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鋒
慢性膽囊炎是消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1]。其中慢性結石性膽囊炎占所有慢性膽囊炎的90%~95%[2],膽囊結石分成膽固醇結石和非膽固醇結石,我國人群中膽固醇結石占70%以上[3]。熊去氧膽酸膠囊是治療膽固醇結石性膽囊炎的一線用藥,也是目前被美國FDA批準惟一用于非手術治療膽結石的膽汁酸藥物[4],中醫藥在治療本病具有手段多樣、療效顯著等優勢,筆者采用中藥穴位貼敷聯合熊去氧膽酸膠囊的方法治療慢性膽固醇結石性膽囊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鄭州市惠濟區人民醫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消化內科門診診治的符合研究標準的慢性膽固醇結石性膽囊炎患者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熊去氧膽酸膠囊組(對照組)和穴位貼敷聯合熊去氧膽酸膠囊組(觀察組)。對照組45例,男13例,女32例;年齡25~65歲,平均(49.18±8.74)歲;病程0.7~6.6年,平均(3.61±1.77)年。觀察組45例,男16例,女29例;年齡23~65歲,平均(50.49±9.39)歲;病程0.5~6.6年,平均(3.50±1.91)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內科診療共識意見(2018年)》制定[3]。中醫證候標準參照《膽囊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5]中肝膽氣滯證制定。主癥:①右脅脹痛;②心煩易怒。次癥:①厭油膩;②時有惡心;③飯后嘔吐;④脘腹滿悶;⑤噯氣。舌脈:①舌質淡紅;②舌苔薄白或膩;③脈弦。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腹部超聲檢查評估為膽囊功能正常,結石直徑小于30 mm;③X線檢查陰性的膽固醇結石;④年齡18~65歲;⑤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②藥物依從性較差者;③對所用藥物或膠布過敏者;④貼敷部位有皮疹或潰瘍等皮膚病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口服熊去氧膽酸膠囊(商品名:優思弗,德國Losan Pharma GmbH生產,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81059,規格為250 mg×25 s)治療,10 mg/kg,1次/d,需連續治療1個月。
1.5.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穴位貼敷,藥物組成:柴胡10 g,枳實10 g,延胡索15 g,炒萊菔子15 g,夏枯草6 g,滑石15 g,金錢草15 g,海金沙15 g。制作方法:將上述中藥放入高速粉碎機中粉碎,敷貼前用白醋加溫水將藥末調成糊狀,將調和成的膏糊置于4 cm×4 cm大小的膠布中。貼敷部位及時間:將制作好的中藥貼敷貼于患者的膽囊、肝俞、膽俞、陽陵泉、日月、期門穴位,1次貼敷8~12 h(以皮膚耐受為度),連續敷貼5 d為一個療程。間歇2 d后繼續下一個療程,共4個療程。貼敷中如果貼敷部位出現輕度皮膚發紅、瘙癢可不用處理,減短貼敷時間;如果皮損嚴重則給予對應治療,中止試驗。
1.6 觀察指標觀察2組治療前后彩超檢查結石直徑大小的變化;中醫證候積分的變化。中醫證候積分:主癥(右脅脹痛;心煩易怒)每項按癥狀輕重分為4級(0、Ⅰ、Ⅱ、Ⅲ) 積分分別記為0分、1分、2分、3分;次癥(脘腹滿悶;時有惡心;厭油膩;噯氣;飯后嘔吐等)有則記1分,無則記0分;舌脈(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或膩;脈弦)各記1分。安全性指標:治療結束后即進行肝腎功能檢查,觀察不良反應情況。
1.7 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臨床癥狀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95%且復查彩超未見結石;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95%>證候積分減少率≥70%且復查彩超結石直徑較前縮小50%及以上;有效:臨床癥狀稍改善,70%>證候積分減少率≥30%,復查彩超結石直徑較前縮小50%以下;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或加劇,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彩超等實驗室檢未見結石直徑變化或增大。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高于對照組88.89%。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中醫證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2組治療后中醫證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結石直徑比較治療前2組結石直徑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結石直徑大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在溶石上療效相當。見表3。

表3 2組患者結石直徑比較 (例,
2.4 2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2組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復查肝腎功能,均未見異常。
中醫學并無慢性膽囊炎的病名記載,現代醫家將其歸屬于“膽脹”范疇[6],認為本病與感受外邪、飲食失節、情志失調、蟲石積滯、久病體虛等因素有關,該病的病位在膽腑,與肝、脾、胃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其基本病機是膽失通降,不通則痛;膽絡失養,不榮則痛。臨床上分為肝膽氣滯證、氣滯血瘀證、肝膽濕熱證、膽熱脾寒證、肝郁脾虛證、脾胃氣虛證、肝陰不足證7個證型。中醫藥在治療本病上除了在口服中藥外,還有諸多特色療法,比如穴位貼敷法、針刺療法、按摩法、穴位埋線、耳穴治療等[7]。
穴位貼敷療法是一種既發揮藥物的治療作用又發揮穴位的持久刺激作用的中醫特色外治法,其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本研究在組方中柴胡,性辛,味苦,辛能行,苦能泄,善條達肝氣,疏肝解郁,為治療肝郁氣滯之要藥,現代研究本品能抗炎、鎮痛、保肝等作用[8];枳實,苦、辛、酸、溫,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破氣消積、化痰除痞之功,《名醫別錄》云:“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延胡索,辛,苦,溫,歸肝、脾、心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本病肝郁氣滯日久以化火、化痰選方擇藥時加少量夏枯草以清肝瀉火;加炒萊菔子化痰除脹佐以消食兼顧其后天之本;加用滑石、金錢草、海金沙以利膽排石。諸藥合用,共奏疏肝、行氣、止痛、清熱、化痰、排石之功效。本研究在選穴上,選擇經外奇穴的膽囊穴,因其是治療膽腑疾病的經驗要穴,特別是膽石癥、急慢性膽囊炎的病癥,具有利膽鎮痛的功效;選擇俞募配穴法,膽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門,具有以疏調肝膽氣機而止痛之功,《素問·奇經綸》:“口苦者……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益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陽陵泉為足少陽之合穴,膽經下合穴,具有利膽之妙,《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六腑”。穴位貼敷時用醋調和可增加其疏肝利膽之力,增強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穴位貼敷聯合熊去氧膽酸膠囊治療慢性膽固醇結石性膽囊炎總有效率達93.33%,可以明顯降低中醫證候總積分,改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舒適度及生活質量。且操作簡便,醫療成本低,值得在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