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紹英(黃埔21期生)
歲月如流水,不知不覺中黃埔建校已近100年。在臨近母校華誕之際,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黃埔軍校猶如一座大熔爐,4年(魯干班→八分校→七分校→本校西安督訓處)的黃埔軍校生活,把我鍛煉成一個擁有強健的身體、鋼鐵般的意志、清醒的頭腦的堅強戰士。故而使我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能清醒地明辨是非,從未被那些烏煙瘴氣所迷惑,始終在思想上沿著孫總理的遺訓而闊步前進;在面對生活困境時,總能看清前進的方向和應走的道路,最終以戰斗的姿態度過,從未低頭。總之,荊棘沒能刺破我前進的雄心,惡魔沒能嚇退我為國為民的意愿。究其原因,是4年的黃埔生活使我通身內外都深受黃埔精神的熏陶。所以,時至今日,我這個黃埔老兵始終相信,有了信仰才有力量,有了力量才能戰勝一切錯誤和困難,仍以黃埔精神作為我的行動指南。
孫中山先生立承前啟后救國救民之宏愿大志,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滿清建立民國。但而后十幾年,由于軍閥割據各自為政,國家仍處于分裂動蕩不安之狀態。孫中山先生反復思考,發現蘇聯十月革命成功晚于辛亥革命,但國家政局十分穩定。便派考察團前去取經,得出的結論是:建國必先建軍,建軍必先培養軍官。有了革命的軍官,才有革命的軍隊;有了革命的軍隊,才有革命的徹底勝利。于是在蘇聯的幫助下,經國共兩黨共同努力,創辦了黃埔軍校,對革命事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 周紹英。
試觀黃埔軍校創辦以前,各地軍閥也曾開辦了大小不同的講武堂,而培養出來的學生,多是爭權奪利的舊軍人。只有黃埔軍校有一種特殊的精神,這就是黃埔精神。“親愛精誠”校訓是典型的說明,再具體一點,就是“不要錢、不要命、愛國家、愛百姓——愛國革命”。這也是黃埔軍校政治教育的實質。黃埔軍校大門有一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 貪生畏死勿入斯門”的對聯,是黃埔精神具體而生動的表達。
黃埔軍校的愛國革命精神,在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與表現。在東征時期,國民革命軍以黃埔學生為骨干,不到兩年時間,即由兩個團擴為旅,進而擴展為師。以此勁旅為骨干,消滅了諸多軍閥,奠定了國民政府統一中國的基礎。由于這支隊伍具備黃埔精神,全體官兵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紀律嚴明,從而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黃埔軍校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北伐戰爭是一次武裝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從1926年5月到1927年夏天,短短的一年時間,就席卷東南各省,連克武漢、南昌、上海。戰斗之激烈,取勝之迅速,軍威之旺盛,紀律之嚴明,實為我國現代史上所罕見。總之,在東征、北伐戰爭中,黃埔師生用生命和鮮血實踐了黃埔精神。有的沖鋒陷陣,破敵攻城,葬身青山;有的深入敵后,虎穴立功,歷盡艱險;有的以筆作槍,奔走呼號,銳不可敵;有的傲立刑場,視死如歸,慷慨就義。
抗日戰爭中, 據統計,一共發生22次大會戰,1117次中型戰役,28931次小戰斗。這些大小戰斗中,幾乎每一次都有黃埔師生的身影,都留下了黃埔師生的光輝足跡。赴緬作戰的遠征軍中陣亡的黃埔師生就有5700之眾。抗日戰爭中,為國捐軀的將軍中有97位畢業于黃埔軍校。這些數字的背后,無一不是黃埔精神的具體體現。
孫中山先生曾多次指出:“統一是全國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幸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歷史也多次證明,發揚黃埔精神,國共兩黨密切合作,致力振興中華,就會給國家民族帶來好處。反之,就會損害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