歷,節約教育對他們的影響更是大打折扣。在大學生群體中,學生最易受到身邊同齡人的影響,廣泛存在的教育欠缺加劇了浪費現象的發生。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餐廳的數量越來越多,菜品也越來越豐富,加上現在人們節約糧食的意識越來越淡薄,導致生活中食物浪費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其二,對于資源狀況而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發展新理念的提出,使得我國農業供給體系的效率與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通過保證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提高了農產品生產的效率與質量。隨著糧食供給的不斷增加,人們杜絕浪費的意識越來越淡薄。
其三,對于產業布局而言。我國屬于“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符合我國的“八字方針”。發揮地方特色和區域優勢,可實現我國的產業發展。集群是我國農業產業布局的一大特點。近年來,我國的糧食產業實現了規模化、市場化和專業化的發展,使得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平穩發展。人們對糧食匱乏的恐懼感漸漸消失。
2.3 Society(社會因素)
青海民族大學坐落于青海省西寧市,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特色院校,院校教職工來自全國各個省、市,呈現大融合與交流的氛圍。一個學生選擇就餐時,不同的生活環境熏陶、價值觀等都是影響進餐選擇的重要因素,這些都會造成學生餐飲消費的多樣化。而多樣化的消費習慣未必能面面俱到地被照顧到,這就從消費多樣性的角度造成了食物浪費。同時,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學生們飲食越來越沒有規律,具有很大的主觀性。
2.4 Technology(技術因素)
造成青海民族大學糧食浪費現象的原因,從技術層面而言,影響程度最大的即為食堂。在實地調研中發現,食堂的設備存在更新不及時的問題。在校生的就餐時間大多是不一致的,在這種前提下,錯峰就餐時飯菜供應速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同時,由于學生們對飯菜口味的敏感程度不同,而食堂大鍋炒菜的模式難以改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并且餐廳的飯菜種類單一,沒有結合學校多民族融和的特色制作特色菜品,餐廳有些窗口提供的飯菜質量不高,不合大眾口味以及售飯窗口為了學生流量而過量打飯等原因,造成了學生在食堂產生糧食浪費的現象。
同時,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學生對錢的概念不清晰、每次容易購買過多品類的食物。在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等快捷支付方式出現后,錢已經從以前具象的人民幣變成了抽象的數字,學生很可能對花銷并不清楚,就間接導致了浪費。學生去超市購物時,很多時候為了方便會有囤糧的習慣,一次性購買多種品類的食物存放在宿舍。由于面包之類的食物以及牛奶等奶制品對新鮮度有要求,可能存放3-5天就過期了,因此很容易在宿舍過期不能再食用。水果一類的食物也存在著保存難度較高的特點,容易引起浪費。作為學校,青海民族大學存在一種特殊情況,就是寒暑假期間在校生數量減少,學生回家,超市的貨物都無法像平時的正常貨物售出量那樣售出,很可能產生部分食品堆積超過保質期的情況。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正常放在庫存保存,但是奶制品、面包以及方便食品,存在保質期短、更新速度快的問題,超市若不能在保質期規定的時間內正常將其售出,就會存在浪費的問題。并且,在調研中發現,點外賣時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在點餐時因為饑餓可能會點比較多,但是由于每個人的食量不同,男生和女生點外賣的量并沒有具體的區分,因此產生了浪費。
3. 針對青海民族大學“三位一體”浪費現象的解決對策
3.1 學生可通過軟件進行記賬
學生在消費過后,可以順手通過一些記賬app或者是小程序進行記賬,如此可以統計花銷狀況,對食物的支出心中也有數。另外,家長應該按月固定生活費,稍微嚴厲一點的教育方式能幫助孩子養成不浪費的良好習慣,在可以保證孩子獨立的同時,樹立良好的價值觀,畢竟“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3.2 共同點外賣、學會拒絕沖動消費
有的女生可能擔心一個人點外賣吃不完,可以同宿舍或者宿舍樓的同學搭伙一起點外賣,可以有效避免浪費情況,還可以共同參與商家的各種活動,省配送費。同時,在點外賣時,可以備注飯量大小或者性別,商家可以根據男女生食量的差異,做不同的餐食,在價錢上做出差別,這樣在不耽誤商家賺錢的基礎上,還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浪費情況。學生面對平臺商家各類的滿減促銷,不要沖動消費,根據自身情況點適合自己的量,以減少食物浪費。
3.3 學校要廣泛開展節約糧食宣傳和社會實踐活動
采取多種形式來增強學生杜絕浪費的意識,例如:積極組織關于浪費糧食的辯論賽、演講比賽等;加強浪費糧食的監督力度;鼓勵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節約意識。高校食堂作為餐飲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落實“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浪潮下,高校也應做出一系列活動,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把“光盤行動”轉變成常態化機制,培養學生節糧愛糧的習慣,剎住攀比之風和盲目消費、多點多要的不良風氣,營造勤拿少取、適量點餐、文明用餐、珍惜糧食的氛圍。組建“光盤行動”督導小組,對節約觀念不強的學生予以勸導和教育,避免餐盤里的浪費。
3.4 發揮學校與學生的共同監督作用
學校超市、食堂、外賣的管理不善會對學生的浪費造成很大的影響。學校超市應該加大節約糧食的宣傳力度。學校食堂應該提高飯菜的質量,強調員工的責任心,增加飯菜的多樣性,改進學生的用餐方式。對于外賣,學校應該加強對外賣的監督,保證學生的飯菜衛生與身體的健康。同時,對于超市的浪費現象,可定期安排學生代表對超市進行督查,讓學生了解超市內部管理、食品質量和衛生情況,反饋建議與要求。
3.5 改善飯菜口味,提升飯菜質量
高校食堂的飯菜口味直接影響到學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感。青海民族大學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個地方,飲食習慣各不相同,學校應增設特色風味小吃窗口,滿足各地學生的飲食需求。定期對食堂烹飪人員進行技能考核,促進廚師廚藝的提高,鼓勵廚師參加學習培訓,從色香味等方面,對菜品進行考核,并計入廚師考核體系。其次,原材料的品質對成品菜的影響較大,后勤人員對原材料要嚴格把關,保證原材料的新鮮程度和品相。最后,高校食堂立足校園,形成集群效應,為滿足師生就餐需求,競爭意識較為淡薄,改革創新能力相對不足,低估了學生對外賣的需求。學校應引入一批新的社會餐飲企業,打破現有食堂的飲食布局,促進檔口之間的競爭,讓師生對食堂產生新的需求,滿足全校師生日益增長的飲食需求。
3.6 拓展主副食種類,滿足更多學生需求
飯菜品種取決于學校后勤采購人員的原材料采購和廚具的種類,學校應定期更換采購清單,增設廚房設備,提供更為多樣的主副食種類。立足青海民族大學校園文化,構建青海民族特色餐飲文化,開展特色飲食文化節,促進飲食文化交流,讓彼此更好地了解家鄉的風俗文化和人文特色,也方便學校有針對性地進行飲食種類的調整。
3.7 定期披露食堂信息,加強衛生監管
舉辦學校食堂開放日,組織學生代表參觀食堂后臺運作,可以從食堂操作間環境、員工個人健康情況、原材料的篩選和清洗、加工流程、烹飪器具的消毒、成品菜肴的樣品檢測等指標,對食堂衛生做出評價。學校也應組織調研小組,不定期進行抽查,確保高校食堂的飲食衛生安全。設立民大食堂的小程序,公布每日菜單,減少學生下課選擇飲食的時間,減緩窗口打飯壓力,改善工作人員環境,提供更好的服務。
總結
面對青海民族大學食堂存在的食物浪費現象,校黨委立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宣傳,培養在校大學生正確的消費意識和節約觀念。學工后勤處應落實責任,加強管理,以“節約糧食、保障飯菜質量”為原則,加快構建青海民族大學特色餐飲校園文化,弘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引導學生培育節約糧食的行為習慣,積極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文明校風,讓節約成為自覺,讓勤儉成為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