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恩華 湯文靜
夏播玉米是鄆城縣主要的秋季糧食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800平方千米,6月10日前后播種,全生育期100~105天,平均畝產500千克左右。根據縣植保站歷年田間調查資料統計,自2010年以來,蝸牛由瓜菜等特殊環境向夏播玉米等大田糧食作物迅速蔓延,發生危害已呈難控態勢,已成為鄆城縣夏播玉米田主要害蟲,啃食葉片和籽粒,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同時也給廣大種植戶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壓力。為有效控制夏播玉米田蝸牛的發生危害,筆者在縣站大田普查的基礎上,重點對全縣夏播玉米田蝸牛的發生危害情況進行了系統調查,并結合夏播玉米田蝸牛的發生危害特點,制訂了相應的綜防技術措施。
全縣夏播玉米田蝸牛以灰巴蝸牛和同型巴蝸牛混發為主,每年發生一代,多以成螺在土壤、秸稈及雜草以下越冬,來年4、5月份產卵,因蝸牛食性較雜,麥田內的幼螺可取食麥葉、雜草等,麥收后直接進入夏播玉米田活動危害。玉米苗期,蝸牛多以傍晚至清晨或陰雨天光照較弱的情況下活動取食,玉米成株后,可全天隱藏到葉片的背面取食危害,7月底至8月上中旬為發生危害盛期,8月下旬田間可發現斑駁葉片,9月上中旬危害較重的葉片出現干枯,10月下旬隨著氣溫的下降,蝸牛逐漸進入越冬。
(一)發生危害時間長。玉米從出苗到收獲,全生育期均有蝸牛發生危害,發生危害時間長達100天以上,根據縣植保病蟲觀測圃定點調查和大田普查顯示,2021年夏播玉米田,6月6日前后播種,6月16日出現啃食玉米幼苗葉片,7月下旬玉米雌穗形成,吐絲授粉,蝸牛進入發生危害盛期,九月上中旬隨著葉片、籽粒老化,植株蟲量逐漸減輕,但直至玉米收獲,均有蝸牛在植株上面活動危害。
(二)活動危害范圍大。田間地表、秸稈、雜草及玉米植株各部位均有蝸牛活動危害。玉米苗期,蝸牛主要在地表及秸稈以下活動危害,地表蝸牛數量約占調查蟲量的94.6%。隨著玉米植株的生長,蝸牛向玉米植株上面轉移危害,玉米大喇叭口期調查,地表蝸牛數量約占調查蟲量的64.9%,植株蟲量約占35.1%,此期主要危害基部葉片。待到玉米雌穗形成,開始吐絲授粉,蝸牛進入發生危害盛期,分布于玉米植株的各個部位,根據縣植保站連續4年7月底至8月初田間調查數據統計,玉米授粉期,地表蟲量約占調查蟲量的12.7%,雌穗以下部位蝸牛數量約占調查蟲量的48.7%,雌穗以上部位蟲量約占19.2%,雌穗蟲量約占19.4%,主要集中到雌穗頂部,啃食花絲、頂部幼嫩苞葉和籽粒。
(三)發生蟲量多。據縣植保站8月上旬多點次田間調查,平均單株玉米蟲量45.7只,最高單株蟲量164只。隨機抽取玉米雌穗1500個,調查統計蝸牛數量,平均單個雌穗蝸牛數量10.2只,最高單個雌穗蟲量36只。
(四)危害程度高。通過縣植保站連續5年對全縣不同情況的玉米地塊隨機抽查,植株發蟲率100%,葉片平均受害率65.2%,最高地塊葉片受害率94.6%,蝸牛啃食葉片后,啃食部位僅剩表皮,出現白色透明條斑,致使葉片光合功能喪失。根據田間危害程度調查,蝸牛對葉片的危害,一般地塊,葉片條斑面積約占整株葉片面積的8%~10%,危害較重的地塊,葉片條斑面積將占整株葉片面積的40%以上,有的地塊雌穗以下葉片全部變為白色條斑。對于花絲和幼嫩籽粒的危害,一般地塊,花絲平均受害率41.2%,最高地塊達到86.7%,影響果穗的授粉質量;平均單穗被啃食籽粒8.9粒,最多單穗被啃食36粒。籽粒被啃食后,僅余外皮空殼,影響籽粒容重,造成產量減少,品質降低。
(五)防治難度大。由于夏播玉米田蝸牛發生危害時間長,地表、麥茬基部、秸稈以下、田間雜草及玉米植株各部位,均有發生,活動范圍大,發生危害部位分散不固定,作業環境條件差,常常給防治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一是大面積麥田為蝸牛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當前,鄆城縣常年小麥種植面積900平方千米,大多采用寬幅機播,每畝播種量20千克左右,壟面寬,群體大,肥水充足、長勢旺,田間郁蔽、潮濕,適宜的環境,充足的食料,利于蝸牛年后在麥田大量生長繁殖,為夏播玉米田蝸牛的發生危害提供了充足的蟲源。
二是大量的秸稈還田造成田間殘存蝸牛數量急劇增加。實施秸稈還田,在培肥地力的同時,也使大量的蝸牛隨植株秸稈留存田內,造成蝸牛蟲量積累,蟲源基數增加,為夏播玉米田蝸牛的發生危害提供了可能。
三是當前玉米種植品種多為活稈成熟,植株成活時間長,為蝸牛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充足的食源。
四是種植結構的調整也為蝸牛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年,為增加土地收益,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田間出現瓜菜等多種經濟作物同夏播玉米插花種植,多樣的作物、不同的環境,為蝸牛的生長繁殖提供了更加適宜的條件。
五是現行的耕作方式利于田間蝸牛的存活。耕翻土地,能夠把蝸牛掩埋到地下,大量消滅田間越冬蝸牛,降低蟲源基數,有效控制蝸牛的發生與危害,而目前的旋耕整地方式,則對蝸牛的傷害較小,利于田間蝸牛的存活。
六是群眾思想麻痹,對蝸牛危害大田玉米作物的認識不足,沒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適時開展防治,人為造成危害加重。
七是粗放的管理方式為蝸牛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場所。隨著農村人口大量外出務工,農村在家勞動力嚴重缺乏,氣溫高,環境差,田間管理簡單粗放,現行的化學除草普遍代替了原來的耘鋤中耕,保護了蝸牛原有的生活環境,為蝸牛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有利場所。
八是不合理的過度單一施用氮肥,造成玉米貪青晚熟,同樣也為蝸牛的生長發育提供了食源。
(一)農業防治
1.秸稈收儲,帶蟲出田。將植物秸稈轉化為飼料或工業原料進行收儲利用,不但提高了植物秸稈的利用價值,保護了生態環境,而且,大量蝸牛可隨秸稈被帶出田外。
2.麥后滅茬,減少蟲源。小麥收割后,利用機旋滅茬,減少帶茬直播,能夠有效降低田間蟲體數量,控制蝸牛的發生與危害。
3.大力提倡平衡施肥,配方施肥,合理控施氮肥,增施磷鉀肥,促苗壯發,防治貪青晚熟。生產上每畝可選用N-P2O5-K2O含量分別為25-7-8的控釋肥30~40千克實行種肥同播,或每畝選用N-P2O5-K2O含量分別為28-5-7的復合肥料25~30千克,于玉米小喇叭口后期耬播追施。
(二)物理防治
人工捉蟲,集中銷毀。選早晚或陰雨天氣,到田間實行人工捉蟲,帶出田外,集中消滅。采用人工捉蟲,可掌握在玉米苗期和雌穗吐絲授粉期進行,此期蝸牛活動集中,便于操作。
(三)化學防治
選好“三個時期”,適時開展防治。適時開展大面積統防統治是提高防治效果,控制玉米田蝸牛危害的有效方法。一是麥田發生期,每畝用80%四聚乙醛50克,結合5月中旬小麥病蟲害統防統治混合噴霧,兼治麥田蝸牛。二是玉米幼苗期,每畝用6%四聚乙醛顆粒劑1千克,于傍晚均勻撒施在地表,或每畝用80%四聚乙醛50克對水30千克,順壟均勻噴霧。三是玉米吐絲授粉期,利用以上藥劑采取上噴下撒涂花絲相結合的方法,同時控制地表及植株上蝸牛的活動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