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正
從取消農業稅,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標志著我國鄉村治理進入新時期,從過去對農村資源的汲取向資源輸入轉型,這種轉型也使國家權力以全新的形式下沉到鄉村基層,對鄉村治理體系和形式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1]。同時鄉村治理行政化,村級組織臃腫,權責不清晰,相互推諉以及信任危機等問題層出不窮,也使鄉村治理現代化陷入困境。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出臺有關大學生、農民工以及退伍軍人返鄉創業的扶持政策,并提出關于培育鄉村自治組織的指導意見。鼓勵村民返鄉創業。返鄉創業精英以新鄉賢身份參與鄉村治理,不僅可以豐富鄉村治理主體,還能為振興鄉村注入活力,同時培育鄉村基層自治組織盤活鄉村治理格局,推動鄉村治理科學化民主化,以實現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局面。
當前鄉村治理現代化所面臨的困境,一方面由于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鄉村治理基礎不斷流失,城市的高收入吸引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大部分農民工隨著發展不斷融入城市,同時一些生長在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缺少對于鄉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導致鄉土情結日益淡薄,鄉村治理主體數量不斷減少,缺少凝聚力和內生動力的鄉村逐漸解體。另一方面,在基層治理中,鄉鎮政府往往主導著村中的各項大事小情,村內自治組織在各項治理事務中只發揮輔助配合作用,鄉村治理的行政化也使自治組織向著辦事機構發展,成為基層政府的“附庸”,大大削弱了鄉村基層自治能動性[2]。
當下鄉村公共服務主要由國家政策和鄉鎮政府所主導,但由于受資金短缺的限制,鄉村公共服務建設主要以保證村民的基本民生為主,一些例如宗廟祠堂,村容修繕,文體設施等涉及到村民公共利益的項目都需要村民自身去解決。而這些場所正是鄉村獨有維系其社會關系網絡的公共空間。但是農村人口的流失,利益的逐漸分化以及長期存在的小農意識,削弱了村民的集體意識和協調能力,無形中推高了村民合作的成本,而返鄉創業精英相對村民擁有更多的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憑借著外出務工積累的學識、技術、財富以及社會關系,團結村民和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到鄉村公共事業的建設中去,這不僅能夠解決村內公共事業的資金困難,對強化村民之間的鄉情聯結,促進鄉村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鄉風文明建設一直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一環,鄉村振興離不開精神文明的振興,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是鄉風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這不僅僅需要社會力量和文明資源的協助,更離不開來自榜樣的示范引導,返鄉創業精英摒棄了傳統鄉村文化中的糟粕,繼承發揚了傳統與現代的價值精華,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統鄉村文化相結合的優秀典范。返鄉創業精英以自身為榜樣,宣傳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鄉風文明建設的示范者[3]。
返鄉創業精英不僅可以通過在村級組織中擔任協調員或顧問,憑借自身在城市發展所學習的新知識,新思想以及積累的豐富經驗為村內的各項事務提供建議和意見,同時發揮榜樣模范的積極作用,拉近村民之間的距離,發揚基層民主的優越性[4]。但返鄉創業精英自身的局限性也決定了其在鄉村多元治理格局中的輔助地位,首先鄉賢行為主要受自身的道德素質以及村民輿論的約束,并無專門針對鄉賢行為的規章條例,此外,鄉賢的個人理性不能決定村民的集體意識,發揮村民自治能動性是促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首先,在明確以村民自治為主體的基礎上,健全完善基層民主協商機制,保障廣大村民參與村務治理的基本渠道和各項具體權力,其次,依法明確返鄉創業精英作為新鄉賢在參與鄉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權責邊界。警惕創業精英組成鄉賢聯盟,因為返鄉創業精英無論是經濟資本還是社會資本都具有相對優勢,且在村中掌握一定權威,如果缺少對其行為約束以及權責界定的規章制度,那么個別精英組成的利益團體會形成階層優勢,對村民利益造成損害。
首先,要設立公正公開,科學民主,優選精選的鄉賢選拔標準,在廣大村民共同認可的基礎上,選拔出愛黨愛國,知法懂法,品行高尚的新鄉賢,防止“偽鄉賢”濫竽充數。其次,要構建鄉賢信用監督機制,定期召開聽證會對新鄉賢行為進行考核。對于在參與村級事務處理中表現優異或做出重大貢獻的新鄉賢要給予精神上或物質上的嘉獎,激發返鄉創業精英參與鄉村治理的熱情,強化新鄉賢振興鄉村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同時,對于濫用職權,違法亂紀等行為進行嚴厲打擊,淘汰不維護村民利益的“偽鄉賢”,防范新鄉賢的“后期異化”,保障新鄉賢隊伍的純潔性。
一部分村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對新鄉賢的認知,錯誤地認為返鄉創業精英是有權有勢的富人,或是上面派來基層的村干部,這種對新鄉賢的傳統認知會成為返鄉創業精英在參與鄉村治理過程中的層層阻力。因此,鄉村要大力弘揚和宣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涵的新鄉賢文化,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新鄉賢文化宣傳活動,借助鄉賢文化展,鄉賢文化走廊,將鄉土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結合,引導村民改變對鄉賢群體的傳統認知[5]。此外,返鄉創業精英也要深入基層,加強與村民之間的溝通互動,以行動贏得村民尊重,以成績贏得村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