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凡 齊 慶 孫明輝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歸屬中醫學“痹證”“尪痹”范疇[1-3],是以侵蝕性關節滑膜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慢性致殘性自身免疫病[4,5]。其致殘性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因此,對其早期診治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痛苦還可降低致畸風險[6,7]。隨著現代科學發展,中西醫結合診治疾病越來越受到重視。本研究通過對688例RA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初步探討RA患者中醫證型與實驗室指標:抗環瓜氨酸肽抗體(CCP抗體)、類風濕因子(RF)、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的相關性,為RA患者中醫辨證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回顧分析2018年7月—2020年7月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以痹證RA住院的68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42例,女546例;年齡17~91歲,平均年齡(59.65±11.44)歲;病程(8.75±8.89)年。對照組選自健康體檢者60例,男10例,女50例;平均年齡(54.25±13.16)歲。2組資料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RA西醫診斷采用2010年美國風濕病協會/歐洲抗風濕聯盟(ACR/EULAR)類風濕關節炎分類標準[8]。痹證中醫診斷和辨證分型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9]及1997年國家技術監督局發布的《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GB/T16751.2—1997)[10]。結合臨床辨證,風濕痹阻證4例,寒濕痹阻(兼血瘀)證229例,濕熱痹阻(兼血瘀)證136例,痰瘀痹阻證68例,肝腎不足(兼血瘀)證94例,氣陰兩虛(兼血瘀)證157例。由于風濕痹阻證病例數較少,證型數據分析剔除該組進行比較。
1.3 檢測方法住院患者和對照組均清晨空腹采集靜脈全血。CCP抗體檢測采用美國沃芬公司的抗環瓜氨酸肽IgG檢測試劑盒(酶聯免疫法),檢測范圍為0~500 RU/ml,結果大于20 RU/ml為陽性。RF、CRP由日立76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ESR由Roller20全自動血沉分析儀檢測。

2.1 實驗室指標(CCP抗體、RF、ESR、CRP)RA組病情活動指標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患者CCP抗體、RF、ESR、CRP比較 (例,%)
2.2 各中醫證型實驗室指標(CCP抗體、RF、ESR、CRP)陽性率CCP抗體陽性率分布最高在寒濕痹阻(兼血瘀)證,RF、ESR陽性率最高分布在痰瘀痹阻證,CRP陽性率最高分布在濕熱痹阻(兼血瘀)證。見表2。

表2 各中醫證型患者CCP抗體、RF、ESR、CRP陽性率比較 (例,%)
2.3 各中醫證型實驗室指標(CCP抗體、RF、ESR、CRP)檢測結果寒濕痹阻(兼血瘀)證CCP抗體檢測值較高,濕熱痹阻(兼血瘀)證和痰瘀痹阻證CRP檢測值較高。見表3。

表3 各中醫證型患者實驗室指標(CCP抗體、RF、ESR、CRP)檢測結果比較 (例,
2.4 各證型指標陽性數量分布寒濕痹阻(兼血瘀)證和痰瘀痹阻證多呈現3陽性,濕熱痹阻(兼血瘀)證多呈現4項陽性,肝腎不足(兼血瘀)證多呈現1項陽性,氣陰兩虛(兼血瘀)證多呈現2項陽性。見表4。

表4 各證型患者指標陽性數量分布比較 (例,%)
RA是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導致關節結構被破壞、畸形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5]。以其致病特點,歸屬于中醫“痹證”范疇。中醫認為,“痹證”是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引起的以肢體關節疼痛、麻木、僵直、變形及活動障礙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癥。古代有“歷節風”“鶴膝風”“鼓槌風”之稱。“痹證”最早見于《素問·痹論》并指出“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者痛久,其留連皮膚者易已”的預后特點。本病初以邪實為主,風寒濕熱痰瘀是其的基本病機,日久則耗傷氣血,損及肝腎[1,2]。可見痹證病程長,易遷延,宜早治。
2010年ACR/EULAR RA分類標準對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有較高的準確性和敏感性[8,11],要求診斷RA的實驗室指標包括CCP抗體、RF、ESR、CRP[12]。CCP抗體、RF被認為診斷RA較好的血清學指標[13,14],其中RF病癥初期濃度較低,且隨著病癥發展濃度將逐漸升高,具有較高敏感度[15],但因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也會出現陽性,因此診斷特異性較低;CCP抗體為RA患者血清自身抗體,當RA病程開始時便可出現,對RA的診斷特異性高于RF[16,17],其含量與骨質破壞程度呈正相關[16],在RA早期診斷中價值較高。ESR和急性時相反應蛋白—CRP為評價病情活動最常用的實驗室指標[19,20]。
對中醫證型相關性的研究,有研究發現[21]RA病情活動期中醫證型主要為濕熱痹阻型,病情活動指標最高,熱證患者CRP比寒證患者高[19]。李巧[22]研究發現濕熱痹阻型RA患者炎性指標CRP、ESR檢測值最高,且與其他證型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發現,寒濕痹阻(兼血瘀)證CCP抗體檢測值及陽性率較高,濕熱痹阻(兼血瘀)證CRP檢測值及陽性率較高,說明寒證患者便于較早發現,可能與北方地區地域特點有關;而熱證患者發病時炎癥反應較明顯。與其研究結果基本相符。此外,痰瘀痹阻證RF、ESR陽性率較高,CRP檢測值略低于濕熱痹阻(兼血瘀)證。痰瘀痹阻證診斷時要重視RF的變化情況,以及發病時的ESR、CRP結果。
RA初起時多見寒濕痹阻及濕熱痹阻證,隨著疾病的進展,后期多見痰瘀痹阻及肝腎虧虛等證,提示RA為本虛標實之病[23]。劉英[24]對老年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發現氣血兩虛證男性患者比率相對更高,氣陰兩虛證與肝腎虧虛證女性患者比率相對更高。本研究發現寒濕痹阻(兼血瘀)證和痰瘀痹阻證多呈現3陽性,濕熱痹阻(兼血瘀)證多呈現4項陽性,肝腎不足(兼血瘀)證多呈現1項陽性,氣陰兩虛(兼血瘀)證多呈現2項陽性。同時說明濕熱痹阻(兼血瘀)證患者正氣尚足,未傷氣血,機體反應較明顯,寒濕痹阻(兼血瘀)證和痰瘀痹阻證次之;而肝腎不足(兼血瘀)證和氣陰兩虛(兼血瘀)證由于久病耗傷氣血,損及肝腎或年邁體虛癥狀及實驗室指標表現不明顯,而容易延誤診治。與其研究基本一致。
RA是一種慢性致殘性自身免疫疾病,本研究通過對其實驗室診斷指標及中醫證型相關性的分析,為患者西醫診斷與中醫辨證提供參考依據,對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