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霞,唐 琳,楊廣環,袁玉婷
(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拉薩 850032)
油菜作為西藏自治區(簡稱西藏)主要的經濟作物,也是西藏人民惟一的油料作物。西藏年種植油菜面積2.3 萬hm2左右,油菜子年產量約為5 000 萬kg,菜子油年產量約為2 300 萬kg,目前西藏人口約281 萬人,人均年消費菜子油為16 kg,食用菜子油每年缺口達 2 000 萬 kg 以上,自給率僅達 51%[1]。隨著西藏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油菜生產在全區得到重視,油菜播種面積逐年增加,優質油菜推廣力度不斷加大。但從全區總體水平看,油菜主栽品種仍以農家品種和少部分退化嚴重的品種為主,優質品種覆蓋率低和栽培技術落后成為西藏油菜奪取高產的限制因素。實施直播輕簡化栽培是油菜生產實現高產、高效的有效途徑,進而減少勞力投入。近年來,有很多研究表明,施肥水平和栽培密度對油菜個體和群體的生長發育、形態建成及產量的形成具有較大的影響[2-5]。施肥作為保障作物豐產、穩產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可為油菜提供生長必需的養分[6]。化學除草是目前作物田間除草最常用的方法,可以節省勞動力、減輕勞動強度和提高勞動生產率[7]。
甘藍型油菜京華165 是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近幾年成功引育的優質高產新品種,在海拔3 900 m 以下農區種植能夠完全成熟,有效地替代了只能在海拔3 800 m 以下河谷農區推廣的單低晚熟的藏油5 號和山油2 號2 個品種。京華165 的推廣種植可以對退化嚴重的農家品種進行更換,擴大優質品種的種植面積,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增強群眾的科技意識,促使西藏油菜生產快速和穩定發展。關于播量、施肥等對直播油菜農藝性狀、產量及產量構成影響的研究已很多[8-11],其為油菜大面積豐產提供了理論依據,但關于西藏種植油菜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通過研究不同播量、施肥水平、除草劑對京華165 生育期、經濟性狀和產量的影響,為京華165 的輕簡、高效、高產集成栽培技術提供科學依據。
供試材料為甘藍型油菜品種京華165。試驗于3—10 月在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農業研究所基地進行,土壤偏沙壤,前茬作物為小黑麥,小區面積為20 m2,人工開溝,于4 月上旬直播。播前施底肥磷酸二銨225 kg/hm2、尿素150 kg/hm2,蕾薹期追施尿素75 kg/hm(2肥料試驗除外)。
試驗均為單因素水平處理。播量試驗:設5個處理,分別為 A 6.0 kg/hm2、B 7.5 kg/hm2、C 9.0 kg/hm2、D 10.5 kg/hm2、E 12.0 kg/hm2,3 次重復,全生育期無間苗、定苗。
施肥水平試驗:設6 個處理見表1,分別為CK、當地習慣施肥、當地推薦施肥、當地高產栽培施肥、NPK35%、NPK40%,3 次重復,田間管理措施一致。

表1 施肥處理與施肥水平
除草劑試驗:設4 個處理,不鋤草(CK)、人工鋤草、胺吡·草除靈、油美·草除靈,3 次重復,除草劑在植株 5~6 葉期噴施 1 次,10 d 后再噴施 1 次。
生育期記載,苗期統計出苗數,成熟期取樣考察農藝性狀,各小區實收計產。數據用Excel 和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播量對油菜經濟性狀和產量的影響見表2。由表2 可知,不同播量的生育期差異不顯著,變化范圍為140~142 d。密度隨著播量增加而增加,變化范圍為(38.0~68.1)萬株/hm2,D 和 E 處理間差異不顯著,但與A、B、C 處理相比差異顯著。株高隨種植密度增加而降低,變幅為115.20~128.13 cm,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分枝數隨著種植密度的增加有減少的趨勢,變幅為3.87~5.87 個,A、B、C 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與D 和E 處理間差異顯著;單株角果數的變化規律類似于分枝數,變幅為104.13~185.43 個;每角粒數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變幅為23.20~23.67 個;千粒重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變幅為4.15~4.17 g;單株產量變幅為 8.67~13.82 g,A、B、C 處理間差異不顯著,與D、E 處理相比差異顯著,D 和E 處理差異不顯著;折合產量變幅為 2 112.8~3 061.6 kg/hm2,其中 C 處理的產量最大,為3 061.6 kg/hm2。

表2 播量對油菜經濟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產量構成因素中單株角果數,C 處理與低密度種植(A、B 處理)無顯著差異,但與高密度種植(D、E處理)差異顯著,而C 處理的基本苗顯著高于A、B 處理,致使C 處理的產量達到最高。由于西藏百姓傳統的農作習慣,油菜全生育期無間苗、定苗,綜合各個性狀考慮,當播量為9.0 kg/hm2時,油菜生育期適宜、長勢好、產量高。
施肥水平對油菜經濟性狀和產量的影響見表3。由表3 可知,不同施肥方式對京華165 出苗率影響不顯著,苗期密度均為60 萬/hm2,苗期CK 長勢較弱,葉色淺綠,其他施肥處理長勢較好,葉色濃綠。不同施肥處理的生育期差異不顯著,變化幅度為138~145 d。株高方面,C處理達到最大,為167.9 cm,其次為B處理和E處理,分別為157.6 cm和150.6 cm,CK 的株高最低,為 114.2 cm,其中 B、C、E 處理差異不顯著,但與A、D 處理差異顯著。產量構成因素中,單株角果數C 處理達到最大,為301.7 個,與B、E處理差異顯著,B、E 單株角果數分別為235.9、242.5個;每角粒數 C 處理達到最大,為 28.7 個,與 CK 差異顯著,與其他處理無顯著差異;千粒重的變化幅度為3.86~4.05 g,各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表3 施肥水平對油菜經濟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產量方面,單株產量變化幅度為4.20~22.20 g,C 處理單株產量最大,其次為E處理和B處理,CK最小,只有4.20 g;折合產量,C處理最大,為3 626.9 kg/hm2,其次為 E 處理和 B 處理,CK 最小,為 1 345.7 kg/hm2。綜合各性狀表現及產量,當地高產施肥油菜長勢最好,其次為NPK40%和當地推薦施肥,CK 長勢最差。
除草劑的使用直接影響了油菜的生長環境,特別是減少了雜草對堆土壤養分的競爭,從而促進了油菜的個體發育,最終影響了油菜的產量。試驗發現,2 種除草劑對禾本科雜草無顯著作用,對闊葉雜草防治效果較好。
除草劑對油菜經濟性狀和產量的影響見表4。由表4 可知,在經濟性狀方面,相比于不鋤草(CK),除草劑處理和人工鋤草處理都有增加油菜株高、主花序長度的作用,人工鋤草較CK 株高增加38.0 cm,胺吡·草除靈處理和油美·草除靈處理分別較CK 株高增加32.9、28.6 cm,主花序長度較CK 分別增加16.7、17.3 cm。除草劑處理相比于CK,對油菜的分枝部位影響不顯著,對分枝數目影響顯著,分枝部位的變化幅度為54.2~56.3 cm,分枝數目的變化幅度為3.0~6.3 個。產量性狀方面,除草劑處理和人工鋤草處理的單株角果數與CK 相比增加較多,增加幅度為40.4~81.7 個,差異達顯著水平;每角粒數較CK呈增加趨勢,增幅為3.6~5.2 個;千粒重變幅為3.92~4.13 g,各處理差異不顯著;對于單株產量,人工鋤草處理表現最好,達18.5 g,其次為胺吡·草除靈處理和油美·草除靈處理,單株產量分別為15.2、14.1 g,CK 單株產量只有8.6 g。與CK 相比,除草劑處理和人工鋤草處理都有很好的增產效果,增產幅度為37.5%~49.4%,差異達顯著水平。生育期方面,CK的生育期較其他處理明顯縮短,只有135 d。

表4 除草劑對油菜經濟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本研究表明,不同播量、施肥水平和除草劑處理對京華165 的生育期、產量和產量結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對于西藏油菜大面積種植,在農民無間苗意識的狀況下,要想爭取全苗、齊苗和均苗,構建高產群體,就需要根據品種株型特點、土壤肥力水平以及種子大小、發芽率與土壤墑情來確定適宜的播種量。一般情況下,隨著密度增加,植株變瘦小,分枝部位提高,分枝數減少,單株角果數和單株產量降低,而對主花序長度和單株角果數以及千粒重影響較小。密度適宜對構建合理的高產群體結構、提高光能利用率、有效增加光合產物、協調子粒群體結構、提高產量具有顯著的作用[12];隨著密度的適當增加,群體的葉面積指數和光能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群體效應明顯,增加產量[13]。因此,在無間苗、定苗的情況下,控制播量是油菜獲得高產的關鍵因素,京華165 的最佳播量為9.0 kg/hm2時,產量可達3 061.6 kg/hm2。
施肥水平提高有助于植株個體生長發育,形成壯苗,表現在株高、分枝數增加,尤其是單株角果數增加,促進增產。這與王繼玥等[14]、汪新國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表明,當地高產施肥水平油菜產量最高、生育期長,但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當地推薦施肥和NPK40%復合肥的生育期適宜,產量無顯著差異,可達3 000 kg/hm2以上。而且NPK40%復合肥在油菜整個生育期只施1 次,用量少,對土地污染相應減少。綜合考慮,可以用NPK40%復合肥替代當地推薦施肥。
油菜地雜草顯著影響油菜生長發育以及產量,對于雜草危害較輕的油菜田可用除草劑作播前或播后苗前做土壤處理[16]。一般用于直播油菜播前土壤處理類除草劑只對剛萌發的雜草幼苗有效,對已出土的幼苗防除效果差,因此,不適宜在雜草長大后噴施[17,18]。本研究的胺吡·草除靈和油美·草除靈在油菜5~6 葉期防治有顯著效果。研究結果表明,胺吡·草除靈和油美·草除靈與人工鋤草相比,對京華165 經濟性狀和產量無顯著影響,但明顯優于不鋤草處理。利用除草劑代替人工鋤草能有效實現油菜生產的輕簡化技術,節約時間,減少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