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審計工作,將審計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監督并推動黨和國家重大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成為審計工作最重要的職責任務之一。國有企業是黨和國家重大政策的主要參與者、推動者、承載者和落實者,內部審計有責任、有義務推動本企業貫徹落實好黨和國家的重大政策措施。北京首都創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集團)審計部將開展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審計(以下簡稱重大政策措施審計)作為首要職責,堅持首善標準,重點圍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做好“六穩”“六保”重要工作任務,當好政策落實“督察員”,推動黨和國家的重大決策部署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的有效落實,促進政令暢通和令行禁止,助力集團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
一、重大政策措施審計典型案例介紹
(一)圍繞供給側改革任務開展專項審計
1.“小、散、弱、虧、非”專項審計。2018—2020年,集團審計部主動配合集團結構調整,貫徹集團對“小、散、弱、虧、非”企業的清退安排,先后對某股權并購重組、某企業大型醫療設備整體業務退出等10余項重點項目進行專項審計,客觀披露項目的真實情況,剖析存在的問題和潛在風險因素。通過審計促進集團“瘦身健體”,集團直管的24家二級企業逐步整合為15家,三年累計清理退出企業200戶,及時出臺《企業新增及退出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企業戶數管理,規范企業新增及調整退出工作流程,防范國有資產流失風險。
2.境外企業專項審計調查。2018年,集團審計部配合北京市審計局開展對境外企業專項審計調查,共涉及總部管理部門9個,二級單位4家,單體企業戶數143戶,梳理并分析集團境外企業在戰略規劃、制度建設、管理職責、財務管理、產權管理和人員管理等方面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加強境外投資整體布局、壓縮企業層級、規范財務數據填報、厘清產權關系等有針對性的管理建議。集團利用境外審計結果,及時出臺《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明確境外投資風險管控要點,強化境外企業及境外資產監督。
(二)圍繞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開展專項檢查和審計
1.高風險業務和資金安全專項檢查。2020年,集團審計部組織開展集團系統高風險業務和資金安全排查,范圍涵蓋集團各級分、子公司(含境外公司)800余戶,銀行賬戶4600余個。排查發現集團在高風險業務經營、企業管控、投資及經營風險、境外企業及項目管控、資金安全管理方面存在風險隱患和薄弱環節。排查結果得到集團黨委的高度重視,專門成立工作專班督導各責任單位舉一反三,有效整改落實,強化對高風險業務整體管控,及時堵塞資金管理漏洞。
2.互聯網金融業務專項審計。2020年,集團審計部對所屬金融企業P2P網絡借貸等互聯網金融領域高風險業務進行專項審計,系統梳理企業對于國家金融監管政策及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行動的貫徹落實情況,揭示問題和風險隱患,并積極推進風險資產催收、存量項目清退,助力集團及時總結相關創新型業務管控模式方面的經驗教訓,改進提升管控水平。
3.某貿易企業風險項目專項審計。2020年,集團審計部對所屬某貿易類子企業風險項目進行專項審計,梳理并分析企業經營決策程序和業務管控流程,全面客觀揭示企業內部控制建設與執行、高風險業務處置及整改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總體評價和責任認定,助力集團及時掌握風險項目處置和存量貿易業務清退工作的進展,并對涉及違規經營的相關責任人員啟動問責程序。
(三)圍繞“六穩”“六保”工作任務落實開展后評價
1.對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開展內控評價。2020年,集團審計部組織開展集團系統內部控制評價,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面評價集團總部、14家二級企業及28家三級及以下企業重大風險預警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對發現的內控缺陷督導相關責任單位立行立改,確保緊急狀態出現時應急預案能夠快速響應和順暢運行,守好企業安全底線,保障企業安全發展。
2.對金融服務實體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開展項目后評價。2019—2020年,集團審計部聯合所屬某二級子企業先后對涉農政策性金融業務開展項目后評價。在評價項目采用“政策性資金、法人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還重點評價項目在專注農業、服務小微、緩解企業融資難,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建設方面取得的社會效益。項目評價結果得到集團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所屬企業的積極反響,進一步推動了資金高效使用,項目加快實施以及普惠金融政策措施有效落實。
二、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主要經驗和做法
重大政策措施審計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宏觀性和綜合性,涉及面廣,實施難度大。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需要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從領導體制、管理體制、制度建設、審計理念等方面進行創新實踐。
(一)提高站位,加強黨對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領導
開展重大政策措施審計需要發揮企業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為提升審計獨立性和有效性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一方面,集團黨委加強對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直接領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具體分管內部審計工作,親自指揮,定期研究、部署和檢查重大政策措施審計情況。集團將有關審計重大事項列入前置研究討論事項清單,強化對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另一方面,集團審計部把推動黨和國家重大政策措施在集團有效落地作為首要政治責任,旗幟鮮明講政治,對黨中央和北京市委市政府關心的重大問題、提出的重大戰略、做出的重大部署、交辦的重大任務,不折不扣監督到位,有效防止政策不執行或執行變樣走形。
(二)深化改革,完善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管理體制
集團改革內部審計管理體制,集中審計力量,強化統一管控,建設黨委領導、董事會直管、統派結合、縱向貫穿的大審計中心,形成“上審下”的內部審計管理體制,全面增強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獨立性、有效性、專業性,提升審計權威和震懾作用。集團審計部發揮引領作用,實施“五個集中”,加強計劃管理、標準制定、資源調配、整改督導、信息化建設等主要審計管理職能。審計中心加大垂直審計力度,實行“四個統一”,即統一指揮調度、統一人員管理、統一質量標準和統一信息規范,統籌開展集團系統重大政策措施審計,做好常態化“經濟體檢”和“管理診斷”,服務集團發展戰略,助推集團高質量發展。
(三)整章建制,明確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工作職責
規范審計,制度先行。集團審計部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對于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職責定位和工作要求,及時修訂《集團內部審計管理規定》,將“對集團及子企業落實國家和北京市重大政策措施情況進行審計”作為首要職責;修訂《集團內部經濟責任審計管理辦法》,將被審計領導人員“貫徹執行黨和國家以及北京市經濟方針政策、決策部署情況”作為經濟責任審計的首要內容;出臺《集團內部審計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明確要求集團所屬企業積極開展重大政策措施審計,重點關注本企業承擔的重大投資項目落地等政策措施落實和重點項目開展,履行好審計監督和服務保障職能。制度修訂緊扣黨和國家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和集團管理要求,凸顯了政治性、時效性和實用性,使得重大政策措施審計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四)更新理念,推動重大政策措施審計高質量開展
1.探索“融合式”審計,改進組織模式,拓寬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廣度。審計實踐中,將重大政策措施審計與其他類型審計融合開展,既可以避免審計內容交叉、問題重復反映等情況,又能夠減輕被審計單位的負擔,減少重復審計。
在項目開展形式上,統籌謀劃布局,優化項目安排。集團確立了“四位一體”的內部審計工作格局,即以內控評價為基礎、以經濟責任審計為核心、以投資項目后評價為重點、以專項審計為抓手。集團審計部對政策措施審計目標和重點難點內容進行細化分解,合理融入經濟責任審計、專項審計等具體項目審計實施方案,實現一審多項、一審多果、一果多用。
在項目組織方式上,整合審計資源,協同高效推進。一是內外聯合,加強與國家審計的同頻共振,實現優勢互補和成果共用。二是橫向聯合,加強與集團戰略、法律、各業務歸口管理部門以及紀委監察的溝通協作,實現政策措施審計高起點謀劃,高標準執行。三是上下聯合,依托集團審計中心平臺,上下“一盤棋”,統一組織,協同作戰,成立復合型審計組,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審計效能。
2.探索“研究式”審計,改進思路方法,拓展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深度。開展重大政策措施審計應當把研究作為審計的前置準備,聚焦政策措施在企業貫徹落實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將其作為一個課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帶著課題進項目,帶著問題干工作,帶著成果出現場,積極探索新路徑,研究新問題,總結新經驗。
一是目標導向,開展審前調查研究,科學立項,明確審計目標和重點內容。在擬定年度審計計劃、建立重大政策措施審計項目庫的階段就要進行可行性研究,圍繞黨和國家重大經濟決策、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部署,找準上級賦予集團的重要職責履行和集團主責主業等重要業務開展情況的結合點,作為立項依據。將政策措施執行程序是否規范、效果是否符合預期作為審計目標,緊扣集團發展規劃及年度經營計劃,聚焦集團黨委會和董事會作出的重大投資、大額資金使用以及其他重大經濟事項決策,突出決策部署落實與完善,重大項目落地與重要資金保障等重點內容。
二是問題導向,分析研判并及時揭示政策措施貫徹落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制訂審計實施方案階段,要加強政策研究力度,吃透政策文件要領,并利用審前調查結果,提前預判政策措施執行中潛在問題點和風險隱患,將其列入審計重點,擬定具體審計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審計項目實施過程中,注重從宏觀決策視角審視企業經營活動,對于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對照政策要求逐項對標分析,必要時對審計范圍進行追溯和延伸。針對審計發現的普遍性、典型性和傾向性問題,剖根究源,及時提出對策建議,促進健全完善機制體制和制度,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有效發揮作用。
三是成果導向,督導審計整改落實,加強審計成果運用。加強對重大政策措施審計整改跟蹤、監督和指導。完善整改臺賬,嚴格執行審計整改“銷號”制度;將其列入主責企業年度重點任務,納入經營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中,采取督查督辦、整改回頭看等方式提升整改實效,督促相關責任單位和部門及時整改,確保政策要求和重大任務最終完成。加強重大政策措施審計成果轉化利用。對審計結果進行深度挖掘和再加工,及時總結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歸納提煉典型案例,為審計人員提供實務指南。
3.探索“穿透式”審計,改進技術手段,拓準重大政策措施審計的精度。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從上到下一條線“穿透”,縱向貫穿到底。重大政策措施審計往往涉及企業各個方面,既要有一定的覆蓋面,更應當突出重點,在一個時期的具體時段內集中審計力量,就最重要、最關鍵的事項審深審透。比如,集團審計部每年各有側重,2018年聚焦供給側改革任務落實、2019年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2020年聚焦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對涉及這些重大政策落實的重點單位、重點事項和關鍵環節,通過“上審下”的方式,將審計監督觸角從集團總部延伸并逐級貫穿二、三級子企業,最終穿透至最底層的政策落地單位,深入一線核準實情,查透根源,深挖末端風險隱患。
在技術手段運用上,利用信息化、大數據審計方法,篩查疑點問題并一查到底,實施精準審計。完善優化重大政策措施審計流程和作業標準,逐步實現審計項目在線管理、審計質量在線管控,做到全程跟蹤,實時反饋。加快提升數字化審計能力。有效運用線上問卷調查技術,對相關重大政策措施執行單位和人員開展調查了解,及時全面收集掌握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效果等第一手資料。有效采集NC財務數據庫、風險數據庫、各板塊業務數據庫等內部數據資源,以及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wind金融終端等行業數據資源,運用大數據工具進行綜合分析,快速發現異常數據,精準定位重大疑點,提高問題線索篩查的穿透性和精準度,進而提高審計效率。
(執筆人:王雪濤? 胡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