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紹軍,張紹鵬
肩關節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發生在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的退行性病變和慢性無菌性炎癥,又稱為“漏肩風”“肩凝癥”“凍結肩”“五十肩”等[1]。現代醫學認為肩周炎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特征是盂肱囊的炎癥性粘連和僵硬,肩關節疼痛,以及各個方向特別是外展、外旋和背伸方向活動受限[2]。筆者應用針灸結合非甾體抗炎藥治療肩關節周圍炎1例,現報告如下。
患者男,21歲,主因左肩關節疼痛伴活動受限3 d入院。自述1年前因外傷致左肱骨近端骨折,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下行左肱骨近端骨折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因對疼痛耐受性較差,術后半年開始功能鍛煉。1個月前患者左肩關節痛,為酸困脹痛,合并肩關節活動限制,遇寒加重,得溫則減,勞累后疼痛加重,夜間疼痛加重,左肩關節感到冰涼。到當地醫院行X線片和MRI檢查,初步診斷為粘連性肩關節囊炎,給予非甾體抗炎藥、紅外理療及輔助功能鍛煉治療,癥狀有所緩解,但反復發作。3 d前因受涼致上述癥狀明顯加重,左肩關節疼痛劇烈,功能活動完全受限。遂來我衛生隊就診,以“粘連性肩關節囊炎”收入院。現癥見:左肩部酸脹疼痛明顯,活動受限,受涼、入夜后加重,全身沉重、乏力、畏寒,手腳冰涼,精神可,飲食可,睡眠差,二便正常。查體:左側肱二頭肌腱處壓痛,肩胛岡壓痛,左肩關節主被動活動受限,左側外展30°,后伸20°。搭肩試驗(-),疼痛弧試驗(-)。舌黯苔薄白, 脈弦緊。
本例患者受涼后病情加重,左肩關節疼痛劇烈,單純口服非甾體抗炎藥治療效果欠佳,決定采用口服非甾體抗炎藥聯合針灸、艾灸進行治療。給予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口服,1粒/次,2次/d。患者采取坐位,操作者采用無菌針灸針,取肩髃(左)、肩髎(左)、肩貞(左)、合谷(左)、曲池(左)、風府、阿是穴、大椎穴、巨骨穴、大杼穴,平補平瀉,留針30 min,1次/d,10 d為一療程。艾灸肩髃(左)、肩髎(左)、肩貞(左)、大椎、神闕、足三里(雙)、豐隆(雙),用2~3 cm長度艾條3~5節放入灸盒,在選定穴位處艾灸,施灸距離為3cm,2次/d,每次30 min,10 d為一療程。
治療一療程后,患者左肩關節酸脹疼痛減輕,遇寒加重,得熱減退,左側肩關節冰涼稍有緩解,夜間疼痛無明顯加重,左肩關節活動受限,左側外展40°,后伸25°。治療第二療程后,左肩關節癥狀減輕,肩關節活動受限減弱,左肩關節冰涼感很大程度緩解,夜間疼痛減輕,肩關節活動受限比較輕微,左側外展50°,后伸30°。停用雙氯芬酸鈉膠囊,改為外用雙氯芬酸鈉凝膠,囑患者注意保暖并適當鍛煉左肩關節活動,繼續針刺、艾灸。治療第三療程后,左側肩關節酸脹疼痛消失,肩關節活動基本無受限,左側肩關節冰涼明顯緩解,夜間疼痛消失,左側肩關節外展85°,后伸55°,故停止治療。囑患者避風寒, 節飲食, 適當鍛煉肩關節。隨訪6個月未復發。
非甾體抗炎藥是通過抑制花生四烯酸轉化成前列腺素和血栓素A2所需的環氧酶,減少炎癥介質的產生,降低中樞和外周傷害感受器的敏化,調節機體對痛覺敏感性來發揮抗炎鎮痛的作用[3]。針刺治療時可產生“酸”“麻”“脹”等針感,通過針感可以誘導機體的腦和脊髓釋放鎮痛類化學物質,如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乙酰膽堿、阿片肽、抗阿片肽等,既而起到激活患者內部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產生鎮痛的效果[4]。現代研究表明,艾灸可通過物理熱效應及艾葉焦油中的化學成分等對經穴產生刺激作用,激活血管的自律運動,從而改善局部微循環[5];艾灸對肌肉的溫熱刺激作用可使局部微小血管擴張,改善病灶的血運障礙,為關節肌肉供應充足的血氧,降低體內促炎性細胞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達[6],并通過肽類神經遞質的釋放,使受損部位的無菌性炎癥得到控制,保護關節的同時防止進一步粘連的發生。兩法共用,能夠促進肩關節周圍粘連組織的分開,緩解附著肌的痙攣,減輕功能障礙,改善患者日常生活功能。
肩髃穴、巨骨穴、曲池穴、合谷穴歸屬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能通利關節、通絡止痛、活血化瘀,巨骨穴能通絡止血、行氣止痛、消腫散結,曲池穴可疏風清熱、通絡止痛,合谷穴可鎮靜止痛、通經活絡;肩貞穴歸屬手太陽小腸經,有通絡散結、舒筋利節的功效;肩髎穴歸屬手少陽三焦經,具有升清降濁、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大椎穴屬督脈,具有清熱解表、截瘧止痛的功效;大杼穴歸屬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疏風解表、宣肅肺氣的功效;阿是穴能祛瘀止痛。以平補平瀉手法對背部及患肢穴位進行針刺,并辨證配穴,具有行氣通絡、活血舒筋化瘀、滋養經脈之功效[7]。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平補平瀉手法針刺治療有利于減輕炎癥因子局部沉積,改善神經根局部微循環,進而緩解疼痛[8]。施灸時距離以3 cm左右為宜,此時灸熱可傳導到皮下3 cm組織,療效最佳[9]。
綜上所述,非甾體抗炎藥結合針灸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顯著,可極大改善患者肩關節功能、緩解疼痛。運用中醫辨證理論,針對病機選穴治療,針刺、艾灸并用,充分發揮了中醫外治法毒副作用少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