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書會,邱孜博
(1.河南省平頂山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河南平頂山 467000;2.河南省平頂山市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河南平頂山 467000)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或者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一類次級代謝產物,能夠干擾其他細胞發育功能的一種化學物質。在畜牧業中,抗生素主要用于對抗動物體內的致病菌等病原體,治療大多數細菌、衣原體、支原體等微生物所導致的疾病。
在畜牧業和農業中,抗生素又被稱為生長促進劑。生長促進劑作為飼料添加劑的使用,已有近60多年的歷史[1]。在20 世紀中葉,首次發現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具有促進畜禽生長的作用,畜牧養殖業開啟了使用抗生素的時代。1950 年,美國FDA 正式批準可以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從而被廣泛用于畜禽飼料的生產。至此,抗生素在飼料中的應用迎來了大暴發時期。
歐美等國家使用抗生素的時間較早,隨著對抗生素的不斷的認識,在畜牧業中,抗生素的用量呈現下降的趨勢。1958 年,有學者發現使用抗生素會導致動物對四環素產生耐藥性[2]。2002 年,有報告研究稱20世紀80 年代,有很多致病菌對許多抗生素都產生了耐藥性[3]。鑒于養殖行業中抗生素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嚴重后果,世界各國開始對抗生素進行監管,縮小抗生素的使用范圍和降低用量。
1986 年,瑞典下令全面禁止在畜禽養殖的飼料中添加抗生素,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禁止添加抗生素作為生長促進劑的國家;2006 年1 月,歐盟地區開始全面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2008,2011 年,日本和韓國也相繼禁止。2014 年,美國FDA 在指導性文件中指出,會用3 年的時間在畜禽飼料中全面禁止使用預防性抗生素,盡量避免消費者因食用畜禽產品出現抗藥性現象。2017 年,美國禁止在動物飼養過程中使用抗生素。澳大利亞在20 世紀80 年代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規體系,控制抗生素在產品中的殘留量。綜合來看,抗生素在畜牧業中的使用開始受到約束和限制。
我國畜禽飼料中抗生素的使用起步較晚,但隨著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養殖規模不斷壯大,飼用抗生素的使用量也逐年提高。有研究表明,在2006 年我國抗生素的使用總量可達20 萬t 左右,約占全球抗生素使用量的一半,而畜牧業和飼料行業抗生素的使用量高達9 萬多t,約占總量的二分之一[4]。鑒于濫用抗生素會產生較大的危害,我國開始對抗生素的過度使用進行規范和限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農業農村部在2001 年頒布了第168 公告《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用以規范飼料中抗生素的使用;在2002年頒布了第193 號公告《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他化合物清單》,用以規范獸用抗生素的使用準則和范圍等;在2015 年頒布了第2292 號公告,指出在食品動物中停止使用氧氟沙星、諾氟沙星、洛美沙星和培氟沙星四種獸藥;在2018 年發布第2638 號公告,增加內容“停止在食品動物中使用喹乙醇、胺本胂酸、洛克沙胂等3 種獸藥”;在2020 年頒布了第194 號公告,指出我國飼料中要全面禁止抗生素,以減少濫用抗生素造成的危害,從而維護我國動物源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
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抗生素的使用是在中小型養殖農戶中,由于他們對獸藥的使用規范、飼料的選用標準、畜禽養殖的方法、畜禽發病的緊急處理缺乏專業的知識和能力,故而在日常藥物、藥品的使用中存在濫用藥、混用藥、用錯藥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我國存在很多小規模養殖和家庭養殖,由于養殖人員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養殖技術知識相對薄弱、對飼用抗生素的了解不夠全面,存在根據經驗隨意使用的現象;甚至為了謀取利益,使畜禽更快出欄,長期大量使用違禁藥物和抗生素,比如市面上經常出現關于速成雞、催肥肉雞等[5],人在長期使用此類雞肉后會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由于獸藥的種類相對較少,單一的使用某種抗生素可能無法達到治病的效果,因此,在畜禽養殖中,很多養殖戶為了減少畜禽發病并發率和達到治病的效果,會將人用藥用于畜禽養殖,例如我國有養殖戶將土霉素、慶大霉素、青霉素氯霉素及其衍生物等違禁藥會用于畜禽養殖中。
休藥期也稱為消除期,一般指動物從停止給藥到許可屠宰或其乳、蛋等產品被許可上市的間隔時間。休藥期是依據藥物在動物體內的消除規律來確定的,主要是為了讓動物通過新陳代謝消耗體內的藥物殘留,以提高安全性。如果不遵守休藥期的規定,就可能造成藥物在動物體內大量蓄積、產品中的藥物殘留超標,對人體健康產生一定的危害。很多養殖戶為了經濟效益,在休藥期繼續使用抗生素,如在休藥期不執行相關規定繼續給雞用藥,雞蛋中就會出現抗生素過量殘留,產生抗生素超標的現象。美國對抗生素的殘留的調查研究表明,導致抗生素超標和殘留的主要原因分為3 個方面,休藥期持續不斷用藥占比76%,不正確使用抗生素和飼料的污染占比18%[6]。
我國畜牧養殖業中濫用抗生素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濫用抗生素產生的危害也非常嚴重,例如用錯藥、過量用藥均會導致畜禽病情耽誤甚至死亡,而殘留在畜禽體內的抗生素,在還沒有充分降解的情況下就流通于市場,消費者食用之后會出現身體不適癥狀。畜禽的排泄物污染到環境中也會使環境中的細菌產生耐藥性,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殘留和超標的抗生素存在于動物體內及其產物中,人在食用后會逐漸在體內蓄積,隨著蓄積量的增大,人體器官發生病變,嚴重者會產生過敏反應、致畸變、癌變等;人們在長期食用含過量抗生素的動物性食品后,會出現慢性中毒現象,導致皮膚瘙癢、蕁麻疹等疾病[3]。
抗生素的濫用對畜禽養殖業造成了極大的挑戰,導致畜禽細菌耐藥性增強,久而久之,畜禽免疫力下降,用藥不治病的現象頻發,甚至會產生超級細菌,使得畜禽久病不愈。如歐盟國家曾在20 世紀90 年代禁止進口中國雞肉,原因就是中國飼料中抗生素的使用種類太多且用量大,后經檢測合格后才開始進口[7],由此對中國畜牧業造成了極大影響。
動物體內的抗生素含量會隨著其代謝產物如糞便、尿液等排出體外,當動物體內抗生素含量超標時,會隨著上述代謝產物進入土壤和水體中,由于性質穩定且不易被分解,會對環境中微生物、動植物等的生長發育產生副作用,增加原生微生物的耐藥性,從而危害人體健康。研究表明,從施用畜禽糞肥的農田表層土壤中測出土霉素的檢出率為93%、四環素的檢出率為88%,金霉素的檢出率為93%,其殘留量也分別在檢測限以下至5.172mg/kg,0.553~0.588mg/kg[8]。
各級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畜牧業飼用和獸用抗生素的監管力度,加大對飼料獸醫工作者的培訓力度,做好專業技術人員下基層指導工作,爭取做到每年對養殖戶培訓2~3 次,普及更多更廣泛的使用常識,讓養殖戶認識到正確使用飼料和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強化養殖戶的社會責任意識,不要一味追求經濟利益而以提高治療效果和動物快速成長為目的。通過定期培訓、定期檢查、及時報備等做好引導宣傳,規范養殖戶合理用藥,減少畜禽在飼養環節出現藥物殘留現象。
大部分養殖戶對如何用藥一知半解,用藥知識相對薄弱,因此,畜禽養殖者應根據獸醫工作者的建議和動物的病癥選擇合適的抗生素類藥物,及時做到對癥下藥和合理用藥,盡量選擇高效且無殘留的藥物。養殖戶盡量不要擅自用藥,要按照說明書使用,還要避免長期使用同一種藥物,導致畜禽產生耐藥性;對同一種藥物,建議選擇功效類似的其他藥物,日常交替使用,切莫擅自加大用量。在藥物使用過程中,要嚴格執行休藥期,根據不同要求嚴格執行,確保食品安全[9]。對于沒有嚴格規定添加標準的抗生素,要根據實際情況動物的生長階段和環境氣候條件合理添加[10]。最后,避免將人畜抗生素混用、共用,禁止將人用抗生素用于畜禽身上,做到規范用藥。
各級監督管理部門應該加大對養殖戶用藥的管理工作,創新監督管理方式,加大摸清排查力度,實施網格化管理方法,將每一個養殖戶都登記造冊,壓實責任,落實到人。對于那些養殖環境和基礎條件不合格的養殖戶要予以規范引導,仍舊不合格的禁止養殖,提高養殖戶的門檻。要做好防范工作,一旦出現問題能及時發現、迅速解決。加大抽查和檢查力度,一經發現濫用明文禁用的藥物要嚴厲查處,對養殖戶進行批評教育并做好重點抽查監督管理工作。飼料生產企業、經銷商及畜禽養殖者應該深刻意識到抗生素飼料對人體、動物、生態環境的影響和危害,自覺遵守法規,杜絕抗生素飼料及添加劑的使用,并做好監督舉報工作。
為有效阻斷抗生素的濫用,必須從法律規定上進行整體把控。目前我國的畜禽用藥監控體系尚不完善,要結合我國抗生素使用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于我國國情的獸藥殘留標準以及抗生素殘留標準。例如:鑒于濫用抗生素對人、動物和生態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農業農村部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在2020 年發布了第94 號文,文中明確規定了自2020 年12 月31號起,我國市面上流通使用的飼料中不允許含有促生長類藥物。該規定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能減緩因抗生素的不良影響。
繼194 號公告后,為進一步規范自配料中抗生素的使用,2020 年6 月,農業農村部又發布了第307 號公告,明確規定養殖戶在日常生產自配料時,除農業農村部允許在商品飼料中使用除抗球蟲和中藥類藥物,其他獸藥一律不得添加,并提出了自配料的行為規范。這標志著從2021 年1 月1 日起,我國將全面進入飼料無抗時代。
禁抗令的出臺在一定時間內會對我國的養殖業造成一定的影響,不僅僅是我國,有研究表明,瑞典在禁用抗生素促生長劑后,斷奶仔豬死亡率增加了1.5%左右,斷奶日齡延遲1 周[11]。歐盟在2016 年全面禁止抗生素后,養豬業整體下滑,經過幾年的綜合應對方案才解決了“飼料禁抗”的陣痛期[12]。禁抗令的出臺在短期內會增加畜禽的發病率和養殖中的醫療成本,因為畜禽在食用沒有抗生素的飼料后,對細菌的抵抗力會大大減弱,尤其是幼崽類。同時,飼料禁抗后,畜禽在養殖中發病率增加又會提高治療成本,尤其是一些小規模養殖場,增加了畜禽養殖成本。
飼料企業為了應對禁抗令的監管和檢查,可能會在出廠時不直接添加抗生素,而是在推廣飼料的過程搭配抗生素銷售;飼料經銷商也會為了銷售飼料搭配或者贈送所謂的營養包(即抗生素)。養殖戶在生產自配料時,由于自主性較大,也會過度添加抗生素。因此,在未來幾年,禁抗任務仍然艱巨,禁抗道路仍然漫長,我們需要從生產、加工、銷售、使用各個環節做好自我約束、監測、控制和懲處。
飼料禁抗對飼料行業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機遇,短期來看勢必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從長遠角度來說,禁抗令的出臺有利于我國畜禽養殖業的發展,要及時有效應對。
首先,飼料企業和銷售行業要嚴格執行農業農村部的系列公告。繼續加大對飼料中抗生素的監測,加強霉菌毒素和營養成分的檢測。加大對自配料的監察力度,對擅自加藥的行為嚴厲打擊整治。
其次,飼料生產企業要不斷提高研發水平,早日研發出飼用抗生素的替代物,如發酵飼料、酶制劑、抗菌肽、酸化劑、微生態制劑和中草藥及植物提取物等。針對目前市場上替抗產品安全隱患較大,魚龍混雜,部分產品沒有可靠的有效成分檢測方法,對有效成分監測不足,不少糖類產品多糖真實含量不足的問題[13],要不斷完善有效成分檢測方法,加強替抗產品的藥物監測和產品研發。
最后,畜禽養殖企業和養殖戶要及時轉變觀念,做好畜禽養殖規模化、科學化。改善畜禽的飼養環境,控制好畜禽生長環境的影響因素,如溫度、濕度等。及時處理糞便排泄物,做好消毒殺菌工作,提高畜禽本身的免疫力,降低畜禽發病的風險。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飼料禁抗令的頒布,養殖戶的觀念意識也在逐步提高,在合理規范使用藥物的基礎上克服養殖環節存在的困難,通過多部門聯動和多種措施保駕護航,相信我國畜牧養殖業會克服短期飼料禁抗帶來的挑戰,減少因抗生素使用不當帶來的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