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信息處理視角下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中的運動機制分析

2022-02-11 02:25:12樓雯張鳶飛
現代情報 2022年2期

樓雯 張鳶飛

摘 要:[目的/意義]學術數據在科學傳播與知識共享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中有著相當復雜的運動,系統性探究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中的運動流程、機制和影響因素,對科學界和科技工作者了解科學交流和知識演化有重要意義。[方法/過程]綜合科學情報交流理論和科學交流系統理論來分析并提出現代科學交流系統模型。利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和Vensim軟件對提出的模型進行仿真實驗,分析影響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中運動影響因素。[結果/結論]提出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系統中的雙循環運動模式,該系統仿真結果顯示,調整學術數據的輸入初值與系統的輸入轉化率對學術數據的輸出提升最大。因此,應當增加基礎學術數據儲備,塑造正式交流與非正式交流平衡發展的穩定系統,推進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中的運動產生更多價值。

關鍵詞:信息處理;科學交流;學術數據;系統動力學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22.02.005

〔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22)02-0044-11

Mechanism Analysis on Academic Data Movement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A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Process

Lou Wen1,2,3 Zhang Yuanfei1

(1.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2.Institute for Academic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Theory and Application in Statistics and Data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Academic dat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cientific dissemin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At the same time,academic data disseminate with a very complex movement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The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the movement process,mechanism and impact factors of academic data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cience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and knowledge evolution.[Method/Process]By integrating scientific information exchange theory and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ory,a model for moder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ystem was analyzed and proposed.Adopting system dynamics method and the software,Vensim,sever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on the proposed model was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ovement of academic data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Results/Conclusions]The double-circle movement mode of academic data in th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system was proposed.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system showed that the strongest factors on increasing the output of academic data were adjusting the input initial value of academic data and the input conversion rate of the system.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the volumn of basic academic data,to create a stable system to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formal and informal scholarly exchanges,eventually to promote the movement of academic data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in a great value.

Key words:information processing;scholarly communication;academic data;system dynamics

學術數據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由于科學交流而產生的,經由理解、分析、組織、存儲等過程形成的一類用以反映特定知識的數據形式。盡管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文章長期占據科學交流成果的支柱地位,但Baumann A等[1]指出,科學家們為了收集其他學者的意見,在沒有經過正式的同行評議前,流出的文件作為學術數據的第二存在渠道正在高速成長。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科學交流作為一種伴生的社會活動變得愈發頻繁[2]。著名前蘇聯情報學家米哈伊洛夫提出“科學情報交流論”,將科學交流定義為一種信息交流過程,并可依據傳播形式分為“正式過程”與“非正式過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科學情報系統”模型(UNISIST)中,將“正式交流”與“非正式交流”通過知識的生產者和使用者是否以出版編輯系統和文獻信息系統作為媒介進行具體區分。科學交流使得科學家們能夠傳遞學術數據,由此了解同行的研究內容[3],提升科學勞動的效率;通過學術數據的共享,引導科學家產生新的個人目標[4];構建學術資源庫,為科學研究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保障。因此,探究學術數據的運動機制,有助于系統、整體地理解科學交流和科學發展的本質。

翟杰全認為,科學交流的全盤問題不僅包括科學家之間交流的問題,而且包括向公眾交流的問題[5]。學術數據作為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在科學交流的過程中應同時服務于科學家和其他公民的知識需要[6],即肩負著科學研究與科學傳播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文獻的引用是科學研究中學術數據被利用的普遍形式,具備嚴格的數據引用規范。劉運梅等提出的文獻三角引用模型[7]說明,學者間通過引用與被引用行為形成一種緊湊的三角知識傳遞結構。另一方面,以網絡信息資源與其他非正式出版物為代表的學術數據變得愈發重要[8]。替代計量學的出現和盛行正是學術數據在非正式交流中活躍運動的體現,利用下載量、博文提及量、閱讀量等變量進行非正式交流指標,擴展了文獻引用等正式交流指標[9],社交網絡平臺、新聞和政策平臺都逐漸作為科學知識傳播的重要途徑[10],余厚強等利用427萬余條新聞替代計量數據進行研究,指出新聞能夠推動晦澀的學術數據向親民形式的轉變[11]。學術數據既通過文獻信息系統被科學研究者直接引用,又通過非正式交流的形式被社會廣泛需求,在不同交流途徑中交錯運動貢獻于科學發展的成果。目前,針對學術數據靜態特征的研究已頗具一定規模。計量學方法成為主要研究方法,來分析科學研究中主體從個體向團隊進行轉變對知識擴散與傳播的推動作用[12],知識擴散和交流過程中,同樣可以利用引文分析方法指出我國LIS研究領域狹窄、研究熱點集中的特點[13];還有從引用行為的視角指出學術數據的利用強度應由其對施引文獻的重要性而非參考文獻的經典程度決定[14]。以上研究從不同視角對學術數據的利用與發展進行探究取得了一定結論,然而對學術數據運動全局的機制卻鮮有提及,系統性地刻畫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中的運動過程是必須完成的工作。

因此,本文旨在結合系統動力學方法,綜合現有研究中學術數據的靜態特征描述與科學交流的模式定義,建立一套綜合性科學交流仿真系統。期望通過仿真實驗對學術數據的運動流程與機制進行揭示,探究其影響因素,進而加深對科學交流與知識演化的理解,促進科學發展。

1 科學交流系統分析

科學交流系統主要有4個功能:“注冊、認證、告知、存檔”[15],最終科學研究的實現成果歸納為“榮譽”,從而實現學術數據由具體向抽象、由外在向內在的轉化。結合米哈伊洛夫的理論,科學交流可被歸類為正式交流過程與非正式交流過程,科學交流系統在以上過程中逐步實現其職能。科學交流,尤其是非正式交流的形式多元化使得科學交流的生態系統產生極大的拓展[2],科研人員的信息行為受該來源學術資源的影響產生了相當可觀的成效[16],這使得其中的兩類過程產生新的內涵與交互。因此,本文將首先就兩類交流過程分別從信息流理論的角度對學術數據流動模式進行配置,進而實現對學術數據流動模式的全局刻畫。

1.1 正式交流系統分析

目前,針對正式交流系統的各類產出常常以同行評議法與科學計量法進行[17-19]科學評價。據此,正式交流系統將主要以正式出版文獻的視角,對學術數據自科研起始向出版方向進行運動的路徑實現描述。

從數據流看,隸屬系統主體的學術數據需經過研究、投稿、出版、收錄等過程最終被呈現于文獻信息資源系統中,作為新一輪科研的基礎存在。每一項學術數據流的形成均需通過引用的方式與其他學術數據流的匯聚,從而使得正式交流系統內部可以通過多個線性過程嵌套的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學術數據流在完整通過注冊、認證、告知、存檔的職能實現后,即可視作系統的產物,又可視作系統的投入。

1.2 非正式交流系統分析

近年來,對非正式交流的研究逐漸頻繁,尤其是針對社交媒體的Altmetrics指標研究,實現了對科學交流評價的補充[20]。信息載體的發展使得學術數據在公開出版前可通過網絡首發、預印本、知識社區等網絡途徑投入交流,從而優化了正式交流過程固有的時滯性。因此,傳統的非正式交流過程與網絡環境下新生的非正式交流過程將被視作非正式交流系統中的兩項主要路徑。

從數據流看,學術數據可通過傳統或Web環境下非正式交流過程的各個環節輸出,最終成為可供利用的信息資源。由于非正式交流的產出往往不以公開出版的形式呈現,在數據流進行運動的每個過程中,每當數據流產生變化均可被視作是該次交流的產物。在該過程中,學術數據不必完整履行科學交流的四項核心職能,可以成為新的學術數據并輸出,因此,此系統僅提出學術數據在其中可能進行的步驟。實際學術環境中,學術數據可在任意環節輸出并作為新的數據源發起新一輪運動。

1.3 科學交流系統

基于以上就正式交流與非正式交流兩類過程的科學交流系統配置分析,學術數據的運動軌跡可被抽象為兩類子系統,分別遵循嚴格及不完全嚴格的科學交流系統職能規則。然而在真實科學交流中,學術數據的運動方向往往不會單一地以線性的形式存在。

從信息輸出的角度來看,相當比例的學術數據最終遵循正式交流過程的特征轉化為正式出版的文獻信息資源,也存在大量學術數據自非正式交流的中間環節流出,以開放資源的形式成為可供使用的學術數據,同時具備科學研究與科學傳播的內涵,本文將其歸納為學術數據的“應用”實現。從信息輸入的角度來看,學術數據在生成新的學術數據的過程中,不僅依賴于此前運動的產出,同時也會納入該部分輸入數據在尚未正式輸出前通過非正式交流過程相伴形成的學術數據,通過運動過程中的數據循環提升最終產出的信息質量。由此,該系統表現出學術數據在多輪運動間依靠正式交流模式連接,在單次運動時依靠非正式交流模式調整修正,進而形成由內外循環同時決定的運動機制。

2 學術數據運動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分析

2.1 學術數據運動的回路構建

學術數據運動分析的主體應為輸入的學術數據與其相應輸出的變化差值,通過差值的反饋原理進行探究以揭示科學交流發展的本質。本部分基于第一部分數據流系統的提出,通過Vensim軟件對系統進行模型化[21],結果如圖4所示。

在該回路設計中,原系統配置的外循環通過多層正反饋回路實現,學術數據通過多個途徑分散形成各類信息資源并最終向新的學術數據進行運動;原系統配置的內循環結構則通過“反饋”變量的二階反饋回路實現,從而完善對學術數據運動過程中自發提升現象的描述。

具體而言,由于前項學術數據表現形式的質量提高將直接決定后項學術數據的發展下限,例如,正式交流過程中論文研究的手稿越完備則形成的論文初稿將越有可能具備更高的質量;非正式交流過程中推文的質量越高則推文中被抽取的信息資源質量將相應提高。因此,以上變量間均呈現“同進同退”[22]的趨勢,即“注冊、認證、告知、存檔”四大科學交流系統職能對應的產出之間存在一階線性正反饋關系。

為描述非正式交流過程,尤其是Web環境下非正式交流過程中學術數據的運動細節,建模中設置“權威性及共信度較低的反饋”這一變量,對學術數據運動過程的中間產物針對其本體的作用進行刻畫。當學術數據以非正式出版文獻的形式作為科學交流過程中的產出時,將穿插與科學交流系統職能間的信息傳遞定義為權威性及共信度均欠佳的反饋信息傳遞。一方面,產生學術數據的活動質量將直接影響該反饋信息的數量,具體表現為當活動質量越高時,對應的反饋信息將越頻繁,從而降低可提取反饋信息的密度,最終降低反饋信息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反饋信息的生成依賴于該活動中產出的學術數據本身,當該信息源的質量越高時,相應產出的信息也將提升;由此,當該類活動的成果質量越高時,對學術數據的最終作用由反饋信息密度與反饋信息質量的影響疊加形成。

2.2 學術數據運動的回路分析

本模型主體由正向反饋環組成,依據科學交流系統的基礎理論對其進行抽象,所有的正向反饋環

均遵循“學術數據—研究質量—注冊質量—認證質量—告知質量—存檔質量—新的學術數據”的環形結構。由于單次正式交流過程中,學術數據的運動均以線性的形式呈現,前一步的研究質量對后一步的產出質量起到正向決定性作用,產出質量對文獻的出版期刊層次、存檔系統評級又起到正向決定性作用,該環形結構是對學術數據傳統發展的描繪。

模型的補充部分由高階反饋環充當,主要表現為“任意階段的學術數據輸出—非正式的反饋—另一階段的學術數據輸入”的抽象邏輯。鑒于非正式交流過程發展至今演化出的更快反饋速度與更大信息處理量,該回路體現了不同于正式引用的即時反饋與學術數據提升的關系,為部分尚未或不將被納入正式出版文獻資源系統的學術數據的運動機制填補空白。

由此,在兩類反饋環的交互作用下,本模型涵蓋共計12個反饋環,以此構建學術數據運動流。

3 基于Vensim的學術數據運動仿真

3.1 學術數據運動的流圖設計

依據因果回路對學術數據運動模型的流圖進行搭建,本研究以評分作為考察變量對學術數據本體的質量及傳播能力進行描述[23]。該流模型的主要通路由以正式出版文獻形式呈現產出的途徑與非正式出版文獻呈現產出的途徑互補形成的雙向通道構成,同時佐以運動過程中學術數據自我提升的內部循環流,實現對科學交流中學術數據運動普遍形式的描述,具體流圖設計如圖5所示。

該流圖包含常量24項、狀態變量2項、輔助變量12項及流率變量8項共46項變量,最終輸出的學術數據評分因果關系如圖6所示。學術數據的運動在該過程中并非單純選擇某一類過程的分支路徑,在科學研究初期,數據流即可直接通向文獻撰寫與投稿環節,亦可通過非正式交流反饋環進一步提升內涵;在研究過程主體實現后,數據流通向最終輸出的回路通過文獻資源系統與開放存取等途徑均可實現,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中的運動呈現出多元化、交互上升的特點。

3.2 學術數據運動的方程構建

為對學術數據運動回路所刻畫的運動模式進行仿真,本研究構建了以下主要方程模型:

科學交流輔助變量方程(以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提升率為例):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提升率=(平臺公信度+平臺曝光度+平臺輿論負面影響)*(1+交流內容關注度)*(1+交流規模)*(1+目標人群專業程度)。對于各個用于描述科學交流中某一階段輸出學術數據與投入學術數據之間的差值部分,總是利用一個輔助變量來解釋該過程中差值的產生原因。以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在認證步驟的增益為例,利用6個相關常量對該過程中學術數據評分的增益與減益進行描述,最終得到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提升率作為輔助變量,并通過與該部分的輸入值相乘,即投入研究的學術數據評分,得到學術數據在非正式交流(認證)通路中的提升部分。

科學交流職能方程:輸出的學術數據評分=投入研究的學術數據評分+文獻學術數據完成度(存檔)+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完成度(存檔)+文獻學術數據實現度(告知)+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實現度(告知)+文獻學術數據提升度(認證)+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提升度(認證)。依照科學交流系統的職能,將一次研究中的成果撰寫/結論匯總、投稿/交流預備活動、錄用/交流生成及收錄系統/歸檔劃分為4個學術數據運動階段。對于后3項階段,總是以生成于前一階段的學術數據作為輸入,通過各職能環節對應的影響因子(常量)決定的比率(輔助變量)作用,得到該輪次運動中由輸入數據部分轉化形成的額外產出值。由此,通過各實際環節中的影響因素促進學術數據的產出,將最終輸出的學術數據評分定義為以上所有部分產出的總和,從而形成運動流模型中數據流動的核心模式。

學術數據轉化率方程:轉化率=1/(1+EXP(-輸出的學術數據評分+投入研究的學術數據評分))。當系統進行長周期模擬時,由于科學交流的發展性,學術數據的評分將通過大量的正反饋回路逐步趨向無限大。然而在實際的科學研究環境中,盡管科學交流正爆炸式發展,當統一輪次內系統產出的數據質量遠高于系統輸入的數據質量時,系統將難以在下一輪次運行中完全利用上輪的產出數據,此時表現為科學交流需要一定的時滯來適應該沖擊。因此,利用值域介于0與1之間的Sigmoid函數作為轉化率的基本形式,考察上一輪次中輸出與輸出的增長情況,為下輪輸入數據的轉化率參數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使學術數據發展更貼近實際情況。

科學交流反饋方程:反饋度=學術數據的階段性評價*反饋信息轉化率;投入研究的學術數據評分=(DELAY1(輸出的學術數據評分)-投入研究的學術數據評分)*轉化率+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反饋度。從正式交流過程的視角來看,科學交流的反饋是由系統輸出不斷成為新的系統輸入的循環結構實現的,因此新一輪仿真中應當包含上輪輸出的學術數據評分。然而僅以此并未能完全反映科學交流反饋的模式,考慮到非正式交流的反饋無需在嚴格履行完整的科學交流職能后進行,系統內部應當具備學術數據循環提升的通路。由于學術數據受反饋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研究質量的提升而非傳播能力的提高,所以選擇在非正式交流通道的“認證”環節部署科學交流反饋方程,設置輔助變量“反饋信息的轉化率”以實現從學術數據的階段性評價指標中提取反饋信息的貢獻度,從而強調非正式交流中信息雙向傳遞以提升科研質量的特征。

3.3 學術數據運動的仿真實驗

利用Vensim軟件,設置步長為1輪/次,進行仿真周期實驗,實驗中各變量設置如表1所示。

圖7展示了在控制其他因素取值與方程結構不變時,僅調整輔助變量“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提升率”為恒等于0的常量時模型輸出的情況對比。其中,左圖為該變量恒等于0時的情況,即學術數據僅單向通過文獻信息資源路徑而對非正式交流過程沒有響應時,其評分的變化狀況;右圖為對照組,反映該模型在表1參數下正常運行的結果;仿真周期設置為60輪,步長為1輪/次。此時該圖像共反映兩個核心要素:其一,當不存在正式出版文獻及內部循環作為科學交流的模式時,單一的非正式交流過程(包括社交媒體、講座、虛擬社區及其他公開交流等)在促進學術數據評分上升的行為中僅表現為線性作用,即缺少反饋環節時學術數據體現出流動速率較低的特點;其二,觀察坐標軸標度可發現,同樣設置初始學術數據評分的仿真初始值為1個單位時,在任意周期后二者絕對差值均較大,即就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系統中的產出量而言,非正式交流過程涵蓋的活動對學術數據流的絕對產出量占比更大。

為驗證系統特征,在此選取“信息抽取”(Information Extraction)領域作為實驗案例,以2001—2020年的WoS發文量代表學術數據評分,驗證兩類科學發展情境對模型的有效性。以2000年WoS發文量2 217篇為初始學術數據評分,默認每篇學術論文貢獻為1單位,分別控制非正式交流回路開啟與否、正式交流與非正式交流受鼓勵與否進行30周期的仿真實驗,設置4組對照實驗,結果如圖8所示。

對照組:實際值。

組1:一般過程。依據原參數設置,初始學術數據評分為2 217。

組2:僅正式過程。依據原參數設置,令“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提升率”恒等于0。

組3:鼓勵正式過程。依據原參數設置,令文獻學術數據提升率初值為0.01。

組4:鼓勵非正式過程。依據原參數設置,令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提升率初值為0.01。

對比對照組與組1、組2,本系統模型的一般過程與WoS刊登的信息抽取領域相關文獻發展基本吻合。不考慮非正式交流通路后,學術數據評分上升緩慢,甚至因轉化率過低而未能在30周期內達到投入數據的評分值。由組3與組4可知,當學術數據正常運動時,對正式交流與非正式交流的鼓勵在輸出的學術數據評分上呈現類似的激勵效果。

進一步觀察圖像特征,圖8中實際值與仿真值存在多個交點,其中實際值與單一過程受鼓勵的仿真值出現兩處相交,分別位于2012年與2018年。在第一處交點以前,實際值高于任一受鼓勵過程仿真值,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兩處交點之間,實際值首先經歷一段低增長期,隨后與一般過程仿真值相近,即領域內的高速科學交流對科學系統的穩定性產生挑戰,非正式交流過程的運行效率受較大影響,發展速度受限;第二處交點后方,實際值上漲,在系統輸入評分與輸出評分再次形成平衡后迎來新一輪高速增長期。由此,本文模型與實際情況較為相符,并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

由于系統流多以正反饋環嵌套形成,位于頭部的變量將參與學術數據運動的更多環節,以下對3個具備代表性的變量初始值進行調整,為避免浮點溢出的異常拋出,僅實施為期30輪次的仿真。

輸入的學術數據評分:輸入的學術數據評分代表了該科學交流系統所處環境的學術研究基礎。在仿真實驗中分別為其賦予1單位與10單位的初值,用以描述較弱的科學交流環境與較強的科學交流環境。

交流規模:交流規模(常量)通過非正式交流學術數據提升率(輔助變量)影響參與非正式交流循環的學術數據比例,由于相關常量作用方程類似,此處僅以交流規模為例調整其邊際效益,在仿真實驗中分別為其賦予-0.5單位、0.001單位與0.5單位的初值,用以描述非正式交流過程被厭惡、常規與被偏好的背景。

手稿質量:手稿質量(常量)通過文獻學術數據提升率(輔助變量)影響參與正式交流過程的學術數據比例,同理,此處僅以手稿質量為例調整該過程邊際收益,在仿真實驗中分別為其賦予-0.5單位、0.001單位與0.5單位的初值,用以描述正式交流過程被厭惡、常規與被偏好的背景。

對比組1與組2可知,當輸入的學術數據評分值由1個單位提升至10個單位時,輸出的學術數據變化趨勢未見明顯加速;而學術數據轉化率的基礎值相比輸入值為1單位時高出了0.2,同時轉化率的增長速率遠高于對照組。這意味著夯實的學術研究基礎有利于學術數據的轉化率在短周期內提升并趨近于1,但對學術數據整體評分提升的速率影響欠佳。

對比組1、組3與組5可知,調整交流規模變量的值將顯著作用于學術數據的輸出評分。具體表現為控制其他變量不變時,當學界認可并鼓勵非正式交流過程,設置交流規模參數值為0.5,輸出的學術數據評分約為對照組的6倍;而當學界忽視非正式交流過程,設置該參數為-0.5,輸出的學術數據評分約為對照組的0.3倍。從圖形上體現為,當交流規模變量為負值時,輸出值的變化趨勢更接近于線性。以上表明,控制進入非正式交流過程的學術數據比率將嚴重影響科學交流系統中學術數據的提升產出,且當修正量相同時,對其正向的鼓勵將比負向的抑制產生更敏感的回應。

對比組1、組4與組6可知,調整手稿質量變量的值,即調整正式交流過程的通路對學術數據的輸出評分作用相較稍弱。對比組3、組5與組4、組6兩兩之間的輸出值同比比例,發現當交流規模(非正式交流過程的代表變量)與手稿質量(正式交流過程的代表變量)同時由-0.5調整1個單位至0.5時,前者的提升接近20倍而后者僅0.5倍,說明正式交流過程對輸出值的貢獻取決于該通路本身的特性,輸入學術數據的比例對其影響則稍遜。此外,在30輪次的仿真周期中,當正式交流過程被厭惡與被偏好時,其轉化率均在仿真周期結束前趨近1,而對照組則未實現這一點,意味著正式交流過程對學術數據輸入的穩定性在于其易達成內部的系統均衡,即在輸入值較高與較低時均能快速提升上輪次輸出轉化為本輪輸入的能力,形成冗余較小的子系統結構。

4 結 論

本文結合當前科學交流研究成果,以科學交流模型與職能模型為基礎,利用系統動力學方法從信息處理的視角對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中運動的機制進行分析,得到結論如下:

其一,學術數據在科學交流中的運動發展必須依賴于循環的形式。不論是通過科學交流系統單次運動輸入輸出進行交互的外部循環,抑或通過系統內部學術數據流動的內部循環,只有存在循環時,學術數據的發展才能突破線性的限制,貼近正式出版文獻的“指數增長規律”。因此,不能盲目鼓吹頭部科學研究成果而忽視非正式交流過程在科學交流系統中的發展作用,應當同時鼓勵科學研究與科學傳播的職能。

其二,學術數據運動的提升機制對輸入學術數據轉化為非正式交流過程中流通數據的比例最為敏感。由于正式交流過程依托于文獻信息系統呈現最終的科學研究產出,該子系統具備一定的調整能力;而非正式交流的發展則完全依托于輸入的學術數據向該過程的輸入比例,當這一比例被降低時,科學交流系統中學術數據的提升將大幅降速,直至趨向于線性變化過程。因此,應當提升由正式交流過程的產出集中構成的文獻信息資源向公眾開放的程度,降低獲取學術數據的門檻,即鼓勵人們在社交過程中更多地通過非正式交流的形式利用學術數據。

其三,科學交流的效率取決于該系統所處環境的基礎學術數據儲備。科學交流的效率直接體現為能否對本系統上輪的輸出值在新一輪交流中實現應用,即本研究中的轉化率變量。當某科學交流系統被建立時,其基礎轉化率首先由輸入學術數據的評分決定,而后依據該環境內正式交流過程與非正式交流過程的活動強度決定轉化率的變化速率。因此,當科學交流系統被優化時,首先需要提升并篩選當前存有的學術數據,通過輸入高質量的學術數據來提高系統的下限是最為直接實現促進科學發展的方法。

參考文獻

[1]Baumann A,Wohlrabe K.Where Have All the Working Papers Gone?Evidence from Four Major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Series[J].Scientometrics,2020,124(3):2433-2441.

[2]張立偉,陳悅,劉則淵,等.社交網絡平臺非正式科學交流的探討——基于Evolutionary Biology學科Altmetrics數據計量[J].科學學研究,2018,36(6):1008-1017.

[3]Bernal J D.The Social Function of Science[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1939:292.

[4]Alshebli B K,Rahwan T,Woon W L.The Preeminence of Ethnic Diversity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J].Nature Communications,2018,9(1):1-10.

[5]翟杰全.再論科學傳播[A].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傳播與社會發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次學術年會暨第五屆全國科技傳播研討會論文集[C]//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科技新聞學會,2002:11.

[6]王曉笛,李廣建.基于新聞信息抽取的人文社科非正式科學交流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8,(2):43-53.

[7]劉運梅,馬費成.面向全文本內容分析的文獻三角引用現象研究[J/OL].中國圖書館學報:1-17[2021-05-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746.G2.20210420.1428.00 2.html.

[8]Brittain J M.Pitfalls of User Research,and Some Neglected Areas[J].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Studies,1982,2(3):139-148.

[9]Chi P S,Gorraiz J,Glanzel W.Comparing Capture,Usage and Citation Indicators:An Altmetric Analysis of Journal Papers in Chemistry Disciplines[J].Scientometrics,2019,120(3):1461-1473.

[10]王瑞,李思豫,袁勤儉.學術社交網絡用戶特征對知識交流效果的影響——以南京大學ResearchGate用戶為例[J].圖書情報知識,2020,(4):97-105,132.

[11]余厚強,曹雪婷,王曰芬.新聞替代計量指標的分布特征研究[J].情報學報,2020,39(10):1081-1092.

[12]叢敏,王景周,陳詠梅.學術期刊合著論文作者的科研合作特征分析[J].圖書情報導刊,2020,5(11):66-72,79.

[13]趙鴻玉,薛麗娜,王代禮.國內外LIS領域高被引論文比較研究[J].情報科學,2021,39(4):129-139.

[14]孫太安.中文文獻引用行為分析——以《圖書情報工作》為例[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9.

[15]Roosendaal H E,Geurts P A.Forces and Function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An Analysis of Their Interplay[EB].http://www.physik.uni-oldenburg.de/conferences/crisp97,2007-05-08.

[16]方菲,葉冉玲,楊冀.社交媒體學術資源開發與利用狀況分析[J].出版科學,2020,28(2):67-73.

[17]韓毅.非正式交流回歸語境下科技評價的融合路徑取向[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6,42(4):64-74.

[18]巴志超,李綱,謝新洲.網絡環境下非正式社會信息交流過程的理論思考[J].圖書情報知識,2018,(2):86-94.

[19]樓雯,蔡蓁.科學論文評價的涵義與方式研究綜述[J].情報雜志,2021,40(5):171-177.

[20]田文燦,胡志剛,王賢文.科學計量學視角下的Altmetrics發展歷程分析[J].圖書情報知識,2019,(2):5-11.

[21]李立睿,鄧仲華.系統動力學在圖書情報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15,5(3):92-97.

[22]樓雯,房小可.基于系統動力學的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配置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34(7):21-27,38.

[23]李宇佳,張向先,張克永.用戶體驗視角下的移動圖書館用戶需求研究——基于系統動力學方法[J].圖書情報工作,2015,59(6):90-96,119.

(責任編輯:陳 媛)

收稿日期:2021-08-02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項目“科學家與跨學科數據的雙螺旋知識發現研究”(項目編號:2019T120322)。

作者簡介:樓雯(1988-),女,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信息計量與科學交流。張鳶飛(2000-),男,本科生,研究方向:數據挖掘與信息資源管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综合天天色|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欧美日韩第二页| 久久99国产视频| 91www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97久久超碰极品视觉盛宴|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天堂网| 国产精品污视频|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在线|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韩国福利一区| 性欧美精品xxxx|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99re经典视频在线| 国产午夜不卡|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精品| 久久性视频| 久久婷婷六月|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极品私人尤物在线精品首页| 91网红精品在线观看| 狠狠v日韩v欧美v|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小视频a在线观看| 国产91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91亚瑟视频| 日韩最新中文字幕| 69视频国产|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在线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导航在线| AV老司机AV天堂|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国产91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成人| 亚洲免费人成影院|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久久免费成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毛片| 激情综合五月网|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久久女人网| 亚洲看片网|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91亚瑟视频|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