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林飛 | Han Linfei
肖 瀟 | Xiao Xiao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如母親般孕育了城市的形成,滋潤著城市的發展。根據城市與水體的關系大致可以將城市分成兩類:一是跨水發展的城市,如羅馬、倫敦、莫斯科、倫敦、巴黎等,城市中有河流穿城而過;二是臨水發展的城市,中國古代城市大多是臨水而建。通過比較這兩種發展模式的不同,分析兩種模式的各自的問題和優缺點,結合技術的進步,探索現代中國城市發展與水的關系以及城市形態的更新和轉變[1]。
歐洲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水息息相關,河流作為重要的淡水資源,因此最初的歐洲城市選擇臨河而建。后來隨著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的增長需要拓展更多的城市空間,同時河流所發揮的商業交通價值越來越重要,成為推動城市跨河發展的重要動力;另一方面,通過橋梁技術、造船技術和水利工程技術的不斷進步,為城市跨河發展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性,最終城市實現了跨越河流發展[2]。
以意大利中部城市佛羅倫薩為例,可以看出城市形態由臨水向跨水的轉變。佛羅倫薩地處亞平寧山脈中段西麓盆地,歷史文化悠久,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也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座城市位于阿諾河(Arno River)和一些較小的河流流動的平坦區域。公元前59年羅馬人在阿諾河北岸建立了居住地(圖1),邊長為700m沒有城墻的正方形城市,具有典型羅馬城市的特點:內部由方格網組成,道路縱橫交錯。羅馬帝國衰弱后,人口驟減,拜占庭人建立了自己的軍事要地,筑起了佛羅倫薩的第一道城墻,但城市仍位于阿諾河北岸。在卡洛林王國時,建起了第二道城墻(圖2),將羅馬時期的矩形城市的南部和朝向阿諾河地區的三角地包絡進來,仍是臨水建成,未能跨越阿諾河發展。直到11世紀,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佛羅倫薩的領主再一次擴建城墻,此時第三道城墻才將阿諾河南岸地區劃入其中,佛羅倫薩實現了跨越阿諾河向南的城市增長,但城市中心仍位于阿諾河北岸,南岸發展緩慢。中世紀時,佛羅倫薩發展成為歐洲最大的紡織城市,紡織業的繁榮對城市建設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此時的阿諾河橫貫舊城區,也給南北兩岸交通帶來不便。于是按照中世紀的傳統,由教會出資修建大橋。通過橋梁的連接,兩岸聯系加強,商量沿河流兩岸逐漸開設,形成獨特風貌的商業貿易街。14世紀佛羅倫薩市區實現了越過阿諾河向四面放射,形成自由布局。到文藝復興時期,佛羅倫薩大興土木,形成了保持至今的城市輪廓線和跨河發展的城市形態(圖3)。從城市建設史角度來看,在巨大經濟動力的推動下,在技術成熟的支撐下,佛羅倫薩的城市形態經歷了由臨水到跨水的轉變。

圖1 公元前59年羅馬時期佛羅倫薩

圖2 拜占庭時期第二道城墻范圍

圖3 文藝復興之后的佛羅倫薩
以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柏林、圣彼得堡為代表的很多歐洲城市都有河流穿過,并且形成了跨水發展的城市形態。河流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水源,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航運交通,同時也可作為很好的景觀元素美化城市空間,跨水發展為城市帶來了活力。
以阿姆斯特丹為例(圖4),水路與陸路交通平行發展,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城市風貌特征的展示;各個地塊都享有水體,有利于土地價值的提高和環境的優化,水網的層圈發展與放射結構在形態上突出了城市中心[3]。

圖4 阿姆斯特丹
但是另一方面,跨水發展的城市形態也有其局限性。城市選擇跨水發展,會為城市管理帶來難度;聯系河流兩岸對城市的交通是一個挑戰,連接兩岸需要大量的橋梁,輪渡等公共設施的建設;不利于城市防御,城市跨越河流意味著河流不能像臨水發展的城市發揮其天然屏障的作用。
中國早期城市都靠近河流,臨水而建,中國古代城市是在農業居民點的基礎上產生的,農業和漁牧業都與水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最初的城市都形成于農業發達的地區[4]。中國古代傳統建城思想將河流看作城市天然的防護屏障,重視河流在軍事中發揮的作用,并作為城市防御系統的一部分,所以河流常作為劃分不同區域不同勢力范圍之間的界限。
從中國城市建設史來看,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河流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農業灌溉和居民飲水,航運和商業交通的作用發揮得很少,當時城市多分布在黃河中下游,靠近黃河及其支流發展。秦統一全國后,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國內市場的擴大,使得交通運輸量增加,河流開始發揮其航運功能。伴隨水運的發展,重要通航河道的交匯處和渡口開始漸漸形成商業都會。隋唐至北宋,保持著商業及水運交通帶動城市發展的趨勢,開封之所以可以成為北宋都城,是因為其便利的交通條件。開封處于“四達之匯”位于黃河、汴河、惠民河和廣濟河的交匯處,漕運發達。元明清時期,大量物資通過運河運往都城,帶動運河沿線一系列城市的發展,如蘇州、揚州等。
以秦咸陽(圖5)和漢長安城市沿革(圖6)為例,戰國時期渭河水量比灃水大,為了更好地滿足城市用水,秦咸陽城橫跨渭河南北兩岸,包括渭北咸陽舊城和秦始皇增建六國宮部分,以及渭南擴展部分包括阿房宮。秦咸陽在建設時重視發揮地形優勢,把城市規劃結構與地形緊密結合,于高原地帶建置宮廷區;手工業、商業及居住區置于地勢較低的地帶。渭河作為規劃結構中聯系兩大綜合區的紐帶,一方面使得河兩岸都靠近水源用水便利,城市與水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城市跨河而建也帶來了城市規模過大管理上的不便和防御上的弱點。而且當時的橋梁水利技術不足以支撐城市跨河發展所需要的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所以漢代長安在秦咸陽的基礎上,放棄了渭河北岸的部分,將城市集中建在渭南地區,城市形態由跨水而建改為臨水而建[5]。

圖5 秦咸陽城市規劃圖

圖6 秦咸陽漢長安位置對比
綜合來說,秦漢城市充分發揮近水筑城的傳統經驗,確保城市水源,提高城市防護能力,并充分利用航運之便發展城市經濟。又因受當時條件制約,城市由跨水發展的空間形態轉向臨水發展的空間形態。
由于我國所處的地理環境比較復雜,而且相比歐洲國家,我國自然災害頻發。歐洲氣候以溫帶海洋性為主,全年降水平均,河流水位穩定,流域地勢高差較小可以作為很好地發展航運。但是我國氣候季風性為主,旱澇災害頻發,且地勢起伏大,上游水流湍急不能發揮航運功能,中下游河流水位隨時節而變化。所以從河流和城市的關系來說,一方面河流提供了城市生活必需的水資源;另一方面河流也是制約城市發展的隱患。城市防洪的重要性在《管子·乘馬》中有精辟的論述:“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所以與歐洲城市相比,中國古代建城選址與水的關系更為復雜,需要水資源而不能遠離水源,為規避水患所以又要與水保持一定距離。
因為河流的水患頻發,古代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封建大國在與自然的斗爭中,積累了大量水利建設的經驗。中國傳統水利,是指以中國封建社會水利為代表,以封建土地制度為基礎,從屬于封建經濟的古代水利形態。無壩引水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最基本的建筑型式,無壩引水工程的主要特點是充分利用河流水文以及地形特點布置工程設施,使之既滿足引水、防洪和通航的需求,又沒有改變河流原有的自然特性[6]。比如云南麗江、安徽宏村、浙江楠溪江完善的鄉村水利都體現了水利工程與城市空間的完美融合。中國古代的水利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農業生產服務而不是為了利用航運實現商業發展。中國古代的水利思想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不以人力過多地破壞和改造自然,這樣的思想決定了中國的水利設施不能為城市跨水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在現代中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對水運交通的需求大大增加,河流的經濟價值和交通運輸功能得到深層次的重視和利用,從而促進了河流沿岸城市經濟發展和人口聚集,兩岸聯系不斷加強,城市需要更多的發展空間,產生了跨河發展的動力和趨勢。同時,現代水利工程技術和橋梁技術的創新為城市跨河發展提供了條件。所以,城市形態由臨水發展轉向跨水發展。
建國之后我國水利技術的不斷進步,近年來對水利工程建設的不斷投入,水利工程建設所帶來的社會和民生成果也有顯著的成效。我們對于河流水患的防控和管理,使我們不需像古人建城一般“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相反河流作為城市中具有活力的因素為我們所用。水利技術的進步為城市形態向跨河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
橋梁是城市實現空間跨越的建設,為城市跨河發展提供了河流兩岸的交通聯系,使兩岸空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成為一個連續的有機整體,引發城市形態的更新。以武漢為例(圖7),武漢是長江和漢江交匯處,兩江將城市劃分為漢口、武昌、漢陽獨立三鎮。最初三鎮各自為政,獨立發展,漢口重點發展商業,武昌發展文化教育為主,漢陽重點發展工業。“一五”計劃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將武昌和漢口相連,“天塹變通途”,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生命線。后又相繼架起武漢長江二橋、長江三橋、二七長江大橋、在漢江上架起江漢一橋、二橋、三橋等一系列橋梁將河流兩岸城市不同地塊聯系在一起,形成了跨水發展,協同發展的城市面貌。由于橋梁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大力建設,推動了武漢從兩江三鎮各自獨立發展向聚合共同發展,跨水發展的城市形態不斷完善。

圖7 武漢通過眾多橋梁連接長江兩岸
但是另一方面,像武漢這樣的城市在跨越長江時建設的重要橋梁都是連接城市主干道的公路鐵路或公路橋,只有在這些地方城市兩岸發生聯系,大部分的兩岸城市生活是被河流割裂開。
城市兩岸的聯系和城市與河流大部分都是依托橋梁建立聯系,未來應該重視橋梁的建設,特別應該在合適的河流尺度上建設一系列為市民活動而服務的步行橋,使河流更好地為城市生活增添活力。
跨水城市形態使水能最好地發揮它的作用,提供水源,提供便利的航運,提供濱水空間,作為城市景觀資源,同時又不割裂河流兩岸之間的空間聯系,河流兩岸共同享有水體,土地的經濟和環境價值得到更好的利用,河流再不作為阻礙城市發展的因素,使城市得到自由的發展。
河流作為景觀資源時,也要考慮尺度問題(圖8),寬度和深度比D/H在18°到45°最適宜做步行橋連接兩岸濱水空間,可以給人帶來舒適的空間體驗。以國內另一跨河發展的城市天津為例,海河作為天津的母親河,不僅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水源而且成為優化城市環境的景觀資源,海河上風格不同造型各異的橋梁也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是天津著名的旅游資源。海河平均寬度約為100m,是一個適宜步行穿越的距離,各具特色的步行橋結合兩岸的濱水公共空間設計,使海河兩岸成為頗具人氣和活力的城市生活場所。

圖8 河流寬度和深度比值對空間感受的影響
臨水發展和跨水發展是兩種不同的城市發展模式,城市發展的初期大多為臨水而建,經濟發展、人口增長和城市擴張的推動下,在橋梁水利技術成熟支撐下,城市具備了跨水發展的條件。
臨水發展(圖9)和跨水發展(圖10)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城市形態。臨水發展時的城市沒有跨越河流,城市向遠離河流的方向單邊發展,城市發展處于一種分散的狀態,河流作為城市的邊界制約了城市的擴展。當城市實現了跨水發展時,城市向河流兩邊延伸,河流成為城市的中心,城市空間結構形成向河流聚集的狀態。跨水發展將水體納入城市之中,可以更好地發揮河流航運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以及景觀價值。綜合來說,跨水發展有利于形成較好的城市形態。

圖9 河流分割邊界

圖10 河流聚合環境
現代中國城市發展越來越重視河流的價值,河流越來越成為調動城市發展的積極因素,跨水發展使得沿河區域成為城市中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塊。在城市跨水發展時,我們需要關注如何將兩岸有機聯系。跨水發展需要依托橋梁、隧道等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兩岸空間僅靠局部線性的聯系也會造成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可以通過增設步行橋、增加濱水公共空間等方式,利用河流景觀價值,優化人居環境和城市公共空間,使水體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城市生活。
資料來源:
圖4,圖7:來自網絡谷歌地圖;
圖5~6:據賀業鉅《論漢長安城市規劃》;
文中其余圖片均為作者自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