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振 張建生 王育平 包素花
酒精性肝炎是酒精性肝病的一類特殊類型,臨床預后較差,早期的診斷及評估有助于治療的預后判斷。酒精性肝炎的治療應是長期綜合的過程,以解酒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干預是首要的核心措施,營養支持與藥物可緩解疾病的進展,延長患者生存率。在我國,酒精所致的肝臟損害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酒精性肝病的防治已成為我國醫學領域一個重要課題。中醫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關于酒的論述。中醫藥治療具有獨特優勢,患者輔助以西藥治療是否可促使病情快速好轉,值得研究證實?;诖耍a生了葛花解酲湯治療酒精性肝炎的臨床研究課題,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該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知情同意簽字下完成。采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期間在遂昌縣中醫院就診的70名酒精性肝炎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對照組,每組35名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69名,女性患者有1名,P<0.05,考慮與本地區以男性飲酒患者居多有關。年齡分布在18~75歲,治療組平均年齡(55.3±9.1)歲,對照組平均年齡(54.7±8.4)歲,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對照《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1]中規范的內容。①長時間酗酒,時間大于5年,折算下來男性患者每天攝入的酒精量超過40 g,女性患者每天攝入的酒精量超過20 g;或近2周肆意酗酒,這算下來每天攝入的酒精量超過80 g。但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性別和遺傳等因素的影響。酒精量(g)=飲酒量(ml)×酒精濃度(%)×0.8。②臨床病癥不具備特異性,沒有明顯病癥,或者伴隨有食欲下降、體質量減小、體弱無力等,但是隨著病癥的惡化,通常會出現神志不清和肝硬化等病癥。③血清AST、ALT、GGT、TBil、PT、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和缺糖轉鐵蛋白(CDT)等病癥指標數值增大。其中AST/ALT>2,GGT、MCV數值增大都是典型的酒精性肝病指征。④肝臟B超、CT、MRI等影像學檢查都有相應的指征。⑤排除中毒性肝損傷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而滿足①項的患者,剔除其他誘發因素引起的肝?。欢鴿M足③、④項的患者,就能確診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炎病癥的出現和有無肝硬化指征并無關聯,通常表現為血清ALT、AST或GGT數值增大,可有血清TBil數值增大,也可以伴隨有發熱和外圍中性粒細胞含量增大。中醫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2]、《中醫臨床診療術語·證候部分》(GB/T 16751.2—1997)[3]。結合金代李東恒注《脾胃論·論飲酒過傷》[4],診治酗酒過量,心煩意亂,手腳發抖,食欲不振,尿便不暢等。
1.3 排除標準年齡在18周歲以下或75周歲以上者;合并影響本療法及療效考核指標的嚴重疾病者,如心功能不全、重度高血壓病、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腎功不全;精神類疾病患者。
1.4 剔除標準因不良事件而中斷治療者作不良事件統計而不作療效統計;未按規定治療無法判斷療效或患者依從性差影響療效與安全性者;資料不齊全者。
1.5 方法
1.5.1 治療方法2組患者都按照酒精性肝炎的一般治療方法:臥床休養,攝入足量的營養,大量食入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給予阿拓莫蘭、易善復等護肝藥物治療。治療組在以上措施的基礎上輔用200 ml的葛花解酲湯(葛花15 g,木香5 g,砂仁5 g,茯苓10 g,豬苓10 g,人參10 g,白術12 g,白豆蔻15 g,青皮15 g,陳皮10 g,神曲12 g,干姜12 g,澤瀉12 g,枳椇子15 g),每天早晚各服用1次,一個治療周期為14 d。
1.5.2 觀察指標根據療效判斷標準評估臨床療效;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治療后14 d記錄中醫癥狀、舌脈、中藥湯劑處方、肝功能、西藥的使用情況和合并癥及病因,進行療效評價。
1.5.3 療效標準有效:臨床癥狀乏力、脅痛、腹脹等好轉,肝功能(AST、ALT、GGT、TBIL)降低50%;無效:臨床癥狀乏力、脅痛、腹脹等無明顯緩解,肝功能(AST、ALT、GGT、TBIL)無變化。
1.5.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應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ALT、AST、GGT、TBIL變化2組治療前ALT、AST、GGT、TBIL情況無明顯區別,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ALT、AST、GGT、TBIL情況比較, 發現治療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ALT、AST、GGT、TBil改變比較 (例,
2.2 臨床療效2組治療后療效經χ2檢驗,P<0.05,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2組患者整體治療效果比較 (例,%)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屬于一種因為長時間過度酗酒而引發的肝臟性病癥,初始階段主要為肝臟機體中出現大量的脂肪累積,病情繼續惡化后就會發展為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AH)、肝硬化或者是肝癌。AH病癥在ALD病癥中出現的概率為10%~35%,患有AH病癥的患者在1個月內死亡的概率為15%,1年內出現死亡的概率數值高達39%,而對于患有AH重癥的患者,在1個月內和1年內出現死亡的概率數值更大(分別為30%,60%),這不僅將給社會的進步帶來嚴重后果,更會給社會經濟來嚴重影響[5]。AH患者治療以護肝降酶為主,但治療周期長,特別是GGT下降緩慢,飲酒患者依從性差,中斷治療、復飲問題突出。中醫藥治療AH歷史悠久,國人對中醫治療信任度高,相對依從性較好。
中醫歸屬于“酒傷”“酒癖”“酒臌”等病癥之中,《金匱要略》提出“酒疸”名?!吨T病源候論》認為“酒含毒,性熱,故毒至腹臟,而引病癥”“酒者……入體則氣逆,內擾于肝臟,故肝氣橫浮”。目前酒精性肝炎的中醫辨證分為“濕熱內阻、脾虛肝郁、痰濕內蘊、肝腎陰虛”等證候,但臨證多有證候不符者。傅克模等[6]200例酒精性肝病的中醫證候、證素分布特點分析中,證候分布:脾虛肝郁證(23.5%)、肝胃郁熱證(12.5%)、肝腎陰虛證(9.0%)、脾腎陽虛證(6.5%)、濕熱內阻證(27.5%)、痰濕內蘊證(16.0%)、痰瘀互結證(5.0%),病位:肝(48.5%)、胃(45.6%)、脾(46.3%)、大腸(36.7%)、膽(27.9%)、腎(5.1%),病位分布中脾胃分布比例均較高,證候分布中肝脾、肝胃均有證候,但酒濕最易損傷的脾胃并未論及。金代李東恒《脾胃論·論飲酒過傷》[4]提出以葛花解酲湯治療酒精性肝炎,論述了酒濕損傷脾胃證的治療方案。故本研究采用《脾胃論·論飲酒過傷篇》為基礎,結合《酒精性肝病中醫診療方案》[7],旨在治療因大量飲酒,酒濕之氣損傷脾胃者。方中葛花性平味甘,好解酒濕之毒,醒脾促醒,和胃止吐,可促使酒濕之邪從肌膚表里而散,為君藥,現代藥理研究,葛花中存在8-C-葡萄糖-鷹嘴豆素甲(Ⅰ),能顯著增加小鼠對酒精的耐受時間,縮短小鼠的醉酒時間,降低血液中的乙醇濃度,提高肝中乙醇和乙醛脫氫酶的活性[8];木香、青皮理氣化滯,木香現代研究具有利尿作用,與茯苓、澤瀉、豬苓三藥合用淡滲利濕、利小便;砂仁、白豆蔻醒脾和胃,開胃消食;干姜溫中止嘔和胃;人參、白術健脾胃而燥濕邪;神曲消食化滯兼而解酒;陳皮性辛溫,味苦,使諸藥調和;另加枳椇子,清代《本草備要》載“枳椇子解酒毒,葛根解酒毒,而發散不如枳椇”?,F代藥理研究,枳椇子的主要成分是黃酮類物質,具有降解酒精[9]、保護肝臟[10,11]、抵抗氧化[12]、抵抗疲憊[13]等功效。基于上述理論形成方劑,以溫中健脾和胃,化酒氣祛濕邪,用于治療飲酒過度導致濕傷脾胃者。
本研究顯示,葛花解酲湯加減方治療酒精性肝炎在臨床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