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沙沙
曲周縣是農業生產大縣,為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提高土地利用率,近年來,曲周縣推廣了多項高效農業種植模式,如:麥田西瓜間作套種、西瓜棉花間作套種等生產模式,增加了農民群眾的收入,促進了我縣農業的高質量發展。現將麥田西瓜套種技術介紹如下:
預套種西瓜的麥田要求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土地肥沃,因此要充分利用玉米秸稈還田、底施有機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秸稈還田后翻地前按麥田幅寬105厘米,西瓜預留行寬75厘米,每畝撒施15-20-10硫酸鉀型復合肥60~70斤,只撒施麥幅,預留行不施肥。深翻25~30厘米,耙平、待播種。
一般年份我縣冬小麥適播期為10月10~15日左右,播量25~30斤/畝,采用等行距15厘米機播,播深3~4厘米,播后鎮壓,確保苗齊苗壯。11月下旬待冬小麥4~5片葉、雜草2~3片葉時每畝噴施10%苯磺隆10克兌水30千克斤噴霧除草。12月下旬麥田土壤夜凍晝消時看墑情適時澆凍水。
拔節水是麥田高產的關鍵,3月底~4月初根據田間苗情適時澆水施肥,一類麥田可畝撒施尿素7.5千克,并適當延后追施;二類麥田在清明左可畝撒施尿素10千克;三類麥田在春分左右畝撒施尿素10千克或碳酸氫銨30千克,隨水撒施,畝用水量80方左右。
4月中下(谷雨過后,小麥揚花前)于預留西瓜行內翻地前撒施或者條施15-15-15硫酸鉀型復合肥或者高鉀高氮復合肥60~70斤/畝,腐熟好的牛糞3~4方/畝。施肥后撒施生物菌劑預防苗期病蟲害,人工鐵鍬挖地或旋耕深30厘米,耙平后,洇地造墑,待水全部滲完后噴施異丙甲草胺并覆膜,地膜幅寬60~80厘米均可,應與地面貼緊,下緣要壓實埋嚴。
西瓜品種要選用抗病性強,早熟,質優的品種,如博豐三號、龍旋風、小西玉等。
套種西瓜分直播苗和嫁接苗兩種方式。嫁接苗一般于3月中旬播種,4月初開始嫁接,4月底5月初移栽至麥田已覆膜的預留行內,株距60厘米,每穴一株,單行種植,移栽完成后澆水促進緩苗。
直播苗于4月中旬洇地造墑覆膜后打孔點播或者點播完成后覆膜,提溫保墑促進西瓜苗齊苗壯,播種時每穴均勻放2粒種子,每間隔55~60厘米一穴,播好后覆蓋細壤土1~1.5厘米,避免覆土太薄或太厚造成的出苗不齊,缺苗斷壟現象,出苗后根據長勢合理間苗。
小麥吸漿蟲對小麥產量影響巨大。根據農業部門病蟲預報及時防治,4月中下旬(小麥孕穗期)可每畝用2.5%甲基異柳磷顆粒劑1~1.5千克,或5%毒死蜱顆粒劑600~900克加細土60斤混合,均勻撒于小麥行,撒在麥葉上的毒土要及時用樹枝、掃帚等輔助掃落在地表上,撒毒土后澆水效果較好。
小麥中后期實施“一噴三防”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麥病蟲害、預防干熱風等,對保護小麥中后期葉片功能、增加粒重,穩產高產效果明顯。4月下旬5月上旬麥田揚花灌漿期可畝用20%三唑酮乳劑20~30毫升或430克/升戊唑醇懸浮劑20~30毫升加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30克或0.2%苦參堿水劑150克加磷酸二氫鉀對水噴霧防治。
6~8月份高溫多雨有利于各類病蟲害傳播蔓延,特別是連年種植的地塊病害較重。西瓜主要病害有猝倒病、枯萎病、白粉病、病毒病等。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有效防止病蟲害傳播蔓延。
猝倒病:是一種西瓜幼苗期最容易發生的病害,發病初期幼苗基部出現水浸狀病斑。病斑迅速擴散,繞莖一周,基本變褐變黑溢縮倒地而死。可用百菌清、多菌靈等廣譜性殺菌劑噴霧預防,一旦發現病癥要立刻選用惡霉靈、甲霜靈·錳鋅、甲基硫菌靈等進行噴淋防治。
枯萎病:是一種土傳病害,病蔓發病,基部變褐,莖皮縱裂,常伴有樹脂溢出,干后呈紅黑色。橫切病蔓,維管束變黃褐色并呈現膠汁粉紅色霉狀物,預防可選用多菌靈、百菌清等廣譜性殺菌劑噴霧;防治可選用氨基酸銅、春雷霉素、異菌脲等對水噴淋或者灌根使用;秧苗嫁接是防治各類土傳病害的最有效方法。
白粉病:高溫高濕有利于白粉病傳播蔓延,典型病狀為病部表面覆有一層白色粉狀霉層,遇有外力或振動立即飛散。可畝用20%三唑酮乳劑40~5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2~48克或40%腈菌唑可濕性粉劑10~15克加水60千克進行常量噴霧,病情較重時可間隔7天左右再噴藥1次。
病毒病:夏季是病毒病高發期,選擇抗病品種是關鍵,增加植株抗逆性防治蚜蟲、白粉虱等傳毒媒介是防治重點。發病初期可用氨基寡糖素、嗎啉胍、植物蛋白等進行全株噴霧鈍化防治。
蟲害防治:紅蜘蛛、蚜蟲、棉鈴蟲等均蟲害發生頻繁,可選用甲維·茚蟲威、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維菌素等藥劑交替防治,根據蟲害發生情況,一般每隔7~10天防治一次。
小麥最佳收獲期為蠟熟期(6月10~12日),高留麥茬。
麥套西瓜全生育期處在溫度高、光照足的夏季,西瓜長到7~8成熟時,瓜瓤顏色鮮艷,水分充足,品質上成時采收。采收時要按照坐瓜先后的標記分批采收、輕放,防止破碎。一般情況下,5月上旬套種的西瓜,到7月底8月初即可采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