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知庶
父親陳賡去世時,我還在上小學,對他早年在黃埔軍校的經歷知之甚少。在我母親后來整理父親的資料和協助撰寫他的傳記過程中,我才逐步了解到父親早年在黃埔的一些經歷。尤其是我到部隊以后,隨著對中國革命史的學習,才對父親在黃埔軍校的這段歷史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當年,父親是抱著報效國家的目的進入黃埔軍校的。1924年,黃埔軍校建校時,為培養革命的青年骨干,父親受中國共產黨的委派帶領部分進步青年離開廣東陸軍講武堂,率先考入黃埔1期。由于父親曾在湘軍服役4年,深感舊式軍隊的腐敗,難有作為,很難擔負起振興國家的重任,而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幫助下創辦的一所新型軍校,是大革命背景下培養新型軍事人才的搖籃,與父親那一代革命青年掌握先進的軍事知識、更好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契合。所以,進入黃埔后,父親滿懷激情刻苦學習,成績優異,在1期學員中脫穎而出。學習期間,黃埔軍校學生幾乎是邊學習邊進行軍事斗爭。兩次東征、北伐以及沙基慘案,作為黃埔骨干的父親都參與其中,“華陽救蔣”也成了他的傳奇經歷之一。黃埔軍校早期生涯,鍛造了父親他們一代黃埔學生堅毅果敢的品質,使他們后來能夠在異常艱難復雜和危險的環境中經受種種考驗,成長為優秀的革命者和指揮員。
黃埔軍校“親愛精誠”的校訓對父親和眾多黃埔人產生深遠的影響。黃埔同學中雖然有黨派之分,政治取向各不相同,但并沒有影響他們在戰場上團結一致共同對敵。東征北伐的驕人成績,凝聚了所有黃埔師生的奉獻和犧牲精神,更是“親愛精誠”校訓的最好印證。這種特有的黃埔情誼對父親的一生影響很大。1997年,我在香港駐軍工作期間,見到一些前國民黨將領及后代,他們主動向我介紹與我父親當年的情誼以及對他的懷念,令我十分感動。

/ 黃埔軍校同學會副會長陳知庶。
父輩的黃埔經歷和他們的同學情誼也同樣感染著我。離開軍隊領導崗位后,我有幸加入黃埔軍校同學會,與兩岸黃埔同學、親屬后代進行聯絡交往,對自己能夠為傳承黃埔精神、促進祖國統一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深感欣慰。
作為黃埔后代,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黃埔軍校為何會對一代又一代黃埔人產生如此深遠、難以磨滅的影響?歸根到底是因為他們的骨子里都融入了黃埔軍校賦予的共同精神。簡單概括就是愛國革命的崇高精神。
我認為,黃埔軍校發展的兩個歷史階段對黃埔精神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一個歷史階段是黃埔軍校創建初期。當時,中國外遭列強割據,內遇軍閥混戰,國家沒有形成真正的統一。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幫助下創辦軍校,就是要培養一支新型的青年骨干軍隊,并以此為基礎,完成統一中國之壯舉。黃埔軍校成立后,國共兩黨都為之輸送大量優秀人才,以中國共產黨員為骨干的葉挺獨立團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不畏犧牲、英勇作戰,所向披靡,立下赫赫戰功。黃埔師生邊學習邊參加作戰,建成了一支堪當重任的武裝力量,在世界軍事史上亦非常罕見。為打倒列強除軍閥,實現國家統一,黃埔師生摒棄不同政見,團結一致奮勇戰斗,在東征北伐的勝利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第二個歷史階段是抗日戰爭時期。為維護國家與民族利益,國共兩黨的黃埔師生不計前嫌,攜手抗日。國民黨的黃埔師生在正面戰場與共產黨的黃埔師生在廣大敵后戰場緊密聯合,譜寫了一段共同抗日的輝煌歷史,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從這兩段歷史不難看出,黃埔精神的誕生、形成和發展,往往伴隨著國家與民族存亡的重大歷史抉擇。
當前,我們的國家又處于一個新的關鍵的歷史發展時期。面對難得的百年機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海內外和兩岸黃埔人更應認清形勢,以老一代黃埔先驅為榜樣,努力弘揚黃埔精神,為推動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而不懈努力。
新的形勢下,黃埔精神應賦予新的內容。
一是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堅決反對外部干涉勢力,與“臺獨”勢力進行更加堅定不移的斗爭。
二是繼承黃埔愛國革命、親愛精誠的傳統,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通過艱苦細致的工作,不斷擴大反“獨”促統的統一陣線。以黃埔親友為骨干,去影響帶動周邊的人和海內外臺港澳親友,使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增強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共同參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三是進一步推動和擴大兩岸交流,特別是兩岸青年一代的交流。青年一代是兩岸的未來,要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通過持續的努力,讓臺灣的青年逐步了解祖國大陸的發展成就;了解祖國大陸人民希望他們回歸祖國大家庭,共享和平發展的紅利;不斷揭露分裂勢力種種險惡用心,不做外部勢力干涉和平統一,把臺灣推入危險境地的棋子。只有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丟掉不切實際的幻想,真正加入到推動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臺灣的前途才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