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彩琴 陳衛蓉 李龍華
老年性腸梗阻主要與胃腸動力不足、大便干結、不易消化飲食等相關,表現為腹脹、腹痛、嘔吐等癥狀[1]。腸梗阻治療包括保守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外科手術可在短時間內解除梗阻,恢復腸腔通暢,但老年性腸梗阻多為不完全腸梗阻,且患者年齡較高,手術治療耐受性較低,臨床多采取保守治療[2,3]。保守治療主要包括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在預防并發癥、改善臨床癥狀中具有一定效果,但療程較長,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排氣、排便。中醫辨證發現老年性腸梗阻多為氣血虛弱證,與年老者氣血虧虛,臟腑之濡養,而致腸道傳導失調相關[4]。針灸是中醫常見局部治療方法,可根據患者具體證型辨證選穴,發揮整體調理及局部治療作用,有利于患者康復[5]。基于此,本研究以老年性腸梗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健脾益氣針灸在促進患者恢復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6月—2020年12月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老年性腸梗阻(氣血虛弱證)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40例。研究組中女19例,男21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8.93±4.15)歲;體質量指數18.4~31.6 kg/c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65±1.44)kg/cm2。對照組中女20例,男20例;年齡62~77歲,平均年齡(68.81±4.32)歲;體質量指數18.5~31.4 kg/c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61±1.47)kg/cm2。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參照《外科學》[6]西醫診斷標準:存在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癥狀;腹部膨隆,甚者見腸型或腸蠕動波,有壓痛點,叩診可聞腸鳴音亢進、氣過水聲,或腸鳴音減弱,甚至消失;影像學檢查顯示腸管擴張積氣、腸管內有液平。參照《中醫診斷學》[7]氣血虛弱證診斷標準:主癥:腹脹腹痛,大便不通,或惡心嘔吐;次癥:神倦少氣,乏力,頭暈目眩,語聲低微,面色萎黃或蒼白,心悸,失眠,舌淡胖,舌苔薄,脈細弱。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老年性腸梗阻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20~80歲;③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接受過放化療或手術治療者;②為惡性腸梗阻或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者;③處于妊娠或哺乳期;④對研究涉及療法不耐受者;⑤合并智力、精神障礙,不能配合者。
1.4 方法對照組采取一般西醫治療,包括禁食、抑酸、抗感染、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營養支持等。治療期間做好住院環境、飲食護理,幫助患者養成良好進食習慣,按時進餐,禁變質、生冷、麻辣、過燙飲食,注意保暖,適當活動。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健脾益氣針灸治療:選穴:脾俞、胃俞、足三里、氣海、關元、上脘、中脘、下脘、天樞、太白、阿是穴、公孫。患者行臥位,常規消毒后針刺上述穴位,以補法行針,得氣后留針30 min。針刺后采取懸起灸法進行艾灸,采用固定架將點燃艾條懸于各穴上方,距離皮膚2~3 cm,出現溫熱且無燒灼感為度,持續5 min,1次/d,持續14 d。施灸時注意觀察患者灸處皮膚情況,做好周圍皮膚隔熱處理、呼吸和面色觀察、溫度管控及隱私保護,詢問患者是否存在不適感,及時給予護理干預;灸后做好局部皮膚保護,禁忌受風受涼,1~2 h內勿沾水。
1.5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觀察臨床療效、癥狀及體征改善情況、治療安全性。①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治愈:癥狀、體征、腹部影像學檢查正常;顯效:腹脹減輕,腹痛,嘔吐消失,可排氣、排便,腹部影像學恢復正常;有效:腹脹、腹痛減輕,無嘔吐,有排氣排便,腹部影像學恢復正常;無效:癥狀、體征、腹部檢查均無改善,甚至加重。②記錄2組腹痛腹脹、嘔吐、排氣、排便、腸鳴音、腸型等癥狀、體征改善時間。③治療安全性。記錄研究組灸處紅斑、水泡等燙傷發生情況。

2.1 臨床療效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癥狀和體征改善時間研究組腹痛腹脹緩解、嘔吐停止、排氣、排便、腸鳴音正常、腸型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癥狀和體征改善時間比較 (例,
2.3 治療安全性研究組未見灸處皮膚紅斑、水泡等燙傷癥狀。
中醫將腸梗阻歸于“腸結”“腹痛”“關格”等范疇,病位在腸,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9]。《醫學衷中參西錄》:“腸結最為緊要之證,恒于人性命有關,或因常常嘔吐,或因多食生冷及硬物,或因怒后飽食皆可致腸結”。中醫把大小腸歸為傳化之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飲食不節、情志不調、勞逸失調等致脾胃損傷,或年齡增高而見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腸道氣血瘀結,通降功能失調,推動無力,形成此證[10]。
六腑以通為用,通腑理氣可促進腸梗阻癥狀緩解。但常規通腑理氣治療以瀉法為主,而老年腸梗阻氣血虧虛證患者氣血不足,瀉法可能會引起精氣耗傷。《脾胃論》中提到“人以脾胃中元之氣為本”。脾胃居中焦,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健脾益氣之法在氣血虧虛證治療中可發揮重要作用[11]。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腹痛腹脹緩解、嘔吐停止、排氣、排便、腸鳴音正常、腸型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表明健脾益氣針灸治療老年性腸梗阻(氣血虧虛證)療效確切,安全性高。針灸作為中醫常見外治療法,可通過體表經絡與臟腑之間的聯系,發揮平衡陰陽、調整氣血等作用。臨床根據老年腸梗阻氣血虧虛證進行辨證,脾俞、胃俞分別為脾、胃之背俞穴,是治療脾胃病癥的要穴,配合足陽明胃經(足三里、天樞)、足太陰脾經(太白、公孫)穴位,可有效起到健脾理氣、和胃止嘔、活血養血之功;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屬任脈,有寬胸和胃、鎮痛止嘔、調和胃腸氣血、鎮痛等作用,且分別對應胃上賁門部、胃中、胃下與十二指腸相通處及小腸,具有調節胃腸動力作用;關元為小腸募穴,可促進腸道蠕動;阿是穴為病癥壓痛點,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采用補法針刺+艾灸法作用于以上穴位,可通過針刺及艾條燃燒溫熱之力發揮穩定、持久的刺激效果,經穴位、經絡傳導,起到健脾和胃、理氣活血、鎮痛止嘔等作用。針灸還可調整胃腸動力,增強胃腸消化作用及推動之力,促進排氣、排便,加速腹脹、腹痛等癥緩解,恢復正常腸道功能。針灸屬于局部治療方法,效果確切,還可減輕口服藥物治療導致的胃腸道刺激,本研究治療期間注意灸治情況及針灸后的護理,故未見紅斑、燙傷等不良反應,安全性高。石世華等[12]研究發現,在老年不完全腸梗阻患者中采取針灸輔治,可提升治療總有效率,縮短癥狀改善時間,與本研究一致,進一步證明針灸在老年性腸梗阻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因老年性腸梗阻的發生與飲食、活動等因素相關,治療期間注意飲食調整、活動指導,可避免其他因素對治療的影響,進而保障治療效果。但本研究樣本容量較小,疾病證型單一,存在一定局限性。臨床還應擴大樣本容量,分析針灸法在證型老年性腸梗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提供更好的指導。
綜上所述,在老年性腸梗阻(氣血虛弱證)患者中加用健脾益氣針灸治療,能夠增強臨床治療效果,加速腸梗阻癥狀、體征改善,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