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壯,肖 敏,楊硯璐,澤旺仁真,楊 冀
(1.四川省龍日種畜場,四川阿壩 624401;2.四川高原牦牛生態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四川阿壩 624401;3.紅原縣龍日鎮人民政府農業農村服務中心,四川阿壩 624401;4.德陽農業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四川德陽 618500)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畜牧業的發展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加大,對畜產品的需求在逐漸增加。隨著畜產品需求量的加大,畜牧業養殖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畜禽的糞便、污水及草場荒漠化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1]。
目前,我國畜牧業正朝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產業化方向不斷發展。在畜牧業發展的過程中,如不科學、有效地采取措施進行廢棄物無公害處置、利用,必將伴隨著環境污染,主要表現在畜禽污染、傳播共患病、水體富營養化、藥物殘留等方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穩步發展,特別是自菜籃子工程實施以來發生質的飛躍,畜禽養殖規模發生巨大變化,肉類產量每年以10%以上遞增,奶類和禽蛋遞增率也在10%以上[2]。近年來,隨著相關惠民政策的相繼出臺,畜牧業呈現出加快發展的勢頭,畜牧業生產方式不斷轉變,建設進程不斷加快。許多地方畜牧業已經成為當地經濟支柱產業,成為農、牧民經濟收入主要來源。
隨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及畜牧科技大力投入,畜牧業的養殖方式快速由分散經營、飼養頭數少轉變為現在的集中經營、飼養頭數多,且飼養區域朝標準化建設。畜禽養殖特點等轉變加上農、牧區勞動力流失等原因,導致畜禽糞便由寶變為廢棄物,從而導致環境污染問題。
據統計,我國2010 年全國畜禽糞便、尿液產生量為40×108t,畜牧業的化學需氧量排放為1184×104t,占農業排放總量的95%,占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5%,遠遠超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總和[3]。但目前畜禽糞污的無害化處置量不足總排放量的10%,大量未經處理的糞污對地下水,土壤和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成為重要水源、湖泊、江河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4]。
目前,我國畜牧業從業者少于接受專業、系統、正規的生態養殖技術培訓,也缺少必要的環保知識經驗,在養殖過程中無法及時有效、科學的處理畜禽排泄物[5]。再者,畜牧養殖業規模不斷擴大,養殖場不斷朝著集約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隨著市場經濟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牧副產品的需求量在增加,對質量要求在不斷提高,為便于畜產品的產、供、銷一條龍,使畜牧業由農區、牧區逐漸向城鎮郊區轉移,造成農牧脫環,畜禽排泄物不能用作肥料造成污染[6,7],畜禽糞便由寶變為廢棄物。
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化肥生產量在逐年遞增,價格越來越低,運輸、儲存、使用都相對方便。相比而言,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更受歡迎[8]。有機肥的減少使用,造成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堆積浪費,未物盡其用,形成公害,造成污染。
濫用抗生素、維生素、生長激素、微量元素已經成為畜牧業養殖過程中的較為普遍的現象,但它也是牲畜預防治療疾病、保障畜禽生長的重要保障。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養殖場濫用上述藥物現象普遍存在,造成畜產品的藥物殘留和環境污染。
畜牧業的發展受益于畜牧科技的不斷進步。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動物飼養方式由自然放牧向舍飼或半舍飼方式轉變,經營方式由粗放式經營向集約性經營方式轉變,畜牧業逐漸轉變為規模化[9]。飼喂規模的擴大,將產生大量的畜禽排泄物,如不及時、科學的處理,都能對人類或畜禽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據實驗,畜禽糞便中惡臭成分高達200 多種,糞便中含有硫化氫、氨氣、糞臭素、脂肪族的醛類、硫醇等物質。這些物質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機物產生,在厭氧條件下釋放出帶酸味、臭蛋味等刺激性氣味[10]。散發出的氣味不僅污染空氣,同時還刺激動物的嗅覺神經及危害呼吸道,不僅會導致動物產生應激反應,同時還影響人體的身心健康。在大力提倡節能減排,推行低碳生活的同時,減少畜牧業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勢在必行。
畜禽的排泄物及畜產品生產過程中污水的隨意排放極易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大量的需氧有機物不經過處理直接排入水庫、湖泊或滲透到地下水,導致水中的水生生物,特別是藻類,獲得N、P、K 等豐富的營養物質后開始大量繁殖,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威脅水中水生生物。若碳氫化合物、有機物和未被消化的營養物質滲入供水水系,會直接污染飲用水,進而危害人的身體健康。部分農區養殖場所緊挨農田所建,如遇大雨,導致形成的污水橫流,可導致農作物倒伏,嚴重的導致農作物晚熟或絕收[11]。
畜牧業伴隨病原微生物的大量滋生和傳播,特別是患病或隱形帶病畜禽排出的多種致病菌和寄生蟲卵,如不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可能會成為傳染源[12]。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顯示,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人畜共患病達90 多種,其中禽類傳染的達24 種,且主要由畜禽糞便及排泄物傳染。
長期濫用抗生素和使用霉變的飼草料,將會導致畜產品污染。長期使用抗生素,動物會出現耐藥性,使這類抗生素的作用效果明顯降低。受長期使用抗生素、食用霉變飼草料的影響,將導致動物體內殘留過量的重金屬物質,殘留重金屬的農、牧副產品被人食用后,導致身體內部的肝臟金屬含量增加[13],影響人體健康。經檢驗,動物食用黃曲霉素污染的飼料后,仍可在肝臟、腎臟、肌肉、血液、蛋、奶中檢測出極微量的黃曲霉素或其他代謝物。
在畜牧生產過程中,特別是在散養的區域,死畜若不按照規定進行無公害處置,導致蚊蠅滋生,臭氣四溢,不僅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污染,也更易于傳播疫病。在畜禽屠宰場中,一些未經消毒的廢棄物和廢水會直接被排入下水道,水渠和河流,其中懸浮物和所含有的含氮物質分解,導致水體變黑,發臭,嚴重威脅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14]。
畜牧業無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在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預防、綜合治理、有效處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畜牧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向生態養殖方向轉變,實現現代化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規模化養殖場的選址至關重要,不僅要考慮交通,水源等因素,還要將養殖場所建設在遠離城市和人口密集區域,嚴格遵循環保優先原則,既要考慮不污染周圍環境,又要考慮周圍環境對畜牧業的后期發展。養殖場所要遠離湖泊、河流和地下水源,充分考慮當地環境容量,合理規劃養殖場所的規模及飼喂牲畜數量,糞尿及污水排放和良性循環利用情況。在發展畜牧經濟的同時,嚴格按照當地環保部門相關要求開展選址、建設工作。
加強畜禽養殖場所的衛生管理,嚴格落實衛生制度,對養殖區域的糞污及時清理,防潮除濕,保持養殖場所的干燥、通風。舍內應盡量做到保持糞便的干燥,盡量做到糞水分離,雨污分流。養殖場要對畜禽糞便進行科學化的技術處理,提高畜禽糞便作為農業肥料的利用效率,殺滅病原菌,增強養殖業的收入。降低飼料中的礦物質及粗蛋白含量,以降低糞便中的氮和礦物質含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15]。
農、牧業相關業務部門要不定期對養殖場、合作社、個體養殖戶開展技能培訓,使他們正確掌握動物免疫、防疫技能,了解正確的日糧配合及正確使用添加劑等。同時,要加強其對現代糞污和污水處理技術,從而用科學的手段有效控制源頭污染。
將畜牧業和種業、漁業緊密結合,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對畜禽養殖的糞、尿等排泄物進行厭氧發酵,將沼液、沼渣、沼氣應用于農業種植、漁業和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形成良性的物質循環[16]。充分利用養殖場周邊自然環境、利用動、植物、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實現循環經濟生產,達到不污染或者少污染的目標。只有通過生態畜牧業的良性循環,才能實現現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和土地占據總人口和土地的比例相對較高,養殖是提高家庭經濟收入的方法之一。同時隨著養殖業的從業者居多,受個人接受教育程度不一的影響,對生態畜牧業的理解各有偏差,將導致養殖污染生態環境情況成為更為普遍的現象,雖然國家也已立法,但仍有心存僥幸的畜牧業從業者未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引起重視。因此,要改善畜牧業污染情況,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至關重要,只有畜牧業從業者認識到畜牧業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的嚴重性,才能實現畜牧業污染治理的目標。因此,相關業務主管部門,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加強對從業者的政策宣講,不定期開展知識講座,進而有效推動現代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先后頒布了《環境保護法》、《水污染環境防治法》、《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下基礎。隨著法律法規的相繼制定出臺,對改善環境和環境保護工作起到推動作用,畜牧業的環境保護同樣應該以環保相關法律法規等為準繩,建立科學的保護機制。
環保主管部門要重視因畜牧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汲取國內外因畜牧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將畜牧業生態保護納入環境監督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在執行新的相關規定同時,要對已出臺的政策堅決執行,對于違反相關規定的畜牧業養殖場要加大處罰力度,嚴格落實環保相關制度。
畜牧業導致的環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畜牧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管理水平落后,畜牧業從業者專業技能有待提高及畜牧業污染源處理技術尚待提高。針對畜牧業產生的污染還需從源頭治理,相關部門要加大監督、管理力度,嚴格執法,養殖場所嚴格按照國家、地方相關規定設計布局建設,加強對畜牧業污染廢棄物處置的技術研究,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發展生態畜牧業,實現規范化管理,發展生態畜牧業,助推現代畜牧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