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麗,劉劍鵬,韓慶彥,張 梅
(甘肅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甘肅蘭州 730046)
抗生素,特別是青霉素的發現對人類和動物健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后,美國相關食品部門正式批準,允許在動物養殖過程中添加抗生素,使用之后可以增強動物體質,提高免疫力,進而能起到預防和治療動物疾病的作用[1]。但國家食品部門公告顯示,自2018 年1 月1 日起到2019 年5 月這一年多的時間中,全國26 個省市的市場監管局共檢出327 例不合格雞蛋,主要原因是雞蛋中抗生素殘留超標[2]。含有抗生素的藥物飼料添加劑殘留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一定程度上破壞土壤、水體等生態平衡[3]。可見,抗生素在養雞中的使用會引發嚴重的肉、蛋產品安全隱患,并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和生態問題,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尋找減少抗生素使用的替代產品,如何避免肉蛋中的獸藥殘留問題,規避人類的飲食風險就顯得非常重要。
當前雞病特點是多種病交叉產生,混合感染,一種病會導致機體代謝功能下降,免疫力降低,從而引發其他的病癥。在雞群治療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使用了抗生素,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導致耐藥菌株的增加,而耐藥菌株的耐藥因子又在其他敏感細菌之間相互傳播,這樣更容易使異種菌株也變成耐藥菌株,最終產生耐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秦睿玲等[4]研究表明,使用諸如含有壯觀霉素、氨芐青霉素、復方磺胺等類藥物,導致球蟲、支原體、大腸桿菌等病原耐藥率顯著增強。這主要是由于病原體受到濫用的抗生素持久的選擇性感化作用,多重耐藥菌株越來越多而且耐藥譜越來越寬的原因,導致出現耐藥性大腸桿菌菌株[5,6]。張玉國等[7]通過藥敏試驗對雞源性大腸桿菌進行了抗生素耐藥性檢測,結果表明,試驗菌對慶大霉素的耐藥率最高,平均耐藥性達8 種,占調查15 種抗生素的53%。究其原因是養殖環境中的支原體可以通過改變藥物靶位點、形成外排泵系統、產生使藥物滅活的酶等方式對四環素、大環內酯類和喹諾酮類藥物產生耐藥性[8]。抗生素大量使用的后果就是影響雞免疫器官發育,免疫功能下降,雞群反而更容易感染疾病,從而加大了雞傳染病防治的難度[9]。人類食用了含有耐藥菌株的產品后,會破壞了人體微生態平衡,產生耐藥性的種間轉移。主要原因是某種抗生素的耐藥性通過耐藥細菌所攜帶的β-質粒突破了人與動物的種間限制,將耐藥性間接傳遞給人類,這樣的結果就是耐藥性現象越來越嚴重,甚至會導致有病無藥可醫的局面[10]。王鵬也在文章中指出,由抗生素的濫用引起的細菌耐藥性,不僅在雞之間傳播,而且有耐藥基因傳播給人類的情況[11]。
微生態制劑是指將有益的活菌制劑或有機物質通過特殊工藝加工后制成的制劑,有助于保持腸道的微生態平衡。早在18 世紀40 年代人們就開始利用乳酸菌防止豬腹瀉。此后,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在雞飼料中使用微生態制劑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我國于1991 年提出了綠色食品的主張,同時微生態制劑被引進。根據所含成分屬性分類可以分為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三類。益生菌定植動物體內后參與腸內微生態平衡、可直接通過增加腸道內有益菌數量達到對腸內有害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益生元能選擇性地刺激一種或幾種腸道內常駐菌的活性或生長繁殖,通過有益菌的繁殖,抑制有害細菌生長,從而達到調整菌群、促進機體健康的目的。益生菌和益生元結合在一起應用,既可發揮益生菌的活性,又可選擇性地提高有益菌的數量,使益生作用更顯著持久。
乳酸菌、雙歧桿菌、嗜酸桿菌等都是腸道優勢菌群,能通過維持機體內的生態平衡,促進雞飼料的消化,提高利用率。研究發現,干酪乳桿菌對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較好,同時能提高雛雞的免疫機能[12]。機理上,干酪乳桿菌能夠提高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而且促進機體產生多種酶類,如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從而有助于動物胃腸消化,提高動物體內糖類、蛋白質和脂肪的水解和消化吸收進而提高飼料轉化率。消化酶可以將飼料中難以消化的成分進行分解,從而更容易消化利用,提高了粗蛋白、粗脂肪的利用率。研究發現,用0.1%的由枯草芽孢桿菌、地衣芽孢桿菌等制成的制劑飼喂羅曼褐蛋雞,可消耗腸道中的游離氧,抑制致病菌,促進有益厭氧菌生長,降低腸道pH,抑制大腸桿菌等致病菌的繁殖,進而提高飼料轉化率[13]。
喬宏興等通過給1 日齡健康肉仔雞添加黃芪-枯草芽孢桿菌復合發酵制劑進行對比試驗,得出結論黃芪-枯草芽孢桿菌可以提高雞的脾指數、法氏囊指數,同時提高肉雞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日增重,達到降低料肉比的作用[14]。這與枯草芽孢桿菌能促進乳酸菌的生長,有益于維持雞腸道平衡,加上黃芪多糖的刺激作用,共同促進肉雞腸道的消化吸收有關。血液膽固醇如果低于一定范圍,可能降低蛋雞產蛋率,過高則容易引發脂肪肝綜合癥,其后果是雞的肝臟破裂、猝死,而益生菌可以抑制機體產生相關的酶,并通過影響酶的活性,進而調節膽固醇的合成[15]。此外,用益生菌飼喂仔雞可以顯著提高肝臟、脾臟重量,使盲腸內容物組的空腸長度變長,絨毛高度/隱窩深度增大,進而提高雞的生產性能[16]。這些研究都說明,益生菌對提高雞的生產性能有積極影響。
腸道是重要的免疫器官。益生菌與腸道中的其他細菌相互作用,調節和促進腸道蠕動,能維持宿主腸道微生物平衡,從而提高機體抗病性,刺激免疫系統增強免疫力。益生菌可以治療各種腸道疾病,如腹瀉、腸炎等,可以激活機體的免疫細胞,如巨噬細胞、B 淋巴細胞、NK 細胞等。李龍等[17]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粘附特性,對調節腸道微生態失調、促進機體免疫功能起著重要的作用,產生的乳酸和乙酸,能抑制革蘭氏陰性菌在宿主體內的生存。
飼料中添加益生菌可提高雞免疫器官指數,增強雞群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力,提高免疫指標如血液中IgG 水平、淋巴細胞轉化率、疫苗抗體效價[18,19]。研究表明,添加枯草芽孢桿菌的肉雞血清中總蛋白、IgA 和IgG 含量較高,在機體免疫中的保護作用增強,抗菌、抗病毒作用明顯[20]。用0.1%的由地衣芽孢桿菌、植物乳桿菌等制成的微生態制劑飼喂羅曼褐蛋雞,可刺激雞免疫器官的生長發育,激活T、B 淋巴細胞[21]。吳超研究指出枯草芽孢桿菌進入雞體內,能促進淋巴細胞、免疫器官的發育,進而增強吞噬細胞活性并增強機體免疫水平[22]。類似地,在雛雞飲水中添加干酪乳桿菌與抗生素組進行對比試驗,得出結論,干酪乳桿菌可提高雛雞腸道中的乳酸菌含量,并增強雞免疫性能[12]。以上研究均表明,在飼料中添加益生菌可以增強雞的免疫力。
我國從事養雞的主要是農牧民,受文化水平不高,養殖技術欠缺,管理理念陳舊等限制,為了追求經濟利潤最大化,會加量使用抗生素,由此產生濫用抗生素問題。
在政策層面,我國相關部委印發了行動計劃,推動多部門綜合治理細菌耐藥問題[23]。2018 年5 月,農業農村部開展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旨在全國養殖范圍內減少抗菌藥的使用量[24]。此后發布相關公告,要求自2020 年7 月1 日起,企業禁止生產促生長類的商品飼料(中藥類除外)[25]。如禁止將氯霉素用于飼料添加劑,因為會通過阻撓蛋白質的合成使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等多種細菌產生耐藥性[26]。萬古霉素、喹乙醇等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在動物身上使用后通過種間轉移到人類,會產生畸形、基因突變,甚至致癌的影響,所以為了人和動物的長期健康,消除不利影響,我國農業農村部規定上述藥物不準用于飼料添加劑。
該文綜述了抗生素使用在養雞中產生的諸如破壞雞腸道微環境,肉蛋產品中抗生素等藥物殘留,球蟲、支原體、大腸桿菌等病原耐藥率顯著增強并產生耐藥性等負面問題,順應農業農村部開展的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以期能減少抗菌藥的使用量并實現健康養雞的目的。分析了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等制成的微生態制劑對養雞業的益處。如微生態制劑對雞腸內有害微生物能起到抑制作用,達到調整菌群、促進機體健康的目的;能調節雞腸道的生態平衡,提高飼料轉化率;由枯草芽孢桿菌制成的微生態制劑能對雞的血液生化和生產性能有積極的影響;由于益生菌具有黏附特性,能調節腸道微生態失調,并提高雞免疫器官指數,增強雞群的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力,通過激活T、B 淋巴細胞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所以具有較好的替抗潛力。
但是,由于微生態制劑的生產研究技術水平的限制,大多數菌株穩定性差、益生功能弱,不但菌種資源有限,而且生產應用成本高、生產技術滯后,所以在實際生產中減抗替抗性表現的不夠明顯。加上我國的微生態制劑缺乏統一的行業技術指導規范,相關產品參差不齊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使用微生態制劑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其他減抗產品的研究。如吳開開通過在雞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及枯草芽孢桿菌等復合物,得出可提高雞腸道免疫力,減少由雞大腸桿菌引起的雞腸組織損傷和炎癥反應的結論[27]。吳秋玨通過研究發現沸石對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及其毒素具有吸附特性,能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長[28]。所以在實際生產中還需要增強微生態制劑與中草藥、粘土礦物等其他減抗產品的綜合使用效果評估,進而更好地促進養雞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