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泰群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近年來,國家就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作出專門部署。目前,農村實用人才總量達到2200多萬人,其中高素質農民達到1700萬人,高素質農民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已經達到46%,基本解決“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問題。但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高要求看還有很大差距。高素質農民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留住人、育新人的任務還十分艱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深入開展農民教育培訓,是整體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加快培養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相適應的高素質農民隊伍、補齊鄉村振興人才短板、夯實農業農村現代化人才支撐的重要保障。
堅持服務“三農”。按照農業農村“十四五”發展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工作定位,緊緊圍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等重點任務,聚焦糧食生產、綠色發展、農民增收等重點工作,與涉農重大工程、重點項目統籌謀劃,向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傾斜;大力培養生產經營服務主體帶頭人、創新創業帶頭人和高素質農民,補齊農業農村政策和知識短板,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帶動能力;強化青壯年農民職業教育,同步考慮務農農民學歷提升,探索靈活多樣的培養形式;鼓勵支持學生學農務農,引導農業院校辦農教農,培養更多具有較高學歷層次的農村青年骨干人才。
堅持以農民為主體。既要遵循教育培訓本身的規律,又要遵循農民生產生活規律和農民群體的特殊需求。開設固定課堂、流動課堂、空中課堂、田間課堂,運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采取“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訓,把教育培訓辦進產業、辦到鄉村、辦到田間地頭;把內容是否需要、方式是否接受、產業是否發展作為衡量教育培訓效果好不好、質量高不高的標準;加快建立促進農民發展的政策體系,實現終身教育、個性教育、開放教育。
堅持服務農民全面發展。主動適應農業科技進步、農業生產組織方式變革、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對農民教育培訓提出的新要求,推動農民教育培訓從關注農業生產,向生產、生活、生態共贏共生拓展;從技術技能為主,向提升農民經營管理能力、綜合素養拓展;從服務傳統產業,向服務新產業新業態拓展;從一產為主,向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拓展。
提升教育培訓內涵。突出產教融合、實踐育人。培養目標從抓提高技術技能水平,向抓全要素培養、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能力轉變;教學理念從單向傳授為主,向行動學習、雙向互動、教學相長轉變;從知識的數量型增長,向經驗躍升、視野拓展、思維優化的內生性增長轉變;工作導向從注重數量規模,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切實提高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提升教育培訓能力。分層分類組織師資培訓,開展國家級共享師資建設試點,開展教學比武,建立共享機制,打造名師隊伍,深入開展省級、縣級農廣校校長輪訓;建好用好實訓基地,規范農民田間學校建設,突出現場教學功能,提升服務水平;探索教學資源便捷化供給和教學媒體融合發展,完善教材建設機制;加大農民教育培訓信息平臺應用力度,實現教學過程與咨詢服務融通,滿足農民多元化學習需求。
提升教育培訓質量。強化規范標準建設,嚴格落實教育教學規范,按照教學計劃、內容、學時、評價等各項要求,制定完善教學規范,嚴格落實教學環節,因地制宜安排教學;推進知識能力標準化建設,建立模塊化課程體系,形成思想品德、理論知識、技術技能、市場營銷、農村金融相配套的教學模塊,實現培訓目標、內容、課程銜接配套;嚴格過程監管,定期督導抽查執行情況,加強培育全過程規范化管理;以學員滿意度為核心,建立農民教育培訓質量效果評價長效機制;構建高素質農民發展監測體系,建立全國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常態化統計機制,持續發布全國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
創新辦學模式。突出產業導向和素質能力導向,深化“送教下鄉、農學交替、彈性學制”的農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豐富“村莊是教室、村官是教師、現場是教材”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模式內涵,加強田間學校建設,推進教學鏈與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融合,方便農民就地就近參加培訓學習,實現產業鏈上培養人,生產實踐中培育人。
創新體制機制。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專門機構主體作用,把知識和技能送到農民身邊。鼓勵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積極承擔農民培育任務,創新機制開展農民學歷教育,促進農民培訓與學歷教育有效銜接。鼓勵科學研究、技術推廣與農民教育培訓有機融合,促進前沿技術、先進成果、優良品種和經營模式通過教育培訓向農民示范、轉化、推廣和普及。設立市場化主體承擔農民教育培訓任務的規范要求,引導市場資源有序參與。
創新方式手段。開發貼近農民生產生活實際、符合農民視聽習慣的廣播電視節目,傳播“三農”政策,普及農業科技。建設高素質農民遠程教育大課堂,推進5G、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加強基層落地應用,開展智能化在線學習、資源開發和教學管理服務。遴選支持一批優質教育培訓機構參與高素質農民培育線上學習資源建設。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線上培訓逐步全面覆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線上學歷教育,促進線上線下教育培訓有效融合。
加強組織保障。將農民教育培訓納入鄉村振興整體規劃統籌安排,加大績效考核力度,完善工作機制,明確任務分工。加強與組織、教育、財政、共青團、婦聯、科協等部門溝通協調,建立定期聯席會議制度,形成多部門聯合推進農民教育培訓的工作合力。健全完善各級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等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體制機制,形成橫向協作、縱向聯動的工作格局。
加強政策保障。鼓勵農業農村系統科研人員、技術專家,涉農院校教師參與農民教育培訓,在項目申報、職稱評定、人才激勵等方面予以傾斜。健全更加公平普惠的培訓政策,建立農民就地就近接受非全日制中等職業教育的免學費和助學政策,鼓勵對農民接受高等農業職業教育給予學費補助,構建技術培訓、職業教育相銜接的農民終身學習體系。整合促進農民發展相關政策,加大產業發展、用地政策、信貸擔保、金融保險方面的對接服務,建立高素質農民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有機銜接長效機制。
加強宣傳保障。搭建多元化農民發展平臺,繼續辦好全國農民教育培訓發展論壇,支持各地舉辦形式多樣面向農民的技術技能大賽、創新創業競賽等活動,搭建農民抱團發展平臺。強化農民教育培訓宣傳和引導,及時總結挖掘各地好經驗、好模式,示范帶動農民教育培訓創新發展。選樹表彰一批優秀農民學員、優秀教師和優秀管理人員,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民教育培訓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