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立坤 宋書潤 胡艷麗
關鍵字:邢臺市襄都區;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發展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也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戰略,明確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新任務、新路徑、新思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我國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鄉村振興的根本目的是讓農村得到進一步發展,農民得到更多的分享增值收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1]。
但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大部分還是依靠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思路,尚未真正形成農業發展現代化,仍然缺乏農業方面的高端專業技術人才,相應的配套優惠發展政策出臺較為滯后,制約了農業農村發展的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筆者結合邢臺市襄都區實際,深入分析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瓶頸,圍繞“政策落實、打造品牌、激發活力、發展‘農業+’模式”等思路進行探討,提出了幾點發展建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當前農業農村形勢持續向好,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基礎支撐。但目前仍存在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要使農業農村有更大的發展就要不斷在思想上、政策上、措施上想辦法、求突破、搞創新。
自十八大以來,邢臺市襄都區始終堅持鄉村振興戰略,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有關“三農”問題的決策,2020年耕地17029畝(未含新劃入的晏家屯鎮),收獲糧食7638.93噸,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5%以上,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2020年農業機械化率達到86%,糧食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2018年襄都區(原橋東區)被列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縣,全區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啟動早,推進有序,2020年對57個經濟合作社進行轉變,經過制定方案、股權配置、制定章程等重要工作環節,全部改為股份經濟合作社,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大力推進農業發展,推進“千斤糧、萬元錢”增收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2020年招商引進白馬仙莊和白牛科技產業園兩個農業項目,鄉村振興取得明顯成效,襄都區鄉村振興局于2021年6月2日掛牌成立,為襄都區實現從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重要保障。但目前仍有一些因素制約鄉村振興快速發展。
因襄都區不是涉農大縣,耕地面積基數小,雖然通過行政區域調整后,原邢臺縣的晏家屯鎮劃入襄都區,但可用耕地面積總量依然偏小,常有住戶8872戶,僅有一萬多畝;此外,晏家屯鎮村容村貌、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差,致使農業農村發展一直相對較弱。
原橋東區和晏家屯鎮之前一直沒有成型和成熟的“大好高”農業項目,只有2020年晏家屯鎮引進的白馬仙莊和白牛科技產業園兩個農業項目,目前仍在按規劃實施中,尚未形成規模。
雖然土地流轉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過去幾年發展較快,但是小規模經營仍占大多數,限制了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2]。襄都區家庭農場目前共有10家,發展規模普遍偏小,年產值過百萬的家庭農場僅有2家;實際經營農業合作社僅有4家,且經營規模小、帶動能力弱。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推進,農業農村經濟進入了結構升級、方式轉變、動能轉換的平臺期,但仍存在農業基層干部缺乏創新思想、農業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缺乏、農業產品競爭力不強等矛盾,制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質效[3]。
鄉村振興工作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大工程,部分單位和基層干部的發展思路重點放在城市建設、城市拆遷和城市管理等工作,對農業農村工作不夠重視,對如何使鄉村振興發展下功夫少,依然是按照舊思路、按部就班發展,導致農業農村工作發展滯后,沒有突破性發展成效。
由于城鄉差距導致大量農村人口流失,農民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同時大多數人才精英不愿返鄉,農業技術人才匱乏,在襄都區本地的農業專業方面的技術人員年齡結構失衡,高學歷、年輕人才短缺。在缺少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的背景下,農業面臨誰來種和如何持續經營的“雙重難題”[4],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缺乏活力,限制鄉村振興、農業發展的瓶頸之一,主要在于缺少帶領村民致富的帶頭人[1]。
農業項目做大做強離不開強有力的優惠支持政策,目前襄都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中缺乏農業類項目針對性優惠政策,致使企業投資發展農業的積極性不高。
嚴格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文件要求落實鄉村振興工作,目前晏家屯鎮占全區面積近半,占農村耕地的90%以上,結合襄都區地理區位優勢,重點推進以晏家屯為中心,以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為方向,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著力提升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水平;做大做強特色產業,集中力量建設以晏家屯鎮為中心的現代農業園區;繼續開展農業大招商,大力挖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此外,農業開發要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確保襄都區糧食總產穩定在0.22億斤左右。
一是利用襄都區地處中心城區的地域優勢,打造以都市農業為重點的,集農業觀光、休閑采摘、特色種植為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模式,引領全區“千斤糧、萬元錢”產業高質量發展。二是依托晏家屯的農業項目規劃,打造屬于襄都區自己品牌的、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采摘觀光、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多種元素集合的特色小鎮。三是圍繞建設美麗鄉村目標,在完善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提檔升級的基礎上,以搶抓農村土地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為契機,打造美麗鄉村襄都特色,真正實現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運用,推進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四位一體”生產經營模式,重點建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
圍繞“農業+”的發展方式,加大農業政策支持力度,重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盤活農村資源,推動襄都區農業全域發展,引進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龍頭企業,延長農業生產鏈條,帶動家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相聚集,提升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3],為襄都區鄉村振興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是領導干部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鄉鎮包聯領導要定期進村入戶,必須愛農村、愛農民,要對農村、農民建立深厚的感情,牢固樹立宗旨觀念,以極大熱情和干勁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的短板,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二是提高鄉鎮干部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視程度。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賦予鄉鎮干部的使命,對鄉鎮干部的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層干部要進一步提升抓好鄉村振興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打造鄉村振興干部隊伍。積極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干部隊伍,讓這支干部隊伍把對故鄉的愛轉化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強大動力和自覺行動,真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重點圍繞晏家屯鎮的白牛產業園,全鎮發展農業休閑旅游項目,在推進白牛科技公司規劃的幾大板塊全面落地的基礎上,立足鄉村資源,保留鄉村風貌,力爭用1~2年的時間,使白牛產業園區成為全市居民農業休閑旅游的打卡地,推進鄉村振興。
積極爭創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試點工作,力爭襄都區農業農村領域工作試點先行,通過爭創試點爭取政策、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優勢,充分發揮襄都區在全市、甚至全省的農業農村發展上的引領作用。
一是制定遠景規劃。根據襄都區農業農村實際,廣泛聽取和征求多部門和群眾的意見建議,利用國土調規機會,將鄉村振興發展的遠景目標與襄都區現有資源有效結合,利用遠景規劃充分發揮出農業農村發展的最大效能。二是制定暖心政策。為引進農業專業人才、“大好高”農業項目、高校合作等方面量身定制優惠政策,用優惠政策來“拋出橄欖枝引來金鳳凰”,促進鄉村振興工作更好更快發展。三是制定長效機制。研究制定農業分包項目成長機制,為襄都區引進的農業類項目,實行每一個農業項目由“一名分包區領導+一個區直部門+所在鄉鎮辦+項目企業實施單位”的工作機制,將農業項目實行清單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